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為何重用安祿山?與太子反對勢力博弈,東西兩大軍區平衡

顧道驚城 發佈 2020-04-03T22:16:00+00:00

​提起安史之亂,傳統史書都是用千篇一律的口吻講述的,那就是唐玄宗越老越昏庸,居然無條件信任安祿山這麼一個胡人,給他的權力越來越大,結果終於導致漁陽鼙[pí]鼓敲了起來。

​提起安史之亂,傳統史書都是用千篇一律的口吻講述的,那就是唐玄宗越老越昏庸,居然無條件信任安祿山這麼一個胡人,給他的權力越來越大,結果終於導致漁陽鼙[pí]鼓敲了起來。

註:「漁陽鼙鼓」亦作「漁陽鞞鼓」,指公元755年安祿山於漁陽舉兵叛唐事,史稱「安史之亂」。

這裡面其實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唐玄宗並沒有老糊塗,說他無條件信任安祿山,實在是有些把政治當童話看的感覺。

圍繞皇權的爭奪從來都是血腥而殘酷的,父子兄弟尚且殺得不可開交,唐玄宗又怎會無條件信任一個外人呢?

由於皇權政治的努力宣傳,使得很多人都認為,當時的人由於個人素質更高,所以都會無條件忠於皇帝。

可事實上,如果沒有足夠的利害關係制約,誰都有可能背叛皇帝,這不是用現代眼光讀歷史,而是基於人性的判斷。

比如說,亂臣賊子打算弒君時,都會拿民權思想說事,什麼「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人人之天下」之類,其實所掩蓋的不過也是自己的野心而已。

這種道理,經驗老到的唐玄宗不可能不明白,要知道他可是一路火併才走向政治頂峰的人。

唐玄宗曾得到小道消息,說有幾位皇子會威脅到他的地位。唐玄宗很生氣,在一天之內殺了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和光王李琚等三位皇子。

惠妃使人詭召太子、二王,曰:「宮中有賊,請介以入。」太子從之。妃白帝曰:「太子、二王謀反,甲而來。」帝使中人視之,如言,遽召宰相林甫議,答曰:「陛下家事,非臣所宜豫。」帝意決,乃詔:「太子瑛、鄂王瑤、光王琚同惡均罪,並廢為庶人;銹賜死。」瑛、瑤、琚尋遇害,天下冤之,號「三庶人」。

當忠王李亨成為太子之後,唐玄宗又得到小道消息,說軍方大佬皇甫惟明與太子李亨有不可告人的關係。唐玄宗一怒,皇甫惟明很快就死於非命了。太子妃的哥哥牽涉其中,李亨嚇得趕緊與太子妃離婚。

惟明故為忠王友,王時為皇太子矣。正月望夜,惟明與堅宴集,林甫奏堅外戚與邊將私,且謀立太子。歲中,遣監察御史羅希奭就殺之,殺惟明於黔中。太子懼,表與妃絕。

看看唐玄宗的所作所為,他對自己的親生兒子都像防賊一樣防著,且動不動就大開殺戒。說他會無條件信任安祿山這樣一個外人,開什麼玩笑呢?

通過上述史料,我們完全可以得出結論:面對權力博弈,唐玄宗所表現出的殘酷與狠辣令人驚心。可問題是:他為什麼要表現出無條件信任安祿山的樣子呢?

按照傳統史書的觀點,唐玄宗儘管曾是一個殘酷與狠辣的人,但在安史之亂以前,他已經老糊塗了。大家都知道安祿山不可信,唯獨唐玄宗不知道。

史書為什麼會這樣寫呢?原因很簡單:只有這樣寫,才能保證皇權的神聖與神秘。

如果從隱秘的政治博弈角度來分析唐玄宗與安祿山的關係,皇權的神聖與神秘就無從保證了。

因為這樣一分析,我們會發現一個事實:皇權既不神聖又不神秘,皇帝能讓人忠於他,主要是依靠現實的利害關係。

在安史之亂前,大唐帝國在西北地區有三個軍區(隴右、朔方和河西),關東地區有三個軍區(平盧、范陽和河東)。

這六大軍區的總兵力接近四十萬:西北地區隴右7.5萬、朔方6.4萬、河西7.3萬,總兵力21.2萬;關東地區平盧3.7萬、范陽9.1萬、河東5.5萬,總兵力18.3萬。

是時,天下聲教所被之州三百三十一,羈縻之州八百,置十節度、經略使以備邊。……河西節度……治涼州,兵七萬三千人;……朔方節度……治靈州,兵六萬四千七百人。隴又節度……治鄯州,兵七萬五千人。河東節度……治太原原府,兵五萬五千人。范陽節度……治幽州,兵九萬一千四百人。平盧節度……治營州,兵三萬七千五百人。

除了這六大軍區之外還有四個軍區,它們分別是四川軍區(劍南節度使)、廣東軍區(嶺南節度使)和兩個新疆軍區(鎮西節度使、北庭節度使)。

這四大軍區相對偏遠,且兵力相對較少,我們暫且繞過。

整個關東地區三大軍區,如果其中兩個軍區在其他人手上,那麼就算唐玄宗要安祿山跪著死,我估計安祿山也是不敢反抗的。

不反抗還能留個全屍,一反抗就容易被另外兩個軍區夾擊,然後全家老小共赴黃泉。

可問題是,整個關東地區的三大軍區全部在安祿山手上。

我們現在的問題是,唐玄宗為什麼要讓安祿山一個人兼管關東地區的三大軍區呢?廣闊的關東地區幾乎沒有能夠制約安祿山的軍事力量,這一點我們看得到,唐玄宗不會看不到。

我們只要想一想,如果關東地區的三大軍區不在同一個人的手上,會發生什麼事。

在看晚唐歷史時,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在安史之亂爆發以後,安祿山很快就去世了,但叛亂依舊此起彼伏。

但奇怪的是:叛軍通常出自關東三大軍區,西北三大軍區幾乎沒有出現叛軍。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原因非常簡單,那就是大唐帝國中央政府就在西北,所以大唐皇帝對西北軍區的控制相對比較強大。

事實上,正是因為類似的原因,唐玄宗對西北軍區,一直有一種說不出的猜忌:雖然說大唐中央政府在西北,所以對西北軍區控制力非常強大,但是危機也在這裡。

西北三大軍區就在帝國軍政中心附近,一旦發生問題就是心腹之患。尤其是當唐玄宗進入老年後,一旦傳出西北軍區與太子關係不清不白時,他是沒有任何安全感的。

因為類似的原因,在唐玄宗時代還有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西北軍區的大佬一直忠心耿耿,但是受傷的總是西北軍區大佬。

比如我們上文所說的那位皇甫惟明,他是隴右節度使,卻因為一個莫須有的罪名被唐玄宗猜忌而死。

隴右河西節度使王忠嗣,也因為莫須有的罪名差點死於非命,後來哥舒翰極力求情,王忠嗣才算躲過一劫,但他依然被降職,然後鬱鬱而終。

理由?自然也是因為王忠嗣與太子的關係不清不楚。

李林甫又令濟陽別駕魏林告忠嗣,稱往任朔州刺史,忠嗣為河東節度,雲「早與忠王同養宮中,我欲尊奉太子。」玄宗大怒,因征入朝,令三司推訊之,幾陷極刑。會哥舒翰代忠嗣為隴右節度,特承恩顧,因奏忠嗣之枉,詞甚懇切,請以己官爵贖罪。玄宗怒稍解。十一月,貶漢陽太守。七載,量移漢東郡太守。明年,暴卒,年四十五。

只要我們知道這些基本事實,大概就能理解唐玄宗對安祿山的信任了。

懂得權力平衡的朋友應該明白,圍繞皇權參與競爭的各種力量太多也太強,皇帝雖然知道加強諸王和外戚力量危機重重,但是依然只能這樣選擇。

因為這種方法雖然不好,但是不這樣選擇,局勢可能會更危險。

最典型的就是曹魏,他們壓制皇族勢力,結果司馬氏成功篡權,皇族根本無力出面維護曹魏江山。

司馬氏奪取曹魏江山之後,吸取了皇族勢力薄弱的教訓,開始大肆分封司馬皇族,結果導致八王之亂,司馬皇族只知道內鬥。

如果你身處局中,又能怎麼辦呢?

唐玄宗對於安祿山的使用,其實很像加強諸王和外戚力量,用以制衡太子和權臣的思路。

如果關東三大軍區分屬於三位統帥,那麼在統一行事方面自然會出現問題,更有可能被太子或權臣分化拉攏。

在這種背景下,一旦西北軍區失控,唐玄宗立刻就會面臨提前退休,甚至提前見祖宗的命運。

而當關東三大軍區在安祿山一人手中的時候,太子或權臣在沒有搞定安祿山之前,哪怕他們真得到了西北軍區的效忠,也絕不敢輕舉妄動。

在這種背景下,安祿山就成為了唐玄宗的超級戰犬,肩負起制衡整個西北軍區的重任。

安祿山非常懂事,他認楊貴妃為乾娘,就是在向唐玄宗表態:為了您的大業,我可以不顧一切。

即使有了安祿山,唐玄宗對於西北軍區依然充滿著不信任感。

安史之亂爆發以後,西北軍區的統帥級人物封常清和高仙芝先後被唐玄宗所殺。哥舒翰被唐玄宗強令出征,結果一敗塗地,唐玄宗不得不組織撤退。

很多人都說,長安失守是因為唐玄宗昏招百出,從結果看自然是這樣。

可唐玄宗昏招百出的原因,就源於他骨子裡散發出的,對西北軍區的不信任感。

從唐玄宗的角度來看,如果給安祿山的權勢和榮寵不足,他就有可能會被太子或權臣拉走,就算不被拉走,應該也無力擔負起掣肘西北軍區的重任。

如果給安祿山的權勢和榮寵太重,他就有可能會失控,就好像歷史上造反的各位強勢皇族一樣。

正是由於唐玄宗的這種矛盾心理,大家都會看到:唐玄宗似乎並不算信任安祿山,所以他一再敲打安祿山,甚至要求安祿山孤身入京。

但除此之外,唐玄宗又給了安祿山不可思議的信任和重用。

矛盾的唐玄宗,複雜的權力平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