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者於正:有態度,更有溫度

光明網 發佈 2019-12-23T16:41:47+00:00

(記者石依諾)一部《美人心計》,讓中國大多數女性都知道了編劇於正;接下來的《宮鎖心玉》《延禧攻略》更奠定了他在古裝劇市場中的「江湖地位」。

(記者石依諾)一部《美人心計》,讓中國大多數女性都知道了編劇於正;接下來的《宮鎖心玉》《延禧攻略》更奠定了他在古裝劇市場中的「江湖地位」。只是比起刀光劍影的武俠世界,於正筆下的「廝殺」從不見血,卻刀刀斃命——擅長寫宮廷劇的他,把武林秘籍中的一招一式化作宮闈間的爾虞我詐,在紅牆內掀起了一場又一場血雨腥風。

於正塑造了一個又一個「不好惹」的狠角色,而作品外的他,也正如其筆下的那些風雲人物一樣,敢愛敢恨、大刀闊斧——對事追求完美、對後輩不吝提攜,有態度,更有溫度。

於正

有態度:創作就是捕捉真正觸及人心的東西

「人好看,故事才能好看。」積累了多年的創作經驗後,於正對於好故事有著獨到的思考。」

對於很多90後、95後而言,於正的古裝劇貫穿了整個青春。回首他塑造的每一個人物,身上都有著不凡經歷。「觀眾希望看到一個特殊的人。」於正筆下人物的「特殊」往往體現在對某一件事情的態度上。「歷史上所有的經典電影都有非常獨特的人物,他對待世界的態度一定與眾不同。」打造了多部「爆款」劇的於正自爆成功的要素就是想寫好 「人」的特殊性,只有寫好了故事裡的「人」,才能捕捉到真正觸及人心的東西。

《美人心計》

這樣的理念同樣被於正運用在IP改編中,他認為「橋段不重要、人物最重要。」在《美人心計》中,於正只保留了四集左右的原著橋段,卻對原著人物進行了百分之百的還原,在保證作品「原汁原味」的基礎上大大降低了跨媒介傳播中出現的「水土不服」。「對於原作,很多人保留了經典橋段,卻替換了人物靈魂。」當下IP改編市場毀譽參半,於正將原因歸咎於原著人物在改編過程中的「變質」,他認為原著作者應當親自上陣,即使沒有參與編劇,至少要對最終成果認同。「觀眾喜歡的是作品中的人,人物走樣了,戲肯定就沒人看了。」

關注作品中的「人」,讓於正創作出竇漪房、季晴川、魏瓔珞等一系列鮮活的人物,強化了影視劇中的「她」力量,在影視圈中颳起了一股「女人」風。對於女性劇熱潮,於正笑言是得益於電視前龐大的女性受眾,「這一題材更容易引起共鳴,女人戲的服化道也更好看。」

《宮鎖心玉》

如果說對內容的關注是影視人的職守,那麼對服飾細節的用心更彰顯於正的認真——在他眼中,能夠觸及人心的除了人物,還有劇的質感。在拍攝《延禧攻略》時,於正自掏腰包購買清朝老布料,並且在6個月裡補充了很多關於布料的知識。「那時候一把扇子10000多,繡一個門帘要17萬多。」《延禧攻略》里的很多頭飾,都是於正自己掏腰包買的。光一個頭面,於正就花了100多萬,戲裡的崑曲、中醫全部都是復刻還原。從這部劇開始,於正摒棄了以往的「偶像劇質地」,傾力打造「中國風」。

《延禧攻略》

「中國傳統文化里有很多好東西。」 於正發現越是傳統的越能觸動人心。「我去蘇州的時候發現了緙絲,這是一代代傳承下來的東西,最能體現文化的質感。」從緙絲開始延伸,他發現了一個新的天地。

於正通過與匠人、歷史學家交流,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接觸,開拓出很多新的題材。「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取之不竭,我以前覺得能寫的已經寫光了,但現在我發現窮盡一生也寫不完。」於正最近正在創作跟故宮題材有關的作品,他在走訪了大量文物後發出了如此感嘆。正因如此,於正在今年4月的哈佛中國論壇上提出,傳承傳統文化是這一代影視人的重要使命。「我是由衷地熱愛傳統文化,老祖宗的東西不能消失,我一定竭盡全力發揚和傳承。」

對於正來說,無論市場風向怎麼變化,劇的質量永遠排在首位。而決定一部影視劇質量的,就是創作者捕捉人心的能力。正如他在「好故事·向未來」一未文化2020年度內容大會上說的那樣:「無論在哪個時代,人類對故事的渴求是一直存在的。塑造好故事,捕捉到真正觸及人心的東西,是每一個內容創作者應有的態度。」

有溫度;在後輩的成長之路給予溫暖擁抱

於正坦言,他塑造的人物只是一個載體,更多的是想表達與這個世界的相處方式。「人到中年回頭看,其實每一部作品都是在寫自己。」

《延禧攻略》編劇周末

於正把對自身的反省映射到他創作的人物身上,《延禧攻略》熱播的時候,他曾發微博稱「感覺自己就是魏瓔珞,幸有『皇后』慧眼識珠。」現實生活中的於正在早年出道時吃過很多苦,經歷過不被署名、惡意壓低稿酬等不公正待遇,還住了很多年的地下室。「一隻老鼠從我眼前跳過,第二天我只能繼續住。」經過努力和拼搏、憑藉對影視行業的熱愛,他一個人扛過了這段晦澀陰暗的時光,最終借《美人心計》翻身,搬出了地下室。

「年輕人是不會被打倒的,他們早晚有一天會起來。」作為曾經的「後生」,於正笑言從不質疑年輕人是否會成功,這些孩子只是需要磨礪和成長。「作為前輩,我為什麼不在這個過程中去擁抱他、讓他更好。」 於正坦言,過往的經歷讓他對後輩表現出了難得的寬容和大氣。

從《延禧攻略》開始,他就帶著徒弟一起創作。於正自己寫一集劇本只需要6—7小時,但是改一集新人的劇本卻要十幾小時。 對新一代的悉心培養,也讓他自己收穫良多:與徒弟一起完成的這部劇獲得了大量好評,收視率屢創新高。從劇情到畫面,每一處細節都被贊「製作精良」。

「時代不可逆轉,總有一天我會老去,寫出來的東西會不如別人。」這是於正身處低谷時頓悟出的道理,他深知任何人都是會被淘汰的。他坦然接受這一點,並放大了自己的格局——「我要把年輕人扶上來」。於正對記者透露,只要劇本上有一段是年輕人寫的,他就不會留自己的名字。「我希望可以成為德高望重的大家。」於正認為對待後輩的態度最能反映一個人的格局,而真正成就一個人的,恰恰就是格局。

在創作時,他是一個有思想的製作人;面對年輕人,他是一個有深度的前輩。思想造就了他對待事業的態度,而深度成就了他做人的溫度,將這兩個維度疊加在一起,可以拼湊出一個立體的於正。(石依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