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一生豪橫,愛憎分明,為何被黑「奸雄」上千年?

古今文明之光 發佈 2020-04-03T21:57:13+00:00

這些作品大都通過博眼球的誇張手段,將曹操殺許攸、楊修、禰衡等人的權謀之策放大,刻畫曹操「奸」的一面,對後世的評價影響很大。因為閱讀這類作品的大都是市井平民,大家耳濡目染,導致曹操的豐功偉績被刻意遮蓋。這對曹操和魏國歷史,顯然是不公平的。7、影視作品劇照縱觀歷朝歷代的名家和皇帝,大

魏武雄才大略,草創英雄中,亦當占上座;雖好用權謀,然從古英雄,豈有全不用權謀而成事者?--中國近代文學家、小說理論家黃摩西

東漢末年,朝廷昏庸,宦官當朝,群雄崛起。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苦,漢室瀕臨崩塌。

曹操就出生在這個時代的宦官之家,是典型的「官三代」。根據《三國志》記載,曹操的祖父而曹騰在漢桓帝時被封為費亭侯,名聲在外。曹操的父親曹嵩作為曹騰的養子,繼承了曹騰的侯爵,官至太尉。可見,曹操從小就擁有「豪橫」的底子,這種家庭背景對他的影響著實不小。

少年豪橫:皇城根下的頑劣少爺

18歲之前的曹操,思路敏捷,性格放蕩,玩世不恭。《三國志》裴松之注引《曹瞞傳》記載,曹操年少時「好飛鷹走狗,遊蕩無度」,活脫脫一副浪蕩少爺的模樣。雖說他自帶「頑主」的標籤,但是在當時的歷史和家庭背景下,他也不可能一直放蕩,《魏書》記載,曹操年少時崇尚武藝,喜兵法,不僅博覽群書,還敢給《孫子兵法》作注。這為他日後的征戰沙場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拋棄偏見,他的成功是有準備的。

少年豪橫還體現在他對權威的蔑視。據《三國志·武帝紀》記載,曹操的叔父看到曹操整日遊手好閒,擔心將來不成才,便將向曹操的老爸曹嵩告他的狀,要求對他嚴加管教。被曹嵩嚴厲訓斥後,曹操心血來潮,要報復一下叔父的多管閒事。有一日,曹操的叔父來看曹操,曹操假裝中風。曹操的叔父急急忙忙去告訴曹嵩,曹嵩回來卻看到曹操活蹦亂跳。曹操向父親控訴說:『「叔父不喜歡我才說我中風的」,搞得父親曹嵩差點和叔父翻臉。

不過,當時周圍的大部分人都不覺得這貨能有什麼出息,唯獨有三個人對他刮目相看:梁國的喬玄、南陽的何玉顒和南陽的許劭。其中,許劭曾當面評價他:「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但我估計,紈絝子弟之間的評價還是有很多戲謔和恭維的成分在裡面的,再加上史書對王權的渲染,並不能說明當時的曹操有多麼的神通。但是,可能正是因為這句評價,曹操的一生功過被人為放大,尤其是不光彩的部分,成為一部分人控訴其為「奸雄」的依據。

青年豪橫:亂世里的有志青年

曹操真正的豪橫,是從19歲開始的。

公元174年,家底殷實的曹操被舉薦 ,做了首都洛陽的一名校尉,類似於治安大隊的隊長。那時的洛陽遍布達官顯貴與皇親國戚,在這裡當官不容易,明面上是進京做官,其實是接手爛攤子。年紀輕輕的曹操剛一到任,就嚴肅各項法紀,「造五色大棒十餘根,懸於衙門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殺之」。由於曹操正值血氣方剛的年歲,脾性耿直,無所畏懼,上任不久便棒殺了違反禁令的宦官蹇碩的叔父蹇圖,震驚洛陽,從此洛陽治安大好,沒人敢去招惹曹操。曹操的豪橫,得罪了一些權貴,若不是他父親曹嵩的關係罩著,想必他也無法安身立命。後來,他接手濟南,成為濟南相,同樣懲治犯罪,打擊腐敗,治下一片太平,百姓稱道。

公元180年,曹操被漢靈帝任命為議郎,成了可以參與朝政的參謀,那一年,她才剛滿25歲。曹操多次上書皇帝,陳述自己的政見,幫助一些為官正直而遭陷害的大臣洗脫罪名,並痛斥奸佞當道和腐敗,言辭懇切,卻極少被漢靈帝採納。後來,黃巾軍起義爆發,他又被封為都尉,去鎮壓以農民為主的起義軍,斬首三萬餘級。雖然青年曹操在政治、軍事方面逐漸展示出了自己的實力,但這時的曹操是迷茫的:東漢滅亡已經近在咫尺,未來該何去何從?

後來,朝廷再次任命他為東郡太守,曹操自知不能與奸臣同流合污,又不敢屢屢與他們作對,恐為家族帶來災禍,便藉口身體患病,回歸鄉里,讀書打獵,過期了隱居的生活。

漢靈帝政權末期,政治極度黑暗,甚至有了買官制度。各路英豪群起,反叛一浪蓋過一浪,甚至有叛軍首領聽聞曹操的才幹,要拉他入伙,被曹操斷然拒絕。後來董卓入京,廢掉漢少帝,擁立漢獻帝,首先使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手段,極大刺激了曹操的神經:叛軍也罷,正規軍也罷,都在打漢室的主意,老子如果再這麼低調,恐怕就沒有機會了!終於在35歲那年,他散盡家財,率先組建義兵,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並帶領萬餘精兵孤軍與董卓大軍作戰,無奈兵力懸殊太大,差點戰死。之後的三年中,曹操像開了掛一樣,帶兵擊敗了於毒、白繞、眭固、於扶羅等部,大敗黃巾軍,並擊敗袁術、黑山軍、南匈奴、劉備等,積累了豐富的沙場經驗。

諸侯聯軍圍困董卓,卻各懷鬼胎,只有曹操放下私慾,敢和董卓大軍死磕,說明了曹操本質上並非膽小怕死的小人,雖然他的內心是焦灼的,但是一腔熱血,愛憎分明,是亂世里響噹噹的有志青年。

老年豪橫: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從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到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的八年里,曹操頂著個司空和將軍的頭銜,從一個熱血青年,一直打到頭髮發白,相繼完成了稱霸中原、遠征烏桓、平定涼州的軍事目的,也經歷了赤壁之戰、官渡之戰這樣的大場面,有得有失,可謂壯懷激烈。

漢獻帝也不傻,曹操這些年帶兵征戰四方,卻沒有廢掉他這個皇帝自立, 充分說明曹操有勇有謀,「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默契,兩個人還是有的。從建安十七年開始,漢獻帝就屢屢加封曹操,雖是虛名,但是足可以讓曹操在聲勢上壓倒任何一股勢力,占據道德高地。

那麼問題來了,曹操生前為何甘願一生征戰,卻不稱帝呢?

現在看來,曹操不稱帝是大智慧。一來可以繼續利用天子的名義,完成自己的政治目的;二來不至於被群雄聲討,搞成「叛賊」的名聲。再次,當時的政治形勢和三國格局,曹操一旦自立為王,必將影響魏國的根基,對曹丕繼承不利。

那曹操有沒有想過未來稱帝呢?我覺得肯定是有的,任何一個征戰沙場的英雄,都希望有個名垂千古的圓滿結局。但是天命難違,命數已定,倘若再給他五年壽命,曹操非常有實力擊敗吳、蜀兩國,統一中國。屆時,將是何等的榮耀與威風,浩浩蕩蕩的歷史只記住了千古一帝,誰還在意是「英雄」還是「奸雄」?

曹操在《龜雖壽》中,強烈的表達了自己的遺憾和感慨: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為何被黑「奸雄」上千年?

「奸雄」一詞首先源於當年南陽人許劭的評價,「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一句著實讓曹操火了一把。不過,倘若沒有後來曹操的處心積慮和功成名就,這句寥寥的評語,並無人記得。可見,若想成一世梟雄,光靠別人的吹捧和背書,是不可靠的。

此外,北宋後,以《三國演義》、《世說新語》為代表的歷史小說、戲曲等文藝作品的歪曲和臆造,一定程度上抹黑了曹操的本來面目。這些作品大都通過博眼球的誇張手段,將曹操殺許攸、楊修、禰衡等人的權謀之策放大,刻畫曹操「奸」的一面,對後世的評價影響很大。因為閱讀這類作品的大都是市井平民,大家耳濡目染,導致曹操的豐功偉績被刻意遮蓋。這對曹操和魏國歷史,顯然是不公平的。

縱觀歷朝歷代的名家和皇帝,大都對曹操評價很高,從歷史真實的角度還原了這位千古帝王的真實面目。其中,以毛澤東的評價最為貼切:「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個了不起的詩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創立魏國。他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治,提倡節儉,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

凡成大事者,僅憑一腔熱血和儒家大德,絕不足以成事,上到秦始皇、漢武帝,下至唐太宗、明太祖,有哪一個手上沒有沾過血?又有哪一個是絕對的明君?與有些梟雄相比,曹操乾的那些事,還真算不上大奸大惡。

所以,「奸雄」之名可以休矣,這也是對歷史最起碼的尊重吧。


原創文章:古今文明之光

圖片來源:網絡

參考文獻:《三國志》《世說新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