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故事|「榜樣家書」陶艷麗:「接力」有你,英雄緩緩歸

中國青年網 發佈 2020-04-04T19:31:30+00:00

記者:李慧慧劉逸鵬 梁明子張琦敏策劃:周偉 王岑予 楊月文案:楊月 梁明子播音:張琦敏陶艷麗 梁明子音頻剪輯:張琦敏設計:曹若鴻 蒙曉編輯:梁明子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中國青年作家報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媒體學院建設性新聞工作坊廣東財經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聯合出品

接力,意味著什麼?

接力,是「讓我上」的果斷和勇敢。這幾天,湖北各地櫻花爛漫,城市正在恢復生機,荊楚大地,山河無恙。隨著櫻花雨落下,逆行的白衣天使們也正在陸續撤離。他們都曾經說著「讓我上」而走上不見硝煙的戰場,雖然我們無法一一記住他們的名字,甚至到他們離開的那一刻都沒能見過口罩下的每一張臉,但他們值得我們用最高的禮遇說一聲:謝謝,再見。

接力,是相互支撐的信任和團結。如今,他們終於可以卸下口罩、護目鏡和厚厚的防護服,回家吃一頓團圓飯。回憶起在隔離病房的日子,湖北省襄陽市第一人民醫院康復科護士長、「戰疫」期間任該院綜合緩衝病房護士長的陶艷麗覺得,病房裡前輩的叮囑、年輕同事的笑容、患者大娘的託付、年輕學生的感謝信、親人的殷切期盼,好像都是昨天發生的一樣。

我們一起來聽一聽她寫給《中國青年作家報》小讀者們的一封信,感受她對「接力」的理解,感受她在那難忘的日子裡,所堅守的、所期盼的……

陶艷麗穿著厚厚的防護服。本人供圖

意識到「接力」的含義,是在陶艷麗第一次進入隔離病房的那天。

進入隔離病房,陶艷麗和同事們不僅要完成病人的治療和生活護理,還要負責病房內垃圾清運、衛生保潔和環境消毒。厚厚的防護服只有在下班的時候才能褪下,裡面的衣服早已經被汗水浸透。「第一次,很多人都沒有帶備用衣物,只好用吹風機勉強吹乾再換上。」陶艷麗回憶,一天下來,口罩勒得臉生疼,大家就從牛奶外包裝盒取下把手,再從腦後勾住口罩的繩子,暫時緩解疼痛。

「病患們的情況總在變化,雖然半夜三更經常會接到許多工作電話,工作期間要爬很多層樓梯,但每每看到比我年輕的護士們比我還樂觀,我就覺得倍受鼓舞,一定要做得更好。」陶艷麗記得,2003年,非典肆虐,堅守在一線的是以60後、70後為代表的主力軍,他們用頑強的意志和精湛的醫術,保護著未諳世事的孩子們。「現在,我們都長大了,有能力去保護我們的國家和我們的同胞。在醫院計劃建立第一批隔離病區的時候,大家就都義無反顧地進入了隔離病區。這一次,他們是80後、90後,甚至00後。」陶艷麗說。

17年過去了,那些不辭辛勞的面孔變了,但是他們守護生命的力量和使命傳承,卻一直在。

陶艷麗(右)和即將出院的患者合影。本人供圖

在戰疫一線工作了四十多天,陶艷麗最難忘的就是從患者身上感受到「接力」堅守的意義。

有一次,醫院收治了一個男孩,起初一直吃不慣食堂的飯菜,情緒也很低落。考慮到患者的身體狀況,護士們就把愛心捐贈的方便麵和蘋果分給他,換換口味。為了緩解患者的情緒,陶艷麗加了男孩的微信,每天都會詢問男孩的飲食和身體狀況,像媽媽一樣陪著他,時時聊幾句、叮囑幾句。慢慢地,變化發生著,在治療過程中,兩個人成為了朋友,這個男孩開始愛說話、愛笑了。發自真心的陪伴和關愛,讓他接受了陶艷麗的貼心建議,好好吃飯,積極鍛鍊。陶艷麗說:「我們知道很多病人害怕,我們需要給他們更多的陪伴和鼓勵,來激起他們戰勝病魔的信心。」

「接力」堅守的信念,有時候就來自患者一句真心的感謝。

「雖然最後還不知道他們的模樣,但我由衷地感謝他們。白雪一般的衣裳,有著雪一般溫柔的內心,比雲朵更聖潔,比火焰更熾熱,在寒風中飛翔,在黑夜裡燃燒。」這是那個男孩寫給醫護人員們的話。「很溫暖,很感動,感覺所有的付出都值得!」陶艷麗說。

「接力」堅守的信念,有時候就來自患者一個感激的笑容。

有一位生病的阿姨經常跟家裡人說:「不用操心我,醫護人員不但給我看病,還給我生活上很多照顧,他們其實也很辛苦,穿著厚厚的防護隔離衣,戴著厚厚的護目鏡,在病房裡一待就是好幾個小時。所以我能自己做的,就儘量不喊他們,我就沖他們笑笑,讓他們知道我沒問題!」

每每聽到這些話,陶艷麗的心裡都會覺得暖暖的,她說,「把病人們平平安安地送回家,是我最幸福的時刻。」

「家裡的事情都是孩子的爺爺奶奶忙前忙後照顧著,我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對於家人的支持,陶艷麗一直都很感激。

元宵節那天,婆婆給陶艷麗發了一條消息:「今天是元宵節,你吃到湯圓了嗎?湯圓代表你們圓圓滿滿戰勝疫情!早日回家!」陶艷麗回了一句:「嗯,一定會的。」之後她又匆忙地回到崗位上。

由於工作繁忙,大家平時難得一聚,但每年春節,陶艷麗姐妹三人都會相約回到遠在黃集的父母家中團聚。今年因為突如其來的疫情,一家人還沒來得及團圓,三姐妹就都奔向了各自的工作崗位。如今,戰疫接近尾聲,她一直期待著早日解除隔離,和家人們吃一頓遲來的團圓飯,這個願望終於可以實現了。

陶艷麗(左一)和同事們。本人供圖

期待團圓的還有許許多多像陶艷麗一樣的護士們,在她所在的隔離病區,除了本地的醫療隊,還有來自寧夏和遼寧的醫療隊伍。他們中的大多數更是遠離家鄉,告別親人,援助醫療隊的一個同事說過的話讓陶艷麗記憶猶新:「你說大家擔心不擔心,想不想家?擔心肯定是擔心的,想是肯定想的,但再擔心再想,也要有人去!疫情不散,咱們不退!」

在襄陽市連續24天無新增病例的這一天,他們圓滿地完成任務,踏上了回家的歸途。「寧」來相助,感謝有「寧」,這是陶艷麗在朋友圈裡為他們寫下的文字。陶艷麗說,「我相信,他們一定也期待著疫情結束的那一天,和家人一起吃頓團圓飯,享受闔家歡樂。」

3月16日,襄陽市發布了疫情「零」新增的最新報告,陶艷麗在朋友圈寫道:「清零不等於結束,非必要不外出。」暫時卸下了戰士的盔甲,她知道,自己依然要奔走在傳遞防疫知識的路上。

邀請採訪陶艷麗的實習記者梁明子講講她從陶艷麗身上感受到的「接力」。

「接力」,是前輩與後輩之間的使命傳承,是醫生與護士之間的緊密配合,是無所畏懼的「讓我上」,也是團結一心的「我相信」。他們用手把手的「接力」,在病毒前築起一道防線,和困難博弈,他們竭盡所有,從未退縮。

是的,那種裹挾著果敢、信任與團結的「接力」換來了健康與祥和。幸得有你,病痛中的人們脫離了危險;幸得有你,今日湖北煥發了本來的生機與活力;幸得有你,今日山河已無恙。漫天飛舞的櫻花、壯闊的襄陽城都用那最美的姿態向你致以最高的禮遇:感謝有你,陌上花開,英雄可緩緩歸矣!

記者:李慧慧 劉逸鵬 梁明子(實習)張琦敏(實習)

策劃:周偉 王岑予 楊月

文案:楊月 梁明子(實習)

播音:張琦敏(實習)陶艷麗 梁明子(實習)

音頻剪輯:張琦敏(實習)

設計:曹若鴻(實習) 蒙曉(實習)

編輯:梁明子(實習)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

中國青年作家報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媒體學院

建設性新聞工作坊

廣東財經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

聯合出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