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風云:希臘和土耳其的百年恩怨

五千年中外戰爭風雲錄 發佈 2020-04-05T20:51:04+00:00

但是說到這個歷史事件,可能許多朋友會覺得那不是希臘,但其實東羅馬帝國在公元6世紀重新攻占義大利地區的企圖被日耳曼人挫敗之後,本質上就成了希臘人的國家,它的官方語言一直是希臘語,後期的統治區域也基本完全局限於希臘人的聚居地。

希臘的滅國之恨與亡國時期


現代希臘和土耳其

希臘與土耳其之間的歷史恩怨,當然首先要追溯到公元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攻克君士坦丁堡,滅亡東羅馬帝國的歷史轉折。但是說到這個歷史事件,可能許多朋友會覺得那不是希臘,但其實東羅馬帝國在公元6世紀重新攻占義大利地區的企圖被日耳曼人挫敗之後,本質上就成了希臘人的國家,它的官方語言一直是希臘語,後期的統治區域也基本完全局限於希臘人的聚居地。而且現代希臘,其實是完全是以復興古希臘為名重建的東羅馬帝國,其統治區域和東羅馬帝國末期也非常接近,所以希臘和土耳其之間,其實是也有過滅國之恨的。


滅亡前夜最後的東羅馬帝國

而即使在希臘主體被土耳其征服之後,它的一些邊緣地區和島嶼仍然在威尼斯等國的支持下與奧斯曼作戰,最長的曾經達到300多年。比如希臘南部的馬尼半島一直到19世紀都沒有被奧斯曼完全征服。而希臘主體雖然處於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之下,但其民間反對奧斯曼的情緒始終仍然非常激烈,在奧斯曼與威尼斯和俄羅斯之間發生戰爭時,希臘民間許多人曾經多次站在奧斯曼的敵人一邊,助其與土耳其軍隊作戰。期間希臘人還曾經多次發動起義,比如公元1600年到1611年之間由迪奧尼修斯在威尼斯共和國支持下領導的幾次起義,前後斷斷續續持續了11年才平息。

希臘獨立與四次希土戰爭

公元1814年,幾名共濟會的希臘籍成員斯庫法斯、漢索斯和特斯卡洛夫建立了一個旨在復興羅馬帝國的團體友誼社,之後不久這個團體迅速轉變成為復興希臘民族國家的民族主義團體,並得到了流亡在歐美各國的希臘籍富商的支持。公元1821年,在友誼社的策劃之下,希臘人在伯羅奔尼撒、多瑙河公國和伊斯坦堡(原君士坦丁堡)三地幾乎同時發動了起義。


希臘獨立戰爭

雖然這些起義到公元1826年基本被奧斯曼聯合埃及平息,但在公元1827年,英法俄三國發布聲明,要求奧斯曼給予希臘獨立地位,並派出聯合艦隊在當年10月20日的諾瓦里諾海戰中摧毀了奧斯曼海軍,使戰場形勢逆轉。一年之後,奧斯曼和俄羅斯再次爆發直接戰爭,法國藉機派兵進入希臘,希臘各地起義再起,最終到公元1832年,奧斯曼無力再戰,被迫承認了希臘獨立。

但這時希臘的獨立只是局限於其歐洲大陸本土地區,周邊許多希臘人聚居的島嶼都還在奧斯曼的控制之下。公元1897年,希臘為了奪取當時仍然歸屬奧斯曼的希臘文明發源地克里特島,與奧斯曼之間爆發了第一次希土戰爭,但結果是希臘大敗,不但沒能收回克里特島,反而還失去了部分其它領土。


第一次希土戰爭

但希臘人自然也不甘心失敗。15年後,希臘人趁奧斯曼國內土耳其民族主義情緒高漲,其境內包括希臘人在內的基督教徒不滿情緒同步高漲之機,聯合塞爾維亞等巴爾幹其它國家再次與奧斯曼爆發戰爭,史稱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結果這次戰爭以巴爾幹聯軍獲勝而告終,希臘終於如願收回了克里特島。

1914年一戰爆發之後,奧斯曼軍隊的戰場上節節敗退,希臘則再一次看到了恢復東羅馬故土的希望。1917年,希臘在英法的支持下加入一戰,其直接目的就是從奧斯曼手中奪回舊都伊斯坦堡(君士坦丁堡)和愛琴海畔的希臘古城伊斯密爾。在1918年一戰結束,奧斯曼帝國崩潰時,希臘收回故土的願望曾經非常接近達成。


《色佛爾條約》瓜分土耳其的計劃

1919年,希臘軍隊占領了伊斯密爾。1920年,奧斯曼政府甚至都已經在瓜分土耳其的《色佛爾條約》上簽字,同意將伊斯密爾周邊地區割讓給希臘,同時同意將伊斯坦堡(君士坦丁堡)周邊地區交給國際託管,而國際託管最後的結果一定會是回歸希臘。但在此時,現代土耳其的國父凱末爾率領一批土耳其青年軍官發動了針對奧斯曼舊政權以及希臘和英法等國的戰爭,史稱土耳其獨立戰爭。結果1922年9月9日,凱末爾領導的土耳其軍隊攻占了伊斯密爾,希臘認識到重奪伊斯坦堡和伊斯密爾已沒有希望,因此在1923年在瑞士洛桑與土耳其簽署《洛桑條約》放棄了收回伊斯坦堡等領土的努力。而這一結局後來被希臘稱為「小亞細亞災難」,因為它意味著希臘再收回舊都已無希望。而雙方軍隊在戰爭期間針對對方平民都犯下了極其嚴重的種族屠殺罪行,等於雙方舊仇之上又添了新怨。

希土人口互換

在《洛桑條約》簽署前後,其實希土雙方卻都還有一系列問題未解,其中最大的問題是各自在對方領土上都還有大量同胞生活。在土耳其的小亞細亞地區,生活著大約150萬希臘人,而在希臘境內,也同樣生活著50萬土耳其人。最終雙方達成協議,除了君士坦丁堡和另外兩個小島上的希臘人和西色雷斯地區的土耳其人之外,其餘希臘人和土耳其人都要分別被驅逐回其母國,而在此期間雙方也發生了許多摩擦和衝突,兩國將近200萬人被迫離開家園也進一步增加了彼此之間的敵意。


希土人口互換安排

賽普勒斯危機

在1923年之後,希土之間的關係本來經歷了一段接近30年的平靜期。1952年,希土兩國還在冷戰的環境中一同作為美國小弟加入了北約,本來似乎雙方可以慢慢實現和解了。但不久之後,另一個希土之間無法解決的問題出現了,也就是賽普勒斯問題。

賽普勒斯本來也是東羅馬帝國的一部分,東羅馬被奧斯曼滅亡之後,賽普勒斯曾經抵抗了一百多年,到公元1571年才被奧斯曼征服。而在公元1878年,英國在俄土戰爭期間藉機獲取了賽普勒斯的統治權,將它變成了自己的殖民地。但當地的居民仍然基本是希臘人和土耳其人,其中希臘人大約占到了82%。

1950年代,英帝國解體之後,賽普勒斯當地希臘人開始要求回歸希臘,甚至發動了針對英國殖民當局的低強度游擊戰。1960年,各方達成妥協,英國允許賽普勒斯獨立,而希土兩國軍隊則將駐守在島上保護各自民族的居民。但在此之後,當地希土兩族很快就衝突不斷。1964年,賽普勒斯希臘族又開始推動和希臘統一的運動,遭到土耳其的強烈反對,而當時仍然生活在土耳其境內的希臘人群體也受到波及,許多人被迫逃出土耳其。


賽普勒斯分裂現狀:北邊是土耳其族區域,南邊是希臘族區域

1974年,賽普勒斯國民警衛隊推翻了原來的民選政府,企圖強行將賽普勒斯併入希臘,之後希土兩族爆發流血衝突,土耳其派大軍入侵賽普勒斯,在賽普勒斯北部建立了北賽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自此賽普勒斯問題又成了希土兩國之間無解的矛盾之源。

所以總體來說,希土兩國因為曾經有過吞併與滅國之恨,所以本身民族情緒就非常對立。而希臘獨立之後雙方的幾次戰爭和人口互換又增加了兩國民眾之間的敵意,最後賽普勒斯問題直到現在仍是兩國之間的死結,所以兩國之間的糾葛也還真可以說是剪不斷,理還亂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