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北大學子,畢業後留鄂工作

中國青年網 發佈 2020-04-03T15:40:02+00:00

北京大學供圖即將從北大畢業的許曉明和祁衛都來自湖北,疫情期間他們一直身處湖北,看到了犧牲與奉獻、堅持和努力。

2016年許曉明在新疆野外考察。北京大學供圖

祁衛在支部組織生活會上發言。北京大學供圖

即將從北大畢業的許曉明和祁衛都來自湖北,疫情期間他們一直身處湖北,看到了犧牲與奉獻、堅持和努力。最終,他們堅守初心,選擇武漢作為人生下一站,共同為這個英雄的城市按下「重啟鍵」。

許曉明是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2015級博士生,「我是理科生,但最喜歡的科目卻是歷史」,他尤其感動於史書中的家國情懷。生長、成長在湖北,對家鄉的歸屬感也是他最終決定在武漢就業的原因之一,目前已簽約中冶南方都市環保工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疫情期間,雖然一直在家自我隔離,修改兩篇未發表的論文,許曉明也無時無刻不在關心著疫情的防控情況。令他感觸最深的,還是國家在面對疫情爆發時強大的組織能力和動員能力。身處湖北宜昌,疫情期間他見證了「一省包一市」的互助力量,「目前宜昌已經連續十幾天沒有新增病例了,正常的生活、生產都在逐步恢復」。

這也讓他對畢業後的工作充滿信心、滿懷期待。「我簽約的單位主要做一些環境治理方面的工作,和醫院生產的醫療廢物處理問題可能掛鈎」。疫情結束後,許曉明也希望能夠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武漢的經濟復甦做出一些貢獻。

祁衛是湖北黃岡人,2015年開始攻讀物理學院凝聚態物理博士學位,簽約了位於武漢的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七研究所。在校期間,他所在的科研團隊搭建了北大第一個超冷鍶原子實驗平台,彌補了物理學院在冷原子實驗方向研究的空白。雖然由於科研領域和工作性質的特殊性,很多研究成果不能運用到日常生活中,甚至不能為人所知,但祁衛覺得,自己做的事情對於整個國家的科學水平提升是有意義的。

疫情期間,祁衛和大多數人一樣居家隔離。

「我是1月19號從北京回到湖北,在武漢中轉,然後坐城際鐵路回到黃岡。路過武漢站的時候還沒有覺得疫情有那麼嚴重,但實際上那個時候已是返鄉的高峰。從武漢回來之後,基本上就沒有出過門了。」在他看來,響應國家的號召做好隔離和防護,是對自己負責、對家人負責,更是對社會負責。

儘管不能奔波在一線,他也積極幫助同學所在的民間志願組織聯絡物資購買渠道,為抗擊疫情盡一份力。「當時想了一下,在北大可能會有一些校友願意提供幫助,我就去幫忙聯繫了。」

當問到疫情是否對他選擇在武漢就業產生影響,他說,疫情反倒讓他對簽約的工作單位有更大的信心。「雖然目前還沒有入職,但工作單位也多次主動關注、了解我的情況」。

祁衛十分感謝學校老師的幫助,疫情期間因為無法回到學校,學工老師很早就回到學校幫他們解決就業問題,找工作的過程中,就業中心為畢業生們提供的信息十分關鍵。「雖然他們不是在疫情的第一線,但確實是走在為我們同學服務的最前線。」

據了解,疫情發生後,針對涉湖北地區未落實去向的畢業生和家庭困難等重點關注的畢業兩大重點群體,北京大學推出了「暖春助力」就業支持專項服務,為同學們提供個體輔導綠色通道、政策手續熱線解讀優先服務和招聘信息定向推送等幫扶措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