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戶籍,無法科舉,人見人棄,他如何成為大唐公認的第一詩人

如斯精舍 發佈 2019-12-23T16:18:10+00:00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這首《靜夜思》是李白的名作,幾乎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它的存在。


文丨柳汀雪

大家好,國學趣談欄目又和大家見面了。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詩人余光中這句詩意的評價,高度概括了李白飄逸浪漫的一生,詩、酒、月、劍氣,成為了李白一生化不開的情結。



這首《靜夜思》是李白的名作,幾乎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它的存在。

湛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有遊子的地方,就有思鄉。唐詩之典雅凝練,清新意遠全在此處。

但仔細一看,這首宋代版跟我們熟知的《靜夜思》差了兩個字,其實這是李白的原作。我們現在奉為經典的版本經過了後人的修改。

明朝趙宦光、黃習遠只改了第三句為「舉頭望明月」,清朝康熙沈德潛改了第一句「床前明月光」。乾隆二十八年,蘅塘退士所編的《唐詩三百首》里,吸取了前兩位的改動,造就了我們文化中的經典。

李白的山月,和後人改的明月,有什麼區別呢?

大凡詩人,已臻化境,就能看到自己。

地上的月光是現實的李白,山間的月亮是理想中的李白。李白思念的不僅是故鄉,更是在山水間得意忘塵的自己,無拘無束,逍遙任情。

山裡的李白,是仙,山外的李白,是人。

李白的一生,是讓山外的自己和山裡的自己渾然融為一體的過程。


一、李白的身世之謎


世上的一些俗人,近之則不遜,遠之則生怨,能一以貫之對你保持敬意的少之又少。

怎樣能讓別人對你一直保持敬意呢?

答案就是——讓別人覺得你看不清,摸不透,要保持神秘感。

如果你沒有讓別人聞之肅然起敬的身份,那不防把你的身份介紹的越朦朧越模糊越好。

李白的身世,有人能說得清嗎?

他自稱是晉時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可李白祖上不斷遷徙,早就跟涼武昭王的族譜對不上了。

縱觀唐朝,沒有血緣關係,攀親帶故蔚然成風。

比如說皇族李氏,原本有鮮卑族的血統,卻非要跟老子李耳扯上關係。

同姓一家親,面對著唐朝李姓越來越多,統治者反而樂見其成。

李白說他是李暠九世孫,族譜遺失了,沒人知道他的身份。

李白的父親是誰?有人說叫李客。

古人作詩寫文章要避諱尊親名諱,李白寫了《俠客行》、《客中作》、《估客樂》、《門有車馬客行》,毫不避諱父親的名字。

因此有人認為,連李客這個名字都是化名。

父親的名字不知道,他家是幹什麼的總知道吧?

沒人知道,總之,不是做官,也不是本地的土豪地主。李白一家是在公元705年(神龍初年),李白四歲的時候突然遷過來的。

古人,如果不是發生大規模戰亂,很少舉族搬遷。最大的流動也就是,商人去臨近城市做做生意,讀書人去考科舉,或者服兵役打仗。但這也是個別人,不是全家搬遷。

李家為什麼突然大老遠的從西域碎葉城(吉爾吉斯斯坦)搬到了蜀郡綿州?沒人知道。


有人說李白家是做生意的,因為李白25歲出蜀的時候特別有錢。

在揚州,李白自己說「曩昔東遊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餘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

一年花30萬錢,什麼概念?

當時的一斗米(12.5斤),大概二三十錢,三十萬金可買米近三十萬石。當時一個縣官一年收入也不到五萬金,李白花錢如流水可見一斑。

李白家這麼有錢,一定是做大生意的吧?同樣沒有記載。

有人猜測,李白家是從事販鹽,可在唐代販私鹽犯法。

李白家是冶鐵挖礦的?可這麼大動靜一定需要很多人,沒人知道說明不是。

川蜀之地,氣候濕潤,出產好茶,李白家裡是賣茶葉的?中唐以後才開始流行喝茶,李白的年代還沒有市場。

還有人猜測李白家裡是搞航運的,或者是販賣絲綢的,做生意總得與人打交道,李白家裡在當地為什麼沒人知道。

只有李白好友的兒子范傳正在《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里,留下一句李白父親的記載,稱:客以逋其邑,遂以客為名。高臥雲林,不求祿仕。

「逋」有兩個含義,一為逃亡,二為隱逸。

神龍初年,從西域突然遷至蜀中的豪奢之家,常年隱居高林,遠避世人。縱觀李白的一生,他也很少提他的身世,反倒有點欲蓋彌彰的意味。

清代學者王琦《李太白年譜》上有這樣一條記述:「《杜詩補遺》曰:范傳正《李白新墓碑序》雲,白本宗室子,厥先避仇客居蜀之彰明。」

安旗先生在所著《李白縱橫探》一書據上述材料,認為李客不是「正大光明回到故鄉」,而是「逃歸」、「潛還」,是因為「任俠殺人」而「避仇」,「其仇家屬於可畏的豪門權貴」。

跟豪門權貴結了深仇,得到一筆不明來源的巨款,隱姓埋名舉家潛逃他鄉。在西域的時,李客的身上發生了什麼?

似乎只有違背律法,李家不得不在蜀中過著改名易姓的生活,才能合理地解釋李白身上的矛盾。

李白對自己的身世諱莫如深,放著科舉取仕的光明大道不走,卻偏偏願意耗費數十年的光陰,博得才高的名聲以求重用……


二、少年李白


1.博學百家

《唐詩紀事》說李白曾讀書於匡山,「今大匡山尤有讀書台,而清廉鄉故居遺址尚在,廢為寺,名為隴西院。」

當一個好詩人,讀書是必須的。

李白在讀書台,涉獵百家,無所不學。

他自己說,「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

六甲是計算年月日的六十甲子,「百家」是指諸子百家類的各種雜書,李白讀書非常勤奮,可見後世典故,「鐵杵磨成針」是假的。

李白學到什麼程度呢?「軒轅以來,頗得聞矣。」從黃帝時代一直到唐初的史書文集,李白都看過了。

李白曾說:「余小時,大人令誦《子虛賦》,私心慕之。」

你如果誇讚一個四川人,愛讀書,文章寫得好,一定要誇他像司馬相如。要是你誇小李白的文章有司馬相如之風,他一定把你引為知己。

李白在山裡除了讀書養性,還結交了好多世外高人。

2.投師名家,劍不離手

十五歲的時候,李白跟當時的退役左金吾大將軍裴旻(mín)學過劍術。

據《獨異志》載,"(裴旻)擲劍入雲,高數十丈,若電光下射,漫引手執鞘承之,劍透空而入,觀者千百人,無不涼驚慄"。

《朝野僉載》和《新唐書》都夸裴旻不僅劍法好,箭術更是精絕。

《朝野僉載》說:「裴旻與幽州都督孫佺北征,被奚賊所圍。旻馬上立走,輪刀雷發,箭若星流,應刀而斷。賊不敢取,蓬飛而去。」

李白的好朋友崔宗之說他「袖有匕首劍」。李白自己寫詩說:「醉來脫寶劍,旅憩高堂眠。」

李白師從名家,自小練劍,隨身攜帶佩劍。


3. 學習兵法和縱橫術


李白跟著父親在山裡隱居,還認識了當時著名的隱士趙蕤,李白跟趙蕤學了《長短經》,修縱橫術與兵法。

李白後來有《淮南臥病書懷,寄蜀中趙征君蕤》詩中說,「故人不可見,幽夢誰與適」,病中懷念,可見與趙蕤感情很深。

4.「訓鳥大師」

十幾歲的時候,李白曾跟隱士東嚴子共同隱居在岷山。

除了修道,李白還養了好些奇異的鳥,據說有上千隻,可能是誇張了。他說這些鳥被他訓練的一叫就能到手掌來吃東西。

這其實沒什麼好誇耀的,人跟鳥相處久了,只要沒有惡意,都是給吃的就來。寫在詩賦里,倒是能給李白增加不少知名度。

能文能武,飄逸洒脫熱愛自然,只能當個有前途的政治家,離藝術家還差了點火候。

這把火就是音樂。

李白是會彈琴的。


5.古琴小王子

李白的詩中常常提到:「橫琴依高松,把酒望遠山」;「手舞石上月,膝橫花琴間」;「功業若夢裡,撫琴髮長嗟。」

他的好朋友崔宗之還曾經送過他一張「孔子琴」,崔宗之死後,李白撫之潸然,作詩感舊。

不光彈琴,情緒激盪,李白也唱歌跳舞,「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歌聲送落日,舞影回清池」。

杜甫說李白:「痛飲狂歌空度日。」

李白的父親,沒能給他顯赫的家世,但是給了他一個唐代青年幾乎能受到的最好的教育。


讀書以明理,習武以強身,山水以養性,音樂以陶情,高友以養識。


三、仗劍天涯


1.蜀中遊歷

李白從小就知道自己要做大鵬的。

做大鵬要怎麼辦?

「風之積也不厚,其負大翼也無力。」

李白的人生前20年都在積聚力量。

20歲後,李白離開名山,出門社交。

他知道,別人可以靠科舉一步登天,而自己只能積攢名氣,以求貴人垂青。

這條路非常難,難到萬中無一。他必須非常優秀,優秀到足以照亮整個大唐,任誰也掩蓋不了他的光芒。

李白在巴蜀之地,一邊遊歷一邊尋找機會。

蘇頲到成都做益州長史,李白在路上向他請見。蘇頲曾對僚屬稱讚李白:「此子天才英麗,下筆不休,雖風力未成,且見專車之骨;若廣之以學,可以與相如比肩也。」

讚譽是讚譽,可內里的拒絕李白不是聽不出來。

風力未成?還要廣之以學,才能與司馬相如比肩?

李白還年輕,他可以繼續學習,多寫好詩。


李白登過散花樓,覽過峨眉月,到過天戴山,攀過巫山最高峰。五年之後,李白遍游四川,自稱「巴國盡所歷」,「歷覽幽意多」。

雖然沒有找到能幫他進階士紳的人,但是他走過的路,看過的風景,都融成了他的人格一部分。

詩人皮日休也這麼看李白,說他「五嶽為辭峰,四海作胸臆。」

公元725年,25歲的李白離開蜀中,仗劍遠遊,尋找得以實現抱負的機會。此後餘生再也沒回過家鄉。

李白在詩中提過一次:「以為生則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遠遊」。

除此之外,再也沒有其他思親的句子留下,又或許是李白父母在他離蜀後不久去世了。

據他的《萬憤詞投魏郎中》「兄九江兮弟三峽」可知,李白的兄弟已經流落他方,唯有一個留在本縣的妹妹,也由於長年漂泊跟她斷了聯繫。

陪伴親人與實現抱負自古難以兩全,李白無可奈何。


2.四處漂泊

離開蜀中後,李白給自己確立了兩個人生方向,一是做宰相,退而求次是做帝師。

他想「奮其智能,願為輔弼」,或者「如逢渭川獵,猶可帝王師。」

要想做官,總得一步步來。李白一出山,口氣就很大,難免讓人懷疑狂妄。因此,李白經常被人拒絕。

《上安州裴長史書》:「願君侯惠以大遇,洞天心顏,終乎前恩,再辱英眄。白必能使精誠動天,長虹貫日,直度易水,不以為寒。若赫然作威,加以大怒,不許門下,遂之長途,白既膝行於前,再拜而去,西入秦海,一觀國風,永辭君侯,黃鵠舉矣。」

希望您能賞識我的才能,讓我繼續接受您的恩情。果真如此,我一定會以長虹貫日的精誠之心做您的屬下,即便讓我向荊軻那樣直度易水去刺殺秦王,我也在所不辭。如果您站在我面前耀武揚威,聲色俱厲,不予接納,那我只能跪行在您面前,深作一揖,像黃鵠一樣永遠離你遠去。

李白前文壯懷激烈,願意為裴長史鞠躬盡瘁,可後面話風一轉,自比黃鵠,遠去不回。這就很難讓人接受。

經驗證實,很多誇口狂妄的人,做起事情來都不太靠譜。對口氣大的人,用人者持保留態度也在所難免,而且上位者也不愛聽有人說他們不能明辨人才。

傲骨路線行不通,李白賣起了慘。

《上安州李長史書》:「白孤劍誰拖,悲歌自憐。迫於棲惶,席不暇暖。寄絕國而何仰,若浮雲而無依。南徙北從,北游失路。」

拖著長劍,吟著悲歌,踽踽獨行,舉步棲惶,像浮雲一樣,無所安身,前路迷茫。

李長史卻認為,他給了李白工作機會,是李白酒後失態不肯珍惜,找不到工作的人個個迷茫,李白根本不值得同情。

賣慘也行不通,李白毫不自棄自憐。他認為,一定是自己的名氣不夠大,別人看不見他的才華,所以才不能容忍自己的小缺點。

於是,他把全部的激情和憤懣宣洩於詩,於此同時,他發現了一個神奇的妙法。

酒飲的越多,他的才氣越縱橫,靈感如滔滔江水般延綿不絕,奔涌直下。醉酒的他,詩境前所未有的宏大肆恣,他仿佛發現了一個真正逍遙曠達的自己。


這種感覺有毒!李白上癮了,而且一發不可收拾!

有朋友在的時候他飲酒,「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


一個人的時候也飲酒,「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


李白酒醉到什麼程度呢?醉爛如泥,還不停杯,旁人笑話,他也一笑置之。

「旁人借問笑何事,笑殺山公醉似泥。鸕鶿杓,鸚鵡杯。百年三萬六千日, 一日須傾三百杯。」

李白自暴自棄了嗎?他沒有。

世間言行端方,溫良守禮的人不可勝數。沒用!出不了名。

唐人崇尚洒脫狂放,內藏乾坤山海之人,他越是這樣,他的詩文聲名便會傳的越遠。慕名而來跟他結交的人就會越多。他相信機會越多,他的登天之路就會越近。

官宦豪門看不起他不要緊,他是天之大鵬,註定下凡濟世。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上李邕》)

大鵬怒而飛天,扶搖九萬里,即使風力不繼,顛簸入江河,也能振翼拍干江河水。

莊子之壯闊氣魄,白盡得之。

世間落魄不遇者不知凡幾,如李白這樣胸藏天地,不以己為悲者,古來無多。即使歷經世事,李白不願折腰。

李白之風骨才情,如同稀世奇珍,自帶華光,吸引無數人接近。

前宰相許圉(yǔ)師,把自己的孫女嫁給李白。元丹丘用道法開解他,元參軍花錢帶李白出去旅遊,孟襄陽孟浩然給他推薦過著名的伯樂韓荊州。他還有腦殘粉魏顥收集他的詩文成集,資助他。

李白仗義輕財,往來之人或至情至性,或仙姿盪逸。


妻子許氏去世後,他先後輾轉山東,河北又南下江蘇、安徽、在浙江認識道士吳筠。

公元742年(天寶元年),玄宗頒布詔書,「前資官及白身人有儒學博通、文辭秀逸及武謀武藝者,所在具以名薦。」

凡大唐有能者,皆在可薦之列。

藉此機會,吳筠向玄宗推薦李白,玉真公主也願意請李白到長安一睹風采。

段成式《酉陽雜俎》有云:「李白名播海內,玄宗於便殿召見。」

李白辭別妻兒,志得意滿,吟出「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千古快語。

苦心經營數十年,李白潛龍出水的機會,終於到來……


以上便是本期內容,我是如斯精舍,你的文化手冊,我們下期再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