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的一小國,和楚國聯姻,結果還是被楚國消滅

情懷歷史 發佈 2020-02-21T00:57:58+00:00

鄧國:商王武丁時,大封諸侯,丁已年,在殷商時期,國王武丁封他的叔父為鄧侯,建立鄧國,故址在今河南省鄧州市一帶。

在春秋時期,楚國可以說是疆域最為遼闊的諸侯國。當然,楚國的疆域不是周王室封賞,而是靠著楚國多位君主的努力,通過不斷兼并周邊的小國得來的。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鄧國,就是被楚國消滅的一個諸侯國。鄧國(前1264年—前678年):商王武丁時,大封諸侯,丁已年(公元前1264年前後),在殷商時期,國王武丁封他的叔父為鄧侯,建立鄧國,故址在今河南省鄧州市一帶(也有說法在今湖北省襄陽市一帶)。



進入到西周之後,鄧國被周王室封為侯爵,這明顯高於子爵的楚國。並且,鄧國一度還和楚國聯姻,不過,這依然沒能阻擋鄧國被楚國消滅的結果。從地理位置上來看,鄧國無疑是楚國向中原擴張的阻礙之一,這也是楚國必須吞併鄧國的重要原因。

周朝時期,鄧國是周王朝南方較為重要的諸侯國之一,歷經西周、春秋,一直延續了有六百多年,後鄧況徙居南陽新野。在爵位上,鄧國在周代諸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為第二等的侯爵,國土縱橫幾百里或百餘里是應有的規模。與此相對應的是,楚國在受封之初,則是一個子爵諸侯國,明顯低於侯爵的鄧國。也即在爵位上,鄧國是可以和齊國、魯國、晉國、燕國等諸侯國平起平坐的。



不過,進入到春秋時期後,鄧國的疆域遭到了周邊諸侯國的蠶食,也即爵位的高低,不能改變鄧國走向衰落乃至於滅亡的趨勢。為此,春秋初期,鄧侯吾離為與諸侯結好,先後將兩個女兒分別嫁給鄭莊王及楚武王為妻,這促使鄧國和楚國、鄭國形成聯姻的關係。

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的聯姻是比較普遍的事情,比如齊國和魯國、晉國和秦國、秦國和楚國等,都曾有過聯姻的關係。雖然聯姻可以鞏固各個諸侯國之間的關係,但是,當利益出現衝突時,聯姻所形成的關係也是比較脆弱的。



《左傳》桓公九年(公元前703年)載:「巴子使韓服告於楚,請與鄧為好,楚子使道朔及巴客,以聘於鄧,鄧南鄙鄾人攻而奪其幣,殺道朔及巴行人,……」在春秋初期,鄧國得罪了楚國,後者派人質問鄧國,鄧國不接受指責,於是楚國派兵和鄧國作戰,並打敗了鄧國。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這是《左傳》記載的一段史實,也是史料中記載的楚國、鄧國之間的第一次交戰。對於鄧國來說,雖然爵位較高,和楚國還存在聯姻的關係,卻還是不能改變遭受楚國進攻的結果。

公元前688年,楚武王去世後,即位的楚文王舉兵北上討伐申國(故址在今河南南陽)。楚、申之間有鄧國,所以楚伐申,必須假道於鄧。彼時,鄧國的君主鄧祁侯是楚文王之舅,面對準備借道的楚國大軍,鄧祁侯不僅沒有拒絕,而且還設宴款待楚文王。對此,鄧國的有識之士建議鄧祁侯趁機除掉楚文王,不能讓他借道進攻申國,因為楚國消滅申國後,下一個就會進攻鄧國。



換而言之,申國和鄧國之間,存在唇亡齒寒的關係,所以需要唇齒相依。但是,非常可惜的是,忠言逆耳,鄧祁侯還是執意接待楚文王。不久之後,楚文王繼續北上,攻滅了申國,為北進中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此背景下,鄧國雖然倖存,卻已經是搖搖欲墜了,也即徹底失去了主動權。

最後,公元前687年,也即楚國消滅申國後的第二年,楚文王立即派遣大軍進攻鄧國。此戰,楚國成功重創鄧國。不久之後,楚國大軍捲土重來,在公元前687年徹底消滅了鄧國。楚國消滅鄧國後,楚公子被封到鄧陵,後稱鄧城,在今湖北襄陽市襄城郊區西北,其封邑楚公子的後代,姓"鄧陵"。綜上,在消滅鄧國、申國之後,楚國徹底打開了進入中原的大門。自此之後,楚國積極和齊國、秦國、宋國、晉國等大國爭霸中原。而在消滅鄧國、申國之前,楚國則很難將勢力擴張到中原地區。



此外,就鄧國來說,在被楚國消滅後,其後人以「鄧」作為姓氏。對此,唐代的《元和姓纂》概括說:「鄧,曼姓,殷時侯國也。春秋時,鄧侯吾離朝魯,後為楚文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現在,鄧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區、長江流域及沿海一帶,其中江西、湖南、河南為最,四川、廣東、福建、江蘇次之。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留下你的觀點,讓我們一起討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