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聖羅馬帝國:伏爾泰為何說它「既不神聖,更非帝國」?

圍爐談史 發佈 2020-04-02T22:05:41+00:00

號稱「法蘭西思想之王」的伏爾泰曾經對歐洲神聖羅馬帝國做出如是評價:既不神聖,也無羅馬,更非帝國——人們對這句話的誤解絲毫不亞於黑格爾說的那句「存在即合理」,這句話出自伏爾泰所寫《風俗論》,伏爾泰說這句話有他的時代背景和思考,但常被引用為否定整個神聖羅馬帝國實質政權的名言,犯了以局

號稱「法蘭西思想之王」的伏爾泰曾經對歐洲神聖羅馬帝國做出如是評價:

既不神聖,也無羅馬,更非帝國——

人們對這句話的誤解絲毫不亞於黑格爾說的那句「存在即合理」,這句話出自伏爾泰所寫《風俗論》,伏爾泰說這句話有他的時代背景和思考,但常被引用為否定整個神聖羅馬帝國實質政權的名言,犯了以局部代替整體的錯誤。因為神聖羅馬帝國並非從一開始就是一個有名無實的國家,當然,繼承西羅馬帝國正統的神聖羅馬帝國確實和羅馬帝國沒有什麼關係,它的全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或日耳曼民族神聖羅馬帝國。(就像匈奴人劉淵建立漢趙,試圖延續漢朝正統,但是和漢朝沒有什麼關係

但是羅馬帝國昔日的輝煌確實在德意志民族建立的神聖羅馬帝國這裡得到延續,儘管只是一個名號而已,但它確實是神聖的,也是羅馬的(教皇承認),也曾經是一個大帝國——

實際上伏爾泰這句話是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四世在1356年頒布了一個著名的叫做《金璽詔書》的命令,這個詔書的出現從此使得神聖羅馬帝國徹底淪為一個有名無實的政權。但是在《金璽詔書》沒有頒布之前,伏爾泰的那句話是不適用於神聖羅馬帝國身上的,這自然是說,神聖羅馬帝國並不是從一開始就是一個中看不中用的殼子。

《金璽詔書》的重要內容就是導致了諸侯崛起,皇權衰落,這和我國周朝晚期時的歷史大體相似,只不過彼時的西方人用法律的形式來確立了諸侯的權力。根據《金璽詔書》的規定,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不再需要教皇的承認和加冕,七位擁有選舉皇帝的大諸侯和主教掌握了這一權力,因此他們被稱為「選帝侯」(波希米亞國王;普法爾茨伯爵;薩克森公爵;布蘭登堡藩侯;美因茨大主教;特里爾大主教;科隆大主教)

此外,這七位選帝侯的權力也得到空前的擴張,他們在政治上擁有了高度獨立的權力,譬如擁有自己的鑄幣權,徵稅權,開採帝國礦產的權利,七位選帝侯的爵位採用世襲罔替的方式,帝國無法插手諸侯國內政,但是諸侯國卻可以監督帝國,另外在諸侯國內部他們還擁有司法裁判權。

讀者看到這裡恐怕就會發現,這不就是活脫脫的一幅東周末期「天子衰微,諸侯崛起」的場景嗎?所以伏爾泰說那句話的邏輯就是:東周晚期的周朝既不周朝,也不天子,因為隨著皇權的衰落,諸侯的崛起,周朝已經名存實亡,成為了一個象徵。而彼時的神聖羅馬帝國面臨的就是這樣的處境。

但伏爾泰說的這句話確實有另一層我們所理解的含義:那就是這個神聖羅馬帝國帝國和羅馬帝國的關係不大。

神聖羅馬帝國的前身是東法蘭克王國,而這個東法蘭克王國是統治德國地區的一個王國,和羅馬帝國可謂是風牛馬不相及。羅馬帝國分裂以後,就像北魏分裂為東西魏一樣,羅馬帝國也分裂成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而神聖羅馬帝國繼承的就是西羅馬帝國的法統。

西羅馬帝國的衰落是法蘭克王國的崛起,在查理曼大帝統治的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時期,法蘭克王國的勢力達到巔峰,因此稱這一時期為查理曼帝國或者加洛林帝國。查理曼和羅馬教皇保持著相當密切的聯繫,並在國家內部強行推動基督教的傳播,由此贏得教廷的好感。此外,由於查理曼在位期間帝國的領土擴張到了今天法國、德國、瑞士、奧地利和義大利部分地區。

在公元800年的時候,羅馬教皇將已經無人佩戴達三百多年的羅馬皇冠戴在了查理曼大帝的頭上,在教皇的加冕下,查理曼大帝成為了「羅馬人的皇帝」,正式繼承西羅馬帝國的法統,但本質上來說,他和羅馬帝國並沒有任何關係,其延續的不過是羅馬帝國昔日的輝煌,好比如把羅馬帝國這件披風披在了自己的身上。查理曼去世以後,法蘭克帝國依《凡爾登條約》被一分為三:即東法蘭克,中法蘭克,西法蘭克王國。

而神聖羅馬帝國則是從東法蘭克王國繼承而來,由於東法蘭克統治著德國中部地區,所以它又被視為是德國封建歷史的開端。因此在稱呼上習慣把神聖羅馬帝國稱之為德意志第一帝國。東法蘭克王國傳承到孩童路易時,由於其沒有子嗣,東法蘭克王國隨之滅亡。隨之取代的是薩克森公爵開創的薩克森王朝,這時候東法蘭克王國也改叫德意志王國了。

但羅馬皇帝的頭銜已經隨著東法蘭克王國的絕嗣而一道消失,怎麼辦呢?在德意志王國第二代君王奧託大帝那裡,德意志人重新把羅馬皇帝的頭銜給搶了回來,奧託大帝通過和羅馬教皇簽訂《奧托特權協定》的方式,確定了皇帝和教皇攻守同盟的關係,於是奧託大帝被加冕為「羅馬皇帝」,這個頭銜兜兜轉轉又回到德意志人手裡。

1138年,霍亨斯陶芬家族取得德意志王國的王位,在紅鬍子腓特烈一世在位期間,德意志王國的勢力再度達到巔峰,紅鬍子腓特烈一世也被加冕稱帝,不過這一次他在羅馬皇帝前面加上了神聖兩個字。於是,神聖羅馬帝國從此就誕生了。

然而這個名頭剛剛喊起來的帝國卻很快就步入瓦解的下坡路,腓特烈二世在位期間,他頒布了兩條重要法令,一個叫做《神聖諸侯契約》,一個叫做《世俗諸候法案》。這兩個法令擴大了德意志諸侯的權力,使得神聖羅馬帝國的中央集權遭到更嚴重瓦解,皇帝的權力被進一步剝削,更糟糕的是,腓特烈二世駕崩以後,神聖羅馬帝國陷入大空位時期,由於腓特烈二世的後代相繼去世,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就這樣空了出來。

在大空位時期,諸侯的權力得到空前膨脹,直到哈布斯堡家族的魯道夫一世被推選為皇帝,因為當時人們普遍不看好他,覺得他是當傀儡皇帝的最佳選擇。但他實際上卻是一個大有作為的皇帝,他讓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王冠一直被哈布斯堡家族和盧森堡家族壟斷。

不過這一切改變不了什麼,因為諸侯的勢力已經早已今非昔比。哈布斯堡家族試圖重振皇權,由此進行一系列的改革,但是無不遭到封建諸侯們的反對,彼時的神聖羅馬帝國已經來到名存實亡的邊緣。即便在查理四世統治時期,作為盧森堡家族出身的他代表的是最強大的諸侯,由此得以穩固他的皇位,但是面對鬆散近乎於「聯邦國家」的帝國,查理四世也無能為力。

為此他只能選擇聯合當時最強大的七個大諸侯一起來對抗數百個小諸侯以及騎士領主,此外還包括大量的自治城市。於是《金璽詔書》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了,諸侯們的勢力得到進一步的強化,而皇權卻進一步衰微,也就是從這時候開始,神聖羅馬帝國變得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非帝國了。

到了1618年時,當時的帝國內部存在著高達390個公侯國、宗教貴族領地、自由邦和騎士領地組成的鬆散國家。其內部矛盾重重,外部勢力也在對神聖羅馬帝國虎視眈眈,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神聖羅馬帝國爆發內亂,又演變為整個歐洲都陷入戰火之中的「三十年戰爭」。這場戰爭過後,神聖羅馬帝國變得更加鬆散,居然出現了314個邦國和膨脹到一千多個的騎士莊園領地。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神聖羅馬帝國就像戰國時期的周朝一樣成為名存實亡的存在,皇帝和周天子都成為了一個空有名號,卻並無實際統治權力的象徵罷了。所以,伏爾泰在評價神聖羅馬帝國時,主要是針對查理四世頒布《金璽詔書》後,帝國喪失對諸侯的控制力,成為一個鬆散的仿佛聯邦國。

但神聖羅馬帝國的衰亡實際上從腓特烈二世時代就已經開始,拿破崙崛起以後,當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這個稱號在奧地利帝國皇帝弗朗茨二世身上。「三皇會戰」以後拿破崙達到了人生巔峰,1806年8月6日,神聖羅馬帝國末代皇帝弗朗茨二世在拿破崙的要求下取消神聖羅馬皇帝和羅馬人民的國王這個稱號。隨後拿破崙組建「萊茵聯邦」將原來那些神聖羅馬帝國之下諸侯轉變在自己的法蘭西第一帝國的保護之下。

而隨著俾斯麥統一德意志,這個踉踉蹌蹌延續了近千年的神聖羅馬帝國也隨之徹底滅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