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理論:好字的標準:好看+耐看

渭南文化旅遊資訊 發佈 2020-03-12T07:07:09+00:00

到了南朝時期,書法家王僧虔在《筆意贊》中給出了一個標準:「書之妙道,神採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如真書:逸少第一、元常第二、 世將第三 、子敬第四、士季第五 、文靜第六、茂弘第七。


人有美醜、物有優劣,字有高下。那麼判斷書法水平高低,有沒有一個標準?

漢代以後,漢字書寫除了實用外,好字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欣賞。有欣賞就有評判,有評判就得有標準。到了南朝時期,書法家王僧虔在《筆意贊》中給出了一個標準:「書之妙道,神採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意思是好書法要以形寫神,形神兼備。

「形」指的是點畫線條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書法空間結構,筆畫和結構構成的形狀要準確;而「神」主要指書法的神韻,有了神韻,書法就耐看。此論一出,成為歷代書評與書法欣賞的基本法則。

梁武帝蕭衍的《古今書人優劣評》,對三國至梁期間三十二位善書者的書法逐一給予簡評,如評鍾繇書如雲鵠游天,群鴻戲海;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如有神力;韋誕書如龍威虎振,劍拔弩張」;又評「羊欣書如婢作夫人,不堪位置,而舉止羞澀,終不似真」。梁武帝的書評側重的就是神韻。

到了唐代,張懷瓘在《書議》中,按十幾位書法家在真、行、章和草等書體的成就,直接排了座次。如真書:逸少第一 、元常第二、 世將第三 、子敬第四、士季第五 、文靜第六、茂弘第七。張懷瓘在《書斷》里,又把書法作品分為神品(25人)、妙品(98人)和能品(107人)。排座次也好,分三品也好,依據應該也是形、神兩個方面,且以神韻為主。

米芾所說的蔡京不得筆,蔡卞得筆而乏逸韻,蔡襄勒字,沈遼排字,黃庭堅描字,蘇軾畫字,自己是刷字。這種評論偏重的是每個人的用筆特點。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贊南碑與魏碑有十美:魄力雄強,氣象渾穆,筆法跳越,點畫峻厚,意態奇逸,精神飛動,興趣酣足,骨法洞達,結構天成,血肉豐美。也只是對某種書體的讚美。

現在舉辦的各種書法大賽,不知道評委們執行的啥標準,很好奇。現在民間有個標準,一是要好看,二是要耐看,深以為然。但此標準雖通俗易懂,但語焉不詳。

書法作品是要看的。「形」是看出來的,「神」也是看出來的。項穆的《書法雅言》里說:「大要開卷之初,猶高人君子之遠來,遙而望之,標格威儀,清秀端偉,飄颻(yáo)若神仙,魁梧如尊貴矣。及其入門,近而察之,氣體充和,容止雍穆,厚德若虛愚,威重如山嶽矣。迨其在席,器宇恢乎有容,辭氣溢然傾聽。挫之不怒,惕之不驚,誘之不移,陵之不屈,道氣德輝,藹然服眾,令人鄙吝自消矣。又如佳人之艷麗含情,若美玉之潤彩奪目,玩之而愈可愛,見之而不忍離,此即真手真眼,意氣相投也。」項穆之看由遠至近,由近及里,由形及神,看得全,看得深,看得透。

好看是悅目,是第一印象,偏重字形,好看了才會用心去體會神韻。看書法作品如同看人,先看其概貌、章法,看點畫之間是否有呼應連貫,字與字之間是否平整均衡,欹正相生,大小變化、參差錯落,行與行之間是否上下承接,疏密得宜;再看字的結體是否整齊平正,長短合度,疏密均衡;看線條質量、看筆法。最後看格調是否高雅,感受有沒有節奏感,節奏感怎麼樣,美不美 。

什麼是耐看?悅心!看著舒服,能引起心靈的共鳴,並且經受住時間的考驗。今天看著好,明年看仍然好,當代人看著好,後代人也看著好,而且越看越好看。

什麼樣的書法才耐看?在功力相當的情況下,自述性筆跡更耐看。因為融入書者的思想和情感,是書者心跡的流露。抄寫的文字,筆跡中往往缺少情感。「三大行書」的美妙,除了王羲之、顏真卿、蘇軾的綜合素養、時代精神外,都與他們心裡有話要說,而且把情感融入筆端有密切關係。

有文化內涵的書法也很耐看。有些書者並沒有進行艱苦的技法練習,但由於文化底蘊深厚,寫出的字自有一番味道。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宋代書法,當代的陳寅恪、胡適、魯迅等大家的字耐看,也是占了文化底蘊的光。

來源:中國書法家論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