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說發展心理學的時候,它究竟是什麼?

心台愛吃紅豆 發佈 2020-04-06T13:03:43+00:00

廣義上來說,發展心理學史探索種系和個體心理的發生與發展,從狹義上來說,發展心理學史研究個體由受精卵開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的畢生心理發展。


發展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心理發展規律的科學。廣義上來說,發展心理學史探索種系和個體心理的發生與發展,從狹義上來說,發展心理學史研究個體由受精卵開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的畢生心理發展。



畢生發展觀的源起與發展

進化論提出,心理的發展是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的變化過程。個體從出生到青年初期這一階段,是心理發展變化最為明顯的時期。因此,這一階段常常被視為是研究個體心理發展的最重要的階段,也是傳統的心理發展觀關注的焦點。傳統發展心理學認為,嬰幼兒期到青年初期是個體的形成階段,成年期是穩定階段,老年期則是衰老和死亡的階段。然而,實際上心理的發展並非隨著生理的成熟而告終,心理的發展是從個體出生到成年再到老年的畢生持續過程:一個嬰孩,從母親的子宮裡誕生後,從年幼無知,需要別人照料自己的一切,逐漸發展到能夠自己認識周圍的世界,能夠獨立判斷是非曲直,再逐漸到自己養活自己、培育後代,最後漸漸的認知能力下降,一步一步通過自我塑造和他人引導,逐步進入更大的世界。



人的發展,作為一個既古老而又極富有時代意義的命題,一直為歷代哲學家,宗教學者和科學家所爭論不休。遠在春秋戰國時期,教育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人類心理隨年齡而發展的思想理念,可以說是中國生命全程發展觀的雛形。「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人生的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發展任務,也具有著不同的發展特徵。又有西方自達爾文進化論問世之始引燃了人們對發展的興趣,學者們對發展的探索範圍不斷誇大,並有存在主義對人的發展的思考,逐漸產生了對人的發展的林林總總的理解。近年來,人們對人的畢生發展的基本涵義逐漸形成了一種新的較為一致的看法:發展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人的身上發生的變化。

畢生發展心理學就誕生於這樣的社會環境之中,並逐漸的成熟起來。畢生發展心理學是關於從妊娠到死亡的整個生命過程中行為的成長、穩定和變化的研究。它的核心假設是個體心理和行為的發展並沒有到成年期就結束,而是擴展到了整個生命過程。心理結構和功能在一生中都有獲得、保持、轉換和衰退的過程。此時對於畢生發展觀的看法主要著眼於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對於發展的起點和終點的問題達成了普遍的共識,個體發展是持續整個生命發展的過程。傳統發展觀假定成長或成熟的某個狀態是發展的起點,到成年期(初期、中期)達到發展的終點,以後的變化被視為衰退或老化而不是發展。畢生發展觀則認為人的一生都在發展,人的一生都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從生命的孕育到生命的晚期,其中的任何一個時期都可能存在發展的起點和終點。

其次對於早期經驗和畢生經驗對發展的影響進行了澄清。以往盛行的傳統的心理發展觀主張心理發展從生命之初開始,兒童青少年是發展的主要年齡階段,到成年期處於穩定,到了老年階段,心理衰退則成為主要的特徵。強調個人早期經驗對以後發展狀況的決定性影響,早期發展經驗對以後發展至關重要,認為後繼的發展直接取決於之前的經驗。而畢生發展觀則主張心理發展不僅取決於先前的經驗,而且也和當時特定的社會背景等因素有關。人的一生中任何發展階段的經驗對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早期經驗的影響可以被以後的經驗所改變。

最後,個體的發展是由多種因素共同決定的。畢生發展心理學認為,年齡只是對人的心理變化產生影響的一種因素,如傳統發展心理學以年齡為依據的發展框架是不合適的。畢生發展觀強調人的發展受到三種影響系統制約。其一,年齡階段的影響,任何人在同一年齡階段,都有生理成熟上的相似性,有接受環境影響(上學、從事職業活動)的相似性。既然存在著影響因素的相似性,那麼影響的結果也就存在著預見性。其二、歷史階段的影響,個體的發展也受到所處歷史階段的環境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影響。如經濟的繁榮或衰退、職業結構的變化、人口結構的變化、戰爭、流行病等。這些事件對於某一社會某一年齡群體而言都以相似的方式發生,具有普遍性。其三、非規範事件的影響,這種影響的特點是缺乏個體之間的同質性,故而沒有普遍性和可預見性。如患病失業和婚變等。這三類影響在人生髮展的不同時期的重要性和作用存在著發展和變化,他們的結合,決定了一個人畢生發展的性質、規律和個體間的差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