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藝評|專題性音樂會緣何受追崇

新民晚報 發佈 2020-03-22T17:29:35+00:00

在發揚傳統文化的語境下,國家藝術基金資助對象開啟了表演類項目,標準自然會比之前同類的交流推廣項目要高許多,而申請者眾。

  在發揚傳統文化的語境下,國家藝術基金資助對象開啟了表演類項目,標準自然會比之前同類的交流推廣項目要高許多,而申請者眾。如何能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這不僅需要高超的演繹技術,還要在創新性、個性化上有其突出之處。表演者使出渾身解數,尤其要在專題性上下足功夫,博採與深挖、形式與內涵都要兼顧,方可謀得評審專家和大眾的肯定。在已經完成的2019年項目中,周虹池、張倩淵、張碧雲、陸軼文、王澤南等人的聲樂、器樂獨唱(奏)音樂會獲得了專家與樂迷的好評,這些青年才俊也因此次歷練而使其藝術層次上了台階,刷新了大眾對其藝術性、社會性影響的認識。他們的成功也使專題性音樂會逐漸受到業界的追崇,尤其是近年來大量博士表演專業的開設,專題性將成為以後學術型音樂會的常態,這將促使各音樂表演領域去鑽研如何創新突破的緊迫性問題。

  如果說求影響力是上述專題性音樂會的外在驅動力的話,而作品及其藝術魅力詮釋則是表演家們追求的內在驅動力,而這些恰是藝術規律良性發展所要弘揚的因素所在。如何挖掘專題性音樂會的藝術魅力?是其持續受寵的重要驅動力所在。

  專題性的指向明確是其審美意趣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周虹池的音樂會指向為「中國的月亮」,這是她專注於中國傳統經典文化的重要意趣及其所產生的精思所在,月亮無謂西東,但中國的月亮卻是注入了由古至今、由民間到現代的多重文化內涵所指,中國的月亮是內心純凈的理想境界所在,歷代文人在其中注入太多情思,留下了美文無數,從遠古時期的「嫦娥奔月」傳說到唐宋時的《靜夜思》《春江花月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等詩文,再到近代以來的《彩雲追月》《愛的月光》《花好月圓》《二泉映月》《月之故鄉》,改革開放以後的《望月》《月下情》《相約在月圓時節》《月圓相思後》《中國的月亮》,而民間歌謠中的《月牙五更》《月兒彎彎照九州》等音樂經典,這些流傳千古的雅俗共賞之作,是虹池音樂會審美意趣明確的藝術品質基礎。張倩淵的嗩吶和張碧雲的中阮(柳琴)專題音樂會以突顯現代風格器樂作品為其審美意趣,挖掘繁難的創作技術的高超演奏技藝表現,如:張倩淵選擇的《喚鳳》《火之舞》《延安·延安》《恣逸》等作品,意在表現近年來嗩吶現代性音樂創作中的高難度之作;張碧雲選擇的《跳樂》《赤壁》《澳門印象》《青銅樂舞》,則是將中阮(柳琴)的現代性意趣進行了專題挖掘。正是由於各自專題性指向的明確表達,才使這些音樂會有吸引眼球的集中亮點所在,也才使其學術性表達能更好地吸引社會大眾的興趣。

  專題性表演技術是內涵明確的又一問題。以自己獨到的、擅長的技藝而設計音樂會,能使觀眾從中獲得了技術的美感享受。如:周虹池的「月亮」主題以清亮的音色、綿長的聲線、優雅的意境來演繹,她所表現的古典題材作品注重了優雅、純凈的音色,傳統民歌則是挖掘了風俗、淳樸的地域文化風格,《中國的月亮》等創作曲又將混聲音色運用在清麗婉轉的音色之中,從而表現了作品需要的音色音響意境,聲樂隨想曲《春江花月夜》在花腔段落中注意了晶瑩剔透音色的表現,《望月》注意了不同聲區的清亮音色與各共鳴腔體的融合。張倩淵的演奏技術突出表現在現代性中的半音關係的音色統一上,她綜合運用嗩吶上的唇、齒、氣、指的技術配比,將《喚鳳》《火之舞》中不同內涵予以演奏技術之美的表達。張碧雲的內涵表現以作品的巨大反差和迥異的音色而實現,集中呈現了新興的中阮、柳琴等民樂在現代音樂內容表達上的巨大幅度變化及其對比。陸軼文將二胡置於古今對話的語意中,將《悲歌》中的《江河水》《第五二胡狂想曲》中的《讚歌》《天馬》中的古曲、《中國暢想曲》中的民間歌謠以技術對比而顯現,將中華傳統文化在現代二胡曲中的特有內涵,以細膩的傳統、現代的技術而意向明確地詮釋作品內涵,技術演繹之美給觀眾以突出印象。

  巧借文化環境與社會需求是表演藝術家實現其藝術理想的外在手法,而技術與審美以理性而明確的詮釋,使得專題性音樂會成為最好的載體,而現實更會助其越走越好。(王安潮)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