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印度的種姓制度,在斯里蘭卡有何不同?為何有潔凈與污穢之分

市井講史 發佈 2020-04-03T17:22:26+00:00

種姓制度是南亞地區特有的社會制度,也是一個十分複雜的概念,包含了宗教、血緣、職業、身份、政治經濟等多種因素。

源自印度的斯里蘭卡種姓制度,與印度有什麼不同?

種姓制度是南亞地區特有的社會制度,也是一個十分複雜的概念,包含了宗教、血緣、職業、身份、政治經濟等多種因素。這種制度起源於印度,是印度教社會的結構基礎。

種姓制度強調血統,在印度教社會裡,一個人的出身決定了他的種姓,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是先天決定的。每個種姓都有自身的傳統固有職業,職業的高低與種姓息息相關。為了保證種姓血統的純正,不同的種姓之間限制通婚,從而保證高種姓的特權。這種古老的制度已經形成了一個嚴格而規範的社會體系,通過以出身為基礎的社會群體分層秩序,實現不同種姓的社會功能,保障高種姓的權威和利益。

種姓並不是印度社會獨有的制度,在深受印度教影響的南亞次大陸,包括巴基斯坦、尼泊爾、孟加拉國、不丹、馬爾地夫和斯里蘭卡,這些國家不論從地理位置還是從文化傳承、社會特徵上來看,歷史上受印度教的影響很大,種姓制度在這些國家也曾普遍存在。雖然這些國家中的大部分在當今時代已脫離了印度教的信仰,轉信佛教或伊斯蘭教,但是在南亞的斯里蘭卡,種姓還是其社會構架的重要特徵。

斯里蘭卡是南亞地區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斯里蘭卡人口中,僧伽羅族占全國人口的 75%,泰米爾族占 15%,其他民族共占人口的10%。

僧伽羅人的祖先是公元前 6 世紀進入南亞次大陸的雅利安人,泰米爾人的祖先則來自南亞次大陸的南部。公元前 6 世紀左右,印度的恆河流域開始興盛 ,成為了南亞的貿易中心。來自西方的雅利安商人們從印度河口沿著西部海岸,發現了與印度僅一海之隔的斯里蘭卡。這裡盛產珍珠、寶石,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雅利安人來此從事貿易,並最終在此建立了國家,形成了斯里蘭卡的僧伽羅族。

這些僧伽羅人的祖先多來自印度,他們也將印度種姓制度帶到了斯里蘭卡。僧伽羅人和印度人一樣,將人也分為婆羅門 、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四個種姓。僧伽羅統治者屬於剎帝利種姓,婆羅門種姓人數不多, 但社會地位很高 ,擔任統治階級的祭司,負責與神溝通;吠舍種姓中,僧伽羅平民占了絕大多數;而首陀羅種姓社會地位低下, 主要從事垃圾清掃夫和抬屍等低賤的工作。

僧伽羅人建立斯里蘭卡國之後 ,與印度便成為兩個國家,他們的種姓制度也帶上了自己的獨特風格。隨著佛教傳入斯里蘭卡並逐漸取代婆羅門教成為斯里蘭卡主要宗教,也引導了僧伽羅種姓 制度的變革。

佛教之所以在斯里蘭卡得到普及,因為佛教代表了占斯里蘭卡人口絕大多數的剎帝利種姓和吠舍種姓的利益。在婆羅門教中,婆羅門種姓的地位最高,對其他種姓極盡壓榨,引起了其他種姓的強烈不滿。以佛教取代婆羅門教,可以大大削弱婆羅門種姓的特權,使他們失去了婆羅門教這種維繫種姓制度的精神核心,也能使掌握國家權力的剎帝利種姓成為斯里蘭卡的真正統治者。婆羅門種姓的力量被削弱後,逐漸退出了僧伽羅歷史的舞台,剎帝利種姓的政治、宗教權力被日益強大起來。

僧伽羅人的種姓制度與印度種姓制度有著很大的不同。印度的種姓制度是印度教倡導的一種社會等級制度, 帶有強烈的宗教意義;而僧伽羅人的種姓制度是建立在主張眾生平等的佛教基礎上的, 種姓並沒有太大的宗教內涵,因此相對相對、寬容 。佛教反對"婆羅門至上" ,主張"種姓平等" ,這是佛教的先進性;但是佛教起源於婆羅門教,它的教理中不可避免會包含印度教的影子,所以也並不反對種姓制度繼續在斯里蘭卡存在。所以說,佛教並沒有革除來自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只是賦予了斯里蘭卡種姓制度一些新的特徵。

僧伽羅人的種姓制度實質上是一種社會分工體系,也是國家機構組織的一種形式 。僧伽羅的統治者為每一個種姓都規定了必須服的勞役,無論你是哪個種姓,都必須遵照執行。這種國家固定的勞役制使得各個不同的種姓,在國家的政治和經濟生活中能發揮其固定作用,也固化了種姓的政治和經濟地位。

僧伽羅種姓制度十分龐雜, 種姓數目繁多。不同種姓之間,界限仍相當嚴格的。除了種姓制度本身所規定的義務之外, 不同種姓間沒有任何社會交往。如果發生不同種姓間通婚的現象 ,當事人會被剝奪繼承權 ,甚至被逐出種姓,成為被整個社會所遺棄的對象。低種姓的人不能進高種姓的家門, 不同種姓不能共餐, 不能吃同樣的食物, 連穿的衣服也不一樣。

在斯里蘭卡的歷史上,僧伽羅人占據了統治者的地位,種姓制度是被他們用來統治的工具。僧伽羅統治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去改變一個種姓的社會義務 ,也可以根據需要提高或貶低一個種姓的社會地位。十五世紀時,泰米爾族中原來從事紡織行業的薩拉加馬種姓觸犯了伽羅統治者的權威,就被罰從事剝取樹皮的勞役,這也成為此後薩拉加馬種姓世代從事的職業。這種改變種姓傳統職業的做法 ,在印度教社會是不可想像的。

斯里蘭卡的泰米爾人是從南亞次大陸南部遷移到斯里蘭卡的,他們比雅利安人更先來到這裡。但是泰米爾人的文化比較落後,因此在與僧伽羅人共處的過程中,泰米爾人總是被僧伽羅文化所同化。

直到公元13世紀, 印度入侵斯里蘭卡之後,才協助信奉印度教的泰米爾人在斯里蘭卡北部地建立了聚居地,成立了賈夫納泰米爾王國。從這時起,泰米爾人為了自身的獨立,必須堅持自己的信仰與社會體系,才能與僧伽羅人抗衡。所以泰米爾人堅持信奉印度教,建立了不同與僧伽羅人的種姓體系。

泰米爾人的種姓制度有別於印度的種姓制度。由於泰米爾人中的婆羅門人數很少,所以不具備印度婆羅門的那麼至高無上的地位,也沒有對世俗權力的主宰優勢。泰米爾種姓中,"維拉拉"種姓占據人口的大多數,他們中有農民、地主,還有掌握權力的國家官吏,是泰米爾人的社會基礎,也是泰米爾人實際上的最高種姓。在維拉拉種姓之下,還有以漁民為主的種姓卡拉亞爾和以商人為主的種姓傑提亞爾。

泰米爾種姓與僧伽羅種姓有一個明顯區別,他們將種姓分為"潔凈"與"污穢"兩類。信仰印度教的斯里蘭卡泰米爾人,認為宇宙萬物是一個有差等的序列,所以世界上會存在"污穢種姓",所以在泰米爾人中,阿姆巴塔爾、帕拉、那拉瓦爾等"污穢種姓",只能從事社會最底層的職業,被排除在高等種姓的生活之外。

佛教成為僧伽羅人的信仰後,佛教提倡"平等"改變了僧伽羅種姓的內涵,但對於堅持印度教的泰米爾人來說,仍然保持著印度教種姓的內核。雖然斯里蘭卡泰米爾人歷史上在與僧伽羅人不斷的融合中,種姓制度也在向世俗化逐步傾斜,但是泰米爾人始終不能擺脫印度教信仰,他們的種姓制度也無法發生本質變化。

今天的斯里蘭卡政府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並致力著手改善低級種姓的處境。隨著現代化的進程,在人員社會流動性增強的今天,種姓這個停滯的社會層級體系也面臨著變革。雖然斯里蘭卡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在廣大農村地區種姓制度仍然有存在的土壤,但其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已大大下降,低種姓人群的社會地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斯里蘭卡,種姓傳統職業的界限早已被打破 ,種姓隔離現象也逐步減少, 不同種姓之間的通婚現象也越來越多。

今天的斯里蘭卡,瞿維種姓仍然是國家的中堅力量。他們仍然是斯里蘭卡的上層人士,他們的經濟地位也是最高的。由此可見,破除種姓制度對斯里蘭卡來說,仍然任重道遠。

斯里蘭卡社會中,僧伽羅人的種姓與泰米爾種姓的不統一性,是斯里蘭卡文化多源性和多元化的體現。站在斯里蘭卡的社會發展的歷史高度,去探討僧伽羅人和泰米爾人的社會生活方式變遷,讀懂兩個民族種姓差異所折射出的文化差異,以及認清這種差異是給斯里蘭卡帶來民族矛盾與衝突的根源之一,才能準確理解"斯里蘭卡種姓"這一社會現象,理解斯里蘭卡國內的民族矛盾與衝突的根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