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口碑《小丑》獲得威尼斯金獅獎,為何反而飽受爭議?

劉小黛 發佈 2020-04-02T20:39:31+00:00

《小丑》得獎,成為爭議《小丑》在威尼斯電影節首映以後,一直爆出高分口碑,然而最後得金獅大獎,實屬爆冷。

《小丑》得獎,成為爭議

《小丑》在威尼斯電影節首映以後,一直爆出高分口碑,然而最後得金獅大獎,實屬爆冷。誰也不會想到這麼一部5500萬製作的「商業電影」會成為一貫以藝術質量著稱的三大之一威尼斯電影節首獎。

有人列舉出獲得歷屆威尼斯金獅獎的幾部大製作片子:水形物語成本 1930 萬美金,羅馬 1500 萬美金,小丑 5500 萬美金。製片成本難道可以成為是否被藝術電影節納入和考核獲獎的標準之一?獲得首獎的一定得是低成本藝術電影?

即便說是為了鼓勵「窮」導演的創作,入圍三大能夠成為今後創作投資之路的敲門磚。但是反向思維,如今商業電影中可以出現藝術性值得被評委會一致認可的作品,說明商業資本的走向開始往更高質量作品靠攏。商業電影好看又有藝術性,難道不是一樁值得被大家討論和讚美的事?



評審團之一的保羅·維爾齊這樣說道:「我們有規定,一個影片拿了金獅就不能拿別的,我們試圖找到平衡。總共21部電影,只有7、8個獎,不夠分,應該有更多的獎。這是一部很現代的作品,其中講述的孤獨,痛苦,脆弱,還有對電影中的超英的思考,都可以引起共鳴,這也是對電影無比熱愛的一次致敬。影片中幾乎超人般的精彩表演,不單單是華金,整個劇組演員表演都是。」

列數本次在威尼斯看過的主競賽影片中,之前猜測唯一得獎的可能是《我控訴》,但是波蘭斯基這部作品歸根結底也是中規中矩,沒有特別出彩的地方。《馬丁伊登》敘事節奏略有問題,可圈可點的是男主角的表演,所以給最佳男演員十分合適。《蘭心大劇院》是婁燁導演非常完整的「轉型之作」,但對於國外評委和觀眾來說也許這次相對要晦澀難以解讀一點。之前也曾期待過《繼園台七號》能夠得最佳影片,但它同樣充滿爭議,部分國內媒體反應無法理解其中的東方美學,反倒是外媒集體為楊凡導演歡呼。


刨除這些是非之爭,本文從《小丑》本身出發,具體談談它和普通意義的DC漫威作品區別,《小丑》不僅僅是「好看」而已,那麼它到底好在哪裡?

當小丑逐漸黑化,惡之念開始爆裂成花


文/劉小黛 張文妮

以下正文中含劇透

威尼斯電影節第四天,《小丑》全球首映。超級英雄系列電影一直是近年來觀眾媒體非常關注的電影類型,隨著漫威宇宙誕生,很多公司和系列電影也開啟了「宇宙」模式,目前還在熱映的《速度與激情:特別行動》作為「速激宇宙」的衍生作品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還有環球「黑暗宇宙」等,但近年來漫威不斷擴充超級英雄宇宙同時也獲得了藝術和商業的雙重收益。

而DC無論是超級英雄電影還是電影宇宙都呈現出了疲軟的姿態,遠不及曾經「黑騎三部曲」之時的輝煌,顯然DC的創作在這些年出現了與當今電影市場強烈的水土不服,從最初的開創者變成拙略的模仿者,是DC近幾年被詬病的主要原因,所以大家都在好奇,《小丑》會是DC的翻身之作嗎?

如果帶著觀看超級英雄的心態來看《小丑》,你一定會失望,因為這是一部屬於loser的電影。從電影第一個鏡頭開始,就奠定了這部電影黑暗的基調,隨著電影開展,觀眾遇見了主人公小丑被慾望和規則束縛解開後的瘋狂惡念。

薩德以為,人性本惡。但這種惡,是人為製造的善良和規則,將人原本的慾念和自然屬性凸顯成「惡」。所以某種角度看來,世界上本沒有善惡之分,因為人類的思考和規則制定,製造出了「惡」的概念。小丑就探討了善惡的界定劃分,主角在善惡之間游離,你一時分不清這是個可惡還是可憐的角色。每個人都可以在小丑身上找到共性的一面,孤獨、憂鬱、受人排擠、害怕嘲笑。

(此段劇透)小丑共經歷了七層黑化。

第一層是列車上碰到三個青年人,嘲笑小丑,質疑他大笑的意味,把他踢倒在地瘋狂毆打,怒氣之下「善良」的小丑開槍殺了人;

第二層在看到母親手寫書信,得知自己「父親」的身份,便來到父親的莊園,遇見父親現在的「兒子」和管家,被管家打了一拳並苛責「你母親就是個婊子」;

第三層黑化在自己被同事暗算,帶了一把槍到孤兒院表演,被發現後遭遇開除,接電話時小丑無奈落淚;

第四層黑化,是電視上看到搞笑節目中偶像用喝醉視頻調侃小丑,將痛苦放大成為奚落笑話,上節目的夢想成為一把報復的利刃;

第五層黑化,是在廁所圍堵「父親」,得知自己非母親親生而是棄嬰,並被「父親」打了一拳怒斥「不要接近我的兒子」;

第六層黑化,承擔著搞笑義務接受了偶像真人秀節目邀請,在節目中心聲傾吐被觀眾趕下台,復仇之心讓他再次做出瘋狂舉動;

第七層黑化是想像中和鄰居黑人女嘿咻高潮,但自己在落寞之時闖入女方家中,女方顯得十分害怕,直說「我的女兒在睡覺請不要打擾他」……

整個電影,小丑經歷了世界上幾乎所有的非難,這也是被觀眾詬病的方面,它「太喪了」。像是《大象席地而坐》的胡波,像是娜塔麗波特曼的《黑天鵝》,像是拉斯馮提爾鏡頭下的《憂鬱者》或是《黑暗中的舞者》。從小丑黑化後,我腦子裡想到的便是去年備受爭議的電影《此房是我造》。同樣無厘頭地黑化,殺人搶劫強姦毆打虐待全部集中在一個「魔鬼」身上,最後因為對自己足夠自信最後還是跌入了地獄最底層。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男主角傑昆·菲尼克斯的表演把小丑的心路轉變體現得淋漓盡致,因為要扮演小丑,幾乎減成了皮包骨頭。雖然演出的「受苦」不應該成為電影本身質量的標榜,但是不同於阿米爾汗的苦情宣揚,他的表演如《機械師》一樣,身形儀態極度貼合小丑的角色,做到了人形合一。在這種極端的情況下,電影拍攝只能進行一次,沒有重拍的機會,所以導演托德·菲利普斯必須一邊拍攝電影一邊寫劇本。這也考驗了導演的編劇能力,同時也讓劇情在「非可控因素下」行進地更加自然。

演托德·菲利普斯表示,拍攝《小丑》參考了自己喜歡的幾部作品:《計程車司機》(1976),《憤怒的公牛》(1980)和《喜劇之王》。網上資料顯示,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和比爾·斯卡斯加德曾也是扮演小丑的人選。儘管本·阿弗萊克選擇不再重新扮演蝙蝠俠,但據傳聞,片中小丑的名字是「亞瑟·弗萊克」(Arthur Fleck) ,而Arthur Fleck 可以簡寫為"A. Fleck",這讓粉絲們認為起這個名字可能是為了向阿弗萊克致敬。

《小丑》一定程度上可能超越了《黑暗騎士》,因為它將欲揚先抑的小人物憋屈和慾望放大後的張力呈現得更為直接,這秉承了DC的正邪較量的深層思考,還帶入了反英雄反政府主義的廣闊命題。電影中小丑逃亡時刻,其他小丑因為錯打一拳形成大面積慌亂的場面,警察被民眾壓在腳下肆意踐踏,無一不映射了人性醜惡的荒涼之感。影片結尾,民眾為反對政府上街遊行,暴動勝利也暗含了當今自由民主革命的壓制反諷。世界永遠冷麵,希望也僅存影像之中。

電影說了這麼多,網絡對《小丑》的評價也是出奇一致。也許很多人會不解,《小丑》難道真的是DC近年顛覆之作?覺得DC在近幾年還是有優秀的作品出現,並不一無是處?不可置否的是DC確實有產出質量較高的影片,例如前年的《神奇女俠》、去年年末的《海王》;但是我們進行橫向比較,DC相較於漫威而言出產高質量漫改電影還是少了很多,不僅如此,DC宇宙電影《正義聯盟》、《自殺小隊》上映之後都受到了來自影迷們的不滿和抨擊,豆瓣均分6.4也遠低於《蝙蝠俠:黑暗騎士》的8.8分,而漫威《復仇者聯盟》系列中最差的一部豆瓣也有7.4分,從粉絲和漫迷的角度很難接受這樣高開低走的DC。

從DC影業本身的電影進行縱向比較不難發現,為了適應所謂的市場趨勢,DC正在逐漸迷失屬於自己的風格,如果說漫威是在構造一個安全的超級英雄守護的夢幻世界的話,DC則一直都是在立足現實並旨在揭示現實的黑暗,像漫畫中的哥譚鎮,這是一個充滿罪惡與仇恨的地方,在這裡有太多惡的滋生,因為惡衍生出了蝙蝠俠這樣正義的化身,但是正義與邪惡、善與惡之間的博弈是曾經的DC電影中永恆的主題,重點在於正邪之間。

曾經的DC電影中兩者一直都存在相互依賴的關係,正義很難戰勝邪惡,邪惡也無法吞噬光芒,正是這種博弈吸引著我們讓我們在複雜的人性中不斷選擇與徘徊。但是曾經的DC早已一去不復返,靠「偽女權」、「搞笑的段子」等等獲得的成功里也看不到DC的影子,DC自己的風格在市場中被漸漸模糊化、淡化,這才是最讓人失望的部分。

而這部《小丑》,可以說重新脫胎於DC的原有風格,推陳出新,又帶著之前DC擁有的鋒芒,將人性之惡表達得淋漓透徹。我們重新看到了這種正面和反面、善良與邪惡、平庸和癲狂之間的博弈。


作者、編輯|劉小黛

作者|張文妮


笑意:力薦

戲劇張力大到爆炸,不僅限於貧與富,強與弱的對比,貧者欺貧,弱者凌弱,世界已然是一片殘酷的黑暗叢林。而在底層的最底層,一個與社會格格不入的「怪胎」,在被千萬人踐踏的過程中,一步步走向瘋狂,變成點燃群體暴力狂歡的Joker。小丑不是一個臉譜化的反派,他控制不住的笑聲與內心的悲傷至極是能讓你顫抖的,讓你感受到壓抑到極點的痛苦會極其自然地轉化為破壞的力量,而每個人在同樣的環境下都有這樣癲狂的可能性。

《小丑》並不是典型DC漫威那樣僅僅「好看」的電影,它和其他漫改電影並不能放在一個維度比較。可以說,《小丑》顛覆了我對漫改這些通常意義下等同於「爆米花」電影的認知。它的爆發力,對於情緒的調度,對於人性的剖析,在深度、藝術水準、劇本、演技等等方面都無可挑剔,在主競賽一眾影片中遙遙領先。《小丑》得獎後頒獎現場和媒體室發出的歡呼,也反應了這部影片在看過片子的觀眾與影評人心中的地位。現在吹爆,也會像《寄生蟲》一樣有人失望有人質疑,這都正常。但是此時此刻,就想吹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