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為什麼要掃墓?這是文史君,聽過最好的回答

文史道 發佈 2020-04-03T14:56:00+00:00

一到清明節,人們多少會有一些傷感。這個流傳了2000多年的日子,在每年此刻,總能喚起心底最深的情愫。在春秋戰國之前,清明節不過是24節氣之一,主要指導農事活動。

一到清明節,人們多少會有一些傷感。這個流傳了2000多年的日子,在每年此刻,總能喚起心底最深的情愫。

在春秋戰國之前,清明節不過是24節氣之一,主要指導農事活動。後來在晉文公時期,與「寒食節」文化相融合,到了唐朝又與「上巳節」文化融合。目前,清明節已成為一個融合諸多文化體系的節日。其在中國影響之大,可與春節、中秋、元宵節相媲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每臨清明節,大家都會想起這首家喻戶曉的唐詩來。杜牧筆下描摹的這副清明畫卷,不僅刻畫在歷史文化巔峰,更鐫刻在每個人的心頭。



清明節,主要有兩大主題。第一大主題,就是掃墓、祭祀、上墳;第二大主題是踏青、出遊、賞春。第一大主題源於「寒食文化」,第二大主題源於「上巳節」。

上巳節在我國也是淵源極深,在商周時期已經形成。歷史上有兩次上巳節活動非常有名:一個是孔子領著72弟子春遊;一個就是東晉時期王羲之等人在蘭亭的一次聚會。

現如今,清明節的這兩大主題已經根植人心。但以文史君之見,應該還是「祭祀、掃墓」的習俗,令人關注的更多。那麼,清明節為什麼要掃墓呢?



清明,是感恩、是致敬

濃郁的清明氛圍,在此時,總能讓人靜下來,回望一下過往,沉靜一下心靈,緬懷一些時光。

無論平時生活多麼忙碌,有多少心酸、多少加班、多少無助。在此刻一切皆拋去。沉重的心情更令人哲思,更令人睿智。

我們感恩,感恩父母給予我們生命,相伴我們幾十年。將一生之愛,毫無保留的奉獻給每一位兒女。無論父母尚在,還是離世,我們都應心懷感恩,感恩讓時光更溫柔。

我們致敬,致敬生命中每一位偉大的英雄。無論是奮不顧身的消防員,衝進烈烈大火;還是救死扶傷的醫生,拼盡全力也要守護每一絲生命。致敬,讓世界充滿愛。



清明,是回憶,不忘本

平時的忙碌,擾亂了本應的思考。也許只有對望墳頭,才能打開久違的心扉。

童年,少不更事,少不了父母的責罵,那時他們年輕又可愛;青年,大多數人都在寒窗苦讀,父母的殷切希望和永不疲倦的陪伴,依然歷歷在目;中年,無論事業騰達還是貧困潦倒,父母一句「回家就好」,不知溫柔了多少歲月。清明是回憶,徹頭徹尾的回憶。

清明,也是不忘本。兒時,長輩領著我們去掃墓,長大後,我們領著自己的孩子前去,一家人整整齊齊,像往年一樣清理雜草,用紅漆描塗碑上的字,點香,燒紙,祭拜。然後轉過頭,告訴我們的孩子,和他們講祖先的故事。不忘本,是傳承,更是中華之文明。



清明,是思念,是告慰

一曲《清明雨上》,不知惹了多少愁思。那歷歷在目的舊時物件,每一件都深刻著抹不去的思念。「空堂坐相憶」,又念起往昔,往事是不老的,是定格的,是永恆的。而今世的人們卻是走向衰老,逐漸滄桑,愈加多愁善感。

有人說:你和死亡之間隔著父母,當父母離開人世,你就直面死亡了。也許正是因為此,才給人以最大震撼,最大思念,最大觸動。

清明,也是告慰。在這場年復一年的儀式里,父輩們談論家長里短,孩童們嬉笑玩鬧,何嘗不是在告慰祖先:兒孫滿堂,家族興旺!無論喜事還是傷悲,等到年過花甲,也只有在父母跟前能夠傾訴一二。



逝者已去,生者還有漫長的人生路要走。一路乘風破浪,抑或坎坷艱辛,都不要忘了內心的「清明」,都要心懷感恩、心懷回憶、心懷思念,以享先人庇護。

另外清明時節,春和日麗,細雨柔情,人們紛紛遠離城市的喧囂,步行至深山進行祭拜。在這清凈寧和之地,來一次心靈的滌盪,也是極好的!


讀者們,關於「清明節為何要掃墓」,大家怎麼看?如果喜歡本文章,請轉發收藏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