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美文】中油一井今安在,玉門油田曾記否

玉門文旅 發佈 2020-03-12T09:41:02+00:00

處於河西走廊中段,祁連山下的玉門油田,是中國第一個天然石油基地,從1939年初始開發,已走過了約80餘年的發展歷程。

(承前:關樓祁連雄峙千年,烽燧相望縱橫萬里* 河西走廊之月行攝4)

出了嘉峪關,繼續沿連霍高速西行。前方「玉門老城區」路牌映入眼帘。啊……如果從這裡進去就是曾經曾經的中國第一油田!誰還能記起在甘肅酒泉戈壁腹地那一個曾經響譽全國、乃至世界,意氣風發、鬥志昂揚的玉門油田呢?

處於河西走廊中段,祁連山下的玉門油田,是中國第一個天然石油基地,從1939年初始開發,已走過了約80餘年的發展歷程。今天,你怎麼樣了?本車油二代的我與知秋,油三代的悠,不約而同心生豪情,計劃外猛一打盤拐道出了高速,向傳說中的老油田而去。尋找中國第一井的豪邁激勵著我們。

先從甘肅省玉門市赤金鎮的收費站穿過。

在這一片廣漠而荒涼的西域土地之上,土生土長的玉門人早在1911年就開始了土法開採石油。

那時開採量太小,所采之油當然也極為珍貴。當時的開採地被當地人稱為老君廟的石油河,這可是令中外有識之士都垂涎的地方。石油能源,世界各國都在覬覦。

河西走廊戈壁沙灘之下卻有著稀缺的寶藏。

耳畔迴響著紀錄片《河西走廊》的主題曲,新世紀音樂大師雅尼宏大的音樂聲聲入耳,蒼涼悠遠、雄渾古樸……令人心潮起伏。《河西走廊》第十集《寶藏》里,講的就是中國石油的發源地、創業史。

上圖片本人航拍於2017年7月河西走廊的巴丹吉林沙漠。

河西走廊與華夏文明綿長厚重的歷史感,其中玉門油田的發展史就是感天動地的傳奇故事之一。

當年本地人土法開採石油的亂象後來被政府叫停,抗戰之初,國民政府迫於戰爭的急需,緊急成立了甘肅油礦籌備處。1939年,面對日寇,國共在能源開採方面形成了最早的合作態勢,中共提供了必要設備,兩黨合力在當地人開採的原址老君廟,建立了第一個油井。這就是老君廟一號井。凡石油人都知道,在我們青春的記憶中,這個「老君廟第一井」的神秘一直存在。

就是這個第一井,揭開了中國政府開發玉門油田的序幕……油料不斷被運送到中華兒女的抗日戰場,也為國際軍隊提供了所需能源,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功不可沒。

採油需要人力,以王進喜為代表的本地青壯年在這個特殊的時代應運而生,成為了中國第一代石油人,他們在以後的歲月里逐漸成長,在新中國大慶油田的開發中成為了頂樑柱,而叱吒風雲。此時,他們充滿著青春的活力。從此,茫茫戈壁灘啊……浸透了石油人的汗水與熱血。

以上圖片本人拍於2017年7月河西走廊的張掖高台縣馬營河大峽谷。

就是這裡,石油城的第一個標誌赫然入目。標牌已很斑駁,我們剎住了車。石油人都知道的英雄人物,就是那個捨身忘死用自己的身體制伏井噴的「鐵人」,他是新中國石油大會戰的一面旗幟。紀念館沒開門,我在標牌下佇立良久,向鐵人致敬。

王進喜家喻戶曉的豪言壯語在心中迴旋:「為國分憂、為民族爭氣」,「寧可少活20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這在當時的石油大會戰中起到了極大的精神鼓舞與生產推動作用。……手機車拍……

往事如潮……1949蘭州解放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向河西挺進,玉門和平解放,軍人成了石油人。毛澤東就能源問題意味深長的戰略決策進一步實施,在甘肅戈壁灘上開啟了新中國第一個油田、第一個石化基地。

車行的路很好,林蔭道的兩邊是茫茫戈壁。

聽說當年很多普通的石油工人以土崖洞穴為宿舍,拖家帶口艱苦生活,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一干就是幾十年,很多工人的子女就是在那些洞穴中出生。

鐵人王進喜就是從這裡走出來走向了大慶油田,知秋妹夫的父親就是從這裡走出來走向了四川石油局。

第一代石油人義無反顧的奮鬥精神,那是新中國成立後最美的思想與信念。面對艱苦創業的博大與寬容,穿越時光,至今仍然點燃著絲路的輝煌。

開採與煉化是分不開的。

生產的安全化是重中之重,警示語隨處可見。

前面拐過去就是第一井了。

路口,圍著鐵人的塑像轉了兩圈。這是石油人永恆的精神圖騰,也是永遠的中油情懷所至。

豪言壯語隨處可見,歷史的斑痕猶在。很多年前,據說這裡的石油已經枯竭,於是老玉門人搬遷到了新玉門,還有很多玉門人分散到了全國各地的油田。這裡,再沒有了以前的激情燃燒了嗎?

其實濃濃的熱情,份外的暖意……還是有的。這裡儼然已經形成了紅色旅遊之態勢。

據載:2016年12月,玉門油田被列入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

在歷史的滾滾進程中,玉門油田在石油的開採發展上,一波三折,起起落落,這讓玉門人在時代的浪潮中徘徊。復興玉門任重道遠。

這就是玉門油田大門了,老石油人一定分外親切吧?

路的彎道很多,我們反覆試錯路徑,才得以摸准方向。

快到了,看到抽油機與油桶了。

一個急轉彎下去,捏了一把汗。

以醒目的磕頭機為標記,以陡峭的戈壁為背景。努力讓人在腦海中再現建國初期戰鼓雷鳴、熱情洋溢的建設場景。

在北疆的克拉馬伊遍地可見的抽油機(磕頭機),在此處卻成了標本,鮮紅的顏色是那麼的醒目。大家不會忘記,在生產中,它總是會不斷驕傲的挺起胸,再謙恭的低下頭……

陳舊的老油筒,斑斑銹痕,成了歲月的見證。

當年沽沽冒油的管子也肅然成了這樣。然而……真正的老君廟第一井,卻正在修繕中,謝絕參觀。

我無比遺憾的帖近柵欄,往裡探頭……只能扭著身體手機如此一片。所見就是老君廟第一井舊址!總算見過了,總算了一心愿。致敬,永恆在心裡。

油二代豪氣的擺拍一張,油三代卻怕曬,藏在車裡不出來。

這是康世恩總理當年題詞:「新中國石油工業發展的搖籃」,自豪感字裡行間全是。

再一次回望鮮艷的抽油機,那是幾代石油人紅色精神的象徵。

如今玉門人的豪言: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這與王進喜時代的價值觀發生了多麼大的變化呀!

石油人不會忘記「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老「玉門精神」,也不斷樹立著「老礦挖潛、爭作貢獻,開拓不息」的新「玉門精神」。

雖然,我個人早已在2000年初企業改制時,就脫離了當年萬般榮耀的央企體制,但我還是為我曾經是一個石油人而自豪,為知秋父輩及兄妹幾家至今也全是石油人而自豪。當然車內這枚油三代就是徒具虛名了,從來就沒有進過一天石油的門呢。天地廣闊,天高任鳥飛翔!

我們繼續西行的路,時間已經晚了,今天必須到達敦煌。

迎著一排排風力發電機……我們從連霍高速出來,進入柳格高速,敦煌近了。

風力發電機列隊向我們致意,我覺得是在向石油人致敬,是在向輝煌的石油歷史致敬!

來源:今日頭條 月之鏡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