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怎麼從節氣變成節日的?

華夏經緯網 發佈 2020-04-03T13:37:19+00:00

人民網劉婧婷 攝清明從節氣到節日 跟寒食相關清明從節氣演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據《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傳》,晉文公即位後,賞賜當年和他一起流亡的人,介子推藐視富貴,沒有邀功,「……遂隱而死。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

清明一景。人民網 劉婧婷 攝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即將到來的清明節不僅有著節氣和節日的「雙重身份」,更有著「雙重性格」——既有掃墓祭祀、緬懷先人的莊嚴肅穆,又有踏青郊遊、親近自然的言笑晏晏。

起初,清明只是一個節氣的名稱。《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是如何從節氣變成節日,又為什麼能將多種性質不同的民俗活動融匯一起?

清明一景。人民網 劉婧婷 攝

清明從節氣到節日 跟寒食相關

清明從節氣演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

關於寒食節,最常見的說法是為了紀念介子推。介子推是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手下的一位忠臣,早年流亡諸國的時候一直跟隨在側。

據《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傳》,晉文公即位後,賞賜當年和他一起流亡的人,介子推藐視富貴,沒有邀功,「……遂隱而死。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

後來,故事經過民間「加工」,結尾變成了在論功行賞時,晉文公想起了介子推,「文公待之不肯出,求之不能得,以謂焚其山宜出,及焚其山,遂不出而焚死。」重耳難過至極,便規定每年此時不得生火,一律吃冷食,稱為寒食節,以紀念介子推。

春天乍暖還寒,還吃「寒食」,對身體肯定不好。

《後漢書·周舉傳》記載,周舉在任并州刺史時,「由是士民每冬中輒一月寒食,莫敢煙爨,老小不堪,歲多死者。」見此情景,周舉親自祭奠了介子推,「乃作吊書以置子推之廟,言盛冬去火,殘損民命,非賢者之意,使還溫食。」

三國時期,曹操也不認可寒食,「子胥沉江,吳人未有絕水之事,至於子推獨為寒食,豈不偏乎?」伍子胥自溺,吳國人也沒跟著跳河,豈有晉人為介子推而寒食之理?「且北方沍寒之地,老少羸弱,將有不堪之患。」於是下令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長半歲刑,主吏百日刑,令長奪一月俸祿。」

到了隋唐,寒食節得到官方認可,成為節日,還有了法定的假日。因為正好與節氣清明挨著,所以寒食假期就和清明連在了一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