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謙卑寬仁的一面,寬恕敗將李信,並接受頓弱批評

王老師帶你看歷史 發佈 2019-12-23T08:36:17+00:00

秦始皇十三歲繼承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在位三十七年,是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後世對秦始皇的評價褒貶不一,不過大家都認同秦始皇性格殘暴狠毒,畢竟有作為的政治家都是心狠手辣,但是從史書上可以發現,秦始皇竟也有謙卑寬仁的一面。  王翦父子是秦始皇最倚重的將領。

秦始皇十三歲繼承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在位三十七年,是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後世對秦始皇的評價褒貶不一,不過大家都認同秦始皇性格殘暴狠毒,畢竟有作為的政治家都是心狠手辣,但是從史書上可以發現,秦始皇竟也有謙卑寬仁的一面。

  王翦父子是秦始皇最倚重的將領。在秦滅六國的過程中,他們率領秦軍,為秦國開疆拓土立下了赫赫戰功。秦始皇就是依仗著這樣的大將,在統一大業的道路上,縱橫捭闔,吞併四方。

在滅楚國之時,秦始皇曾經當面致歉王翦,事情的原由是秦始皇在謀劃滅楚時因誤判而貽誤戰機,這和一個叫李信的人有關。當時,秦始皇問李信,我打算攻楚,將軍估計調用多少兵力才可以?李信不假思索地回答,最多不超過二十萬人。秦始皇聽完之後,又問王翦。王翦咬著牙,冷冰冰地拋出一句話,攻打楚國,沒有六十萬大軍絕對不行。王翦的意思是若要攻打楚國,必須傾全國之力。聽了王翦的話,秦始皇笑著說:「王將軍老嘍,變得如此膽怯呀!還是李將軍少年果敢,壯勇剛毅,他說得對。」於是派李信與蒙武帶兵二十萬攻打楚國。

結果李信戰敗而歸,秦始皇極為震驚,他立即乘快車奔赴頻陽,一見王翦便道歉說,我沒採納您的建議,李信果然讓秦軍蒙受了恥辱。一國之君當面道歉臣子,承認自己的錯誤,這是何等的謙卑! 勇於承認錯誤,敢於承擔責任,這是秦始皇能夠統一天下最可貴的個人品質之一。

那麼秦始皇又是如何對待戰敗幾乎全軍覆沒的李信?其實李信也並非等閒之輩,他之所以聞名,是因為荊軻刺秦以後,年輕氣盛的他,曾帶幾千士兵追殺燕太子丹,迫使燕王喜殺太子丹以苟且偷安。當然,即使燕王喜交出太子丹的人頭,也並不能使秦國停止對燕國的攻打。李信在這次軍事行動中表現不凡。嬴政得知追殺太子丹的是李信,對他的忠誠和堅忍果敢的戰鬥作風大為讚賞,認為李信有勇有才。

對於犯了重大錯誤的李信,秦始皇並沒有誅殺,而是寬大處理,允許他戴罪立功,這體現了秦始皇寬仁的一面。公元前222年,李信隨王翦的兒子王賁攻取遼東,俘虜燕王喜,燕國滅亡。公元前221年,李信與王賁率軍從燕國向南滅掉齊國,至此天下一統。

秦始皇不僅對待將領謙卑寬仁,對待士人同樣如此。《戰國策》中記載了一位叫鈍弱的特別的人與嬴政的一次見面,這位非常特別的人究竟特別在什麼地方呢?他見到君王不下拜。頓弱揚言,我做人的原則是不向稱王者下拜,如果能滿足我這個條件我就見,否則休想!

這話傳到了秦始皇那裡,令人大吃一驚的是秦始皇並沒有火冒三丈,而是同意頓弱不拜而見。頓弱一見秦始皇,開口就說,天下有三種人,不知大王知不知道。第一種人有其實而無其名,第二種人無其實而有其名,第三種人是既無其名又無其實。秦始皇聽了頓弱這番沒頭沒腦的話,不知道他要說什麼,只好老老實實地回答,你說的我不明白。

頓弱說,有其實而無其名的是商人,他們不用拿著農具辛勤勞作,但是,他們卻有吃不完的糧食。無其實而有其名的是農民,他們冬夏勞作,辛辛苦苦,卻沒有糧食吃。既無其名又無其實的是君王,身為萬乘之國的君王卻沒有孝母之名,以千里之地落了一個不孝之實。嬴政一聽,氣得渾身哆嗦。頓弱說,山東六國如此強大都沒有損傷大王的名聲,但是,大王軟禁自己的母親卻毀掉了自己的名聲。

頓弱諫秦始皇一事當發生在處理繆毐事件之後。此時頓弱進諫,還堅持不拜秦始皇,而秦始皇居然能夠接受頓弱的不拜,還最終聽取了頓弱的批評。

以上這一切都是發生在秦始皇還未統一天下之前,這間接說明秦始皇在功成未竟之時,對待人才的態度是謙卑寬仁的,至於一統天下之後,秦始皇對待人才的態度發生了逆轉。

戰國時期軍事家尉繚曾以其敏銳觀察力,看出了秦始皇殘忍、缺乏仁德,並且有虎狼之,用人的時候對人謙下,得志的時候便會吃人。尉繚曾說,我是個平民,大王見我總是非常謙卑。如果大王奪了天下,天下的人就都得成為他的奴隸了。我不能跟他長久交往。於是,尉繚逃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