漢武帝統治下的漢朝,「騙子」層出不窮,百姓為此遭殃

歷史倪說 發佈 2020-04-02T16:47:48+00:00

據《通典卷第七·食貨七》記載,漢武帝乘「文景之治」之資蓄,「厲兵秣馬以攘戎狄,廓地遐廣,征伐不休,十數年間,天下之眾,亦減半矣。末年追悔,故下哀痛之詔」,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輪台罪己詔」。

據《通典卷第七·食貨七》記載,漢武帝乘「文景之治」之資蓄,「厲兵秣馬以攘戎狄,廓地遐廣,征伐不休,十數年間,天下之眾,亦減半矣。末年追悔,故下哀痛之詔」,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輪台罪己詔」。


或許是漢武帝打擊匈奴的聲勢過於浩大,數千年來深入人心,以至於後世將其「勞民傷財」均歸罪於集重兵而北擊匈奴。

若將抵禦外侮、保家衛國,即使有「勞民傷財」之實,也可理解。實際上,漢武帝之「勞民傷財」並非僅僅止於對匈奴的軍事行動。

據《資治通鑑卷第二十二·漢紀十四》記載,征和四年三月,漢武帝會見群臣,談及的內容是「朕即位以來,所以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緊接著,大鴻盧田千秋補充說,「方士言神仙者甚眾,而無顯功,臣請皆罷斥遣之」,得到漢武帝認可,並進一步說明,「向時愚惑,為方士所欺。天下豈有仙人,盡妖妄耳」。


漢武帝「開疆擴土」、「北擊匈奴」,無論對漢室,還是對後世,均具有積極意義,而且於其一生而言是無上榮耀,絕非有追悔之必要。「歷史倪說」認為,被漢武帝視為「狂悖」、「靡費」的是醉心於「神仙之說」、「不死之藥」。


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記載,漢武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且於元光二年,「求神君,舍之上林中氾氏觀。神君者,長陵女子,以子死,見神於先後宛若。宛若祠之其室,民多往祠。平原君往祠,其後子孫以尊顯。及今上即位,則厚禮置祠之內中。聞其言,不見其人云」。由此而始,漢武帝便踏上追求「神仙之說」之路。

1、據《史記·封禪書》記載,「李少君以祠灶、谷道、卻老方見上,上尊之」。李少君僅僅是「故深澤侯舍人」,隱瞞年齡、出生與成長之地,其無妻子兒女,憑藉方術「遍諸侯」,在當時算得上是無法查證身份的人。

據傳言,李少君能役使鬼神萬物,並有長生不老之術,引的達官貴人「饋遺」金錢、衣食,令其享用不盡,以至於使人以為他「不治生業而饒給,又不知其何所人,愈信,爭事之」,結果更加助長了其行騙。

李少君天賦異稟,「善為巧發奇中」。據《史記·封禪書》記載,李少君「嘗從武安侯飲,坐中有九十餘老人,少君乃言與其大父游射處,老人為兒時從其大父,識其處,一坐盡驚」。自此,李少君踏入宮門,開始著手忽悠漢武帝。


於是,在李少君的鼓動下,漢武帝開始親自祭祀灶神,「遣方士入海求蓬萊安期生之屬」,並且異想天開,欲以「化丹沙諸藥」為黃金。

據《史記·封禪書》記載,李少君因病而亡,但漢武帝卻「以為化去不死,而使黃錘史寬舒受其方」。漢武帝「求蓬萊安期生莫能得」,反而有「意外收穫」,便是招致「海上燕、齊怪迂之方士多更來言神事」。

2、漢武帝統治下的漢帝國,一李少君去,又一方士來,真可謂「前赴後繼」。據《史記·封禪書》記載,「齊人少翁以方見上」,當時漢武帝的寵妃李夫人亡故,少翁正好「大顯身手」,便「以方蓋夜致夫人及灶鬼之貌雲」,漢武帝「自帷中望見」。於是,漢武帝「拜少翁為文成將軍,賞賜甚多,以客禮禮之」。

少翁取得漢武帝信任,便不遺餘力地忽悠他。據《史記·封禪書》記載,漢武帝「欲與神通」,但少翁無法實現,便以「宮室被服非象神,神物不至」為由拒絕。於是,漢武帝「作畫雲氣車,及各以勝日駕車辟惡鬼。又作甘泉宮,中為台室,畫天、地、太一諸鬼神,而置祭具以致天神」。

無論多麼高明的騙術,總有敗露的一天。據《史記·封禪書》記載,少翁忽悠漢武帝一年有餘,即「方益衰,神不至」,便鋌而走險,「為帛書以飯牛,詳不知,言曰此牛腹中有奇」。漢武帝信以為真,殺牛得書,「書言甚怪」,但「天子識其手書,問其人,果是偽書」,將少翁秘密誅殺。

少翁雖因騙術敗露被誅殺,但漢武帝仍痴迷於「神仙之說」,而「又作柏梁、銅柱、承露仙人掌之屬」。據《資治通鑑卷第二十·漢紀十二》記載,「作承露盤,高二十丈,大七圍,以銅為之;上有仙人掌,以承露,和玉屑飲之,雲可以長生」,從此「宮室之修,自此日盛」。

3、據《資治通鑑卷第二十·漢紀十二》記載,元鼎四年,「樂成侯丁義薦方士欒大」,聲言與少翁同窗,此時,漢武帝「方悔誅文成,得欒大」而欣喜不已。欒大何許人呢?據《史記·封禪書》記載,欒大「先事膠東康王,為人長美言,多方略,而敢為大言,處之不疑」。

欒大略施小計便取得漢武帝信任,不但獲封「五利將軍」、「天士將軍」、「地士將軍」、「大通將軍」,而且「封大為樂通侯,食邑二千戶,賜甲第,僮千人,乘輿斥車馬、帷帳、器物以充其家」。

漢武帝賜予欒大的尊寵還不止於此。據《史記·封禪書》記載,「以衛長公主妻之,齎金十萬斤,天子親如五利之第,使者存問共給,相屬於道。自太主、將、相以下,皆置酒其家,獻遺之。天子又刻玉印曰『天道將軍』,使使衣羽衣,夜立白茅上;五利將軍亦衣羽衣,立白茅上,受印,以示不臣。大見數月,佩六印,貴震天下」,此後,「海上燕、齊之間,莫不腕自言有禁方、能神仙矣」。

欒大不愧與少翁同出一門,其騙術也並未維持許久。據《資治通鑑卷第二十·漢紀十二》記載,「五利將軍裝治行,東入海求其師。既而不敢入海,之太山祠。上使人隨驗,實無所見。五利妄言見其師,其方盡多不售,坐誣罔」,欒大被「腰斬」,樂成侯受牽連「棄市」。

欒大雖被誅殺,但漢武帝為其騙局費盡人力物力,可謂所費巨多。據《史記·封禪書》記載,「入海求蓬萊者,言蓬萊不遠,而不能至者,殆不見其氣。上乃遣望氣佐候其氣雲」。


4、欒大方誅,第二年,又有騙子不懼生死前來。據《史記·封禪書》記載,「公孫卿候神河南,言見仙人跡緱氏城上,有物如雉,往來城上。天子親幸緱氏城視跡」。公孫卿一番鬼話之後,漢武帝竟然「信之」,於是「郡國各除道,繕治宮觀名山神祠所,以望幸」。

漢武帝封禪泰山目的之一便是為了接近「神仙」。據《史記·封禪書》記載,「天子既聞公孫卿及方士之言,黃帝以上封禪,皆致怪物與神通,欲放黃帝以上接神仙人蓬萊士」。

漢武帝隨後便「東巡海上,行禮祠八神」。據《史記·封禪書》記載,「齊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萬數,然無驗者」,但漢武帝卻並不罷休,「乃益發船,令言海中神山者數千人求蓬萊神人」。

而且公孫卿「持節常先行候名山,至東萊」,還為漢武帝準備了一套說辭,「夜見大人,長數丈,就之則不見,見其跡甚大,類禽獸雲」。群臣清楚漢武帝信「鬼神之說」便一起附和公孫卿,「見一老父牽狗,言『吾欲見巨公』,已忽不見」。漢武帝本來對公孫卿的說辭將信將疑,但「及群臣有言老父,則大以為仙人也」便宿留海上,同時「予方士傳車及間使求仙人以千數」。


據《資治通鑑卷第二十·漢紀十二》記載,漢武帝「即已封泰山,無風雨,而方士更言蓬萊諸神若將可得,於是上欣然庶幾遇之,復東至海上望焉」,而且心血來潮「欲自浮海求蓬萊」,「群臣諫,莫能止」。當此之時,東方朔出面勸諫漢武帝,「夫仙者,得之自然,不必躁求。若其有道,不憂不得;若其無道,雖至蓬萊見仙人,亦無益也。臣願陛下第還宮靜處以須之,仙人將自至」。

公孫卿不斷編造謊言欺騙漢武帝。據《史記·封禪書》記載,元封二年,「公孫卿言見神人東萊山,若雲『欲見天子』」。漢武帝求仙心切,不但「幸緱氏城」,而且拜公孫卿為中大夫,隨後又至東萊,「宿留之數日,無所見,見大人跡雲」,無奈之下又「遣方士求神怪采芝藥以千數」。

公孫卿真是號准了漢武帝的脈,謊言不斷升級。據《資治通鑑卷第二十一·漢紀十三》記載,元封二年,「公孫卿言仙人好樓居」,於是漢武帝「令長安作蜚廉、桂觀,甘泉作益壽、延壽觀,使卿持節設具而候神人」,同時「又作通天莖台,置祠具其下。更置甘泉前殿,益廣諸宮室」。


4、隨著「兩越」歸漢,漢武帝周圍的「騙子圈」不斷有新人加入。據《史記·封禪書》記載,漢武帝「既滅兩越,越人勇之乃言『越人俗鬼,而其祠皆見鬼,數有效。昔東甌王敬鬼,壽百六十歲。後世怠慢,故衰秏』」。漢武帝信而不疑,「乃令越巫立越祝祠,安台無壇,亦祠天神上帝百鬼,而以雞卜」,從此「越祠雞卜始用」。


5、漢武帝多年求仙無果,便四處巡遊,訪問。據《資治通鑑卷第二十一·漢紀十三》記載,太初元年,漢武帝「行幸泰山」,且「東至海上,夸入海及方士求神者莫驗;然益遣,冀遇之」,不久,又「東至海上,夸入海及方士求神者莫驗;然益遣,冀遇之」。

6、當漢武帝返回長安時,恰好「柏梁災」,越人勇之趁機登場。據《資治通鑑卷第二十一·漢紀十三》記載,越人勇之告訴漢武帝,「越俗,有火災復起屋,必以大,用勝服之」。於是漢武帝不顧勞民傷財,而大興土木,「作建章宮,度為千門萬戶。其東則鳳闕,高二十餘丈。其西則唐中,數十里虎圈。其北治大池,漸台高二十餘丈,命曰太液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梁、象海中神山、龜魚之屬。其南有玉堂、璧門、大鳥之屬。立神明台、井幹樓,度五十丈,輦道相屬焉」。


7、據《史記·封禪書》記載,太初三年,漢武帝「東巡海上,考神仙之屬,未有驗者」。方士進一步欺騙漢武帝,「黃帝時為五城十二樓,以候神人於執期,命曰迎年」。於是漢武帝「作之如方,命曰明年」,且「親禮祠上帝」。

漢武帝求神之誠,激勵眾多方士不遺余力為其「效力」。據《史記·封禪書》記載,「方士之候祠神人,入海求蓬萊,終無有驗。而公孫卿之候神者,猶以大人之跡為解,無有效。天子益怠厭方士之怪迂語矣,然羈縻不絕,冀遇其真。自此之後,方士言神祠者彌眾,然其效可睹矣」。

漢武帝在位五十四年,於以其文治武功,成為秦漢之際令人稱頌的皇帝,因其為中原王朝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有「千古一帝」之美譽。但漢武帝獲得文治武功讚譽的同時,不得不為其醉心於「神仙之說」、「不死之藥」耗費頗巨,遭後世唾罵。


「歷史倪說」參考以下資料:

1、《史記·封禪書》

2、《漢書·志·郊祀志上》

3、《史記·孝武本紀》

4、《史記·紀·武帝紀》

5、《資治通鑑卷第二十·漢紀十二》

6、《資治通鑑卷第二十一·漢紀十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