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的青春飯,已經快吃完了

壹職有你 發佈 2019-12-23T17:18:46+00:00

畢竟還有一個月,第一批90後就30歲了。但每個人手中都有一顆救命稻草,可能是一絲信心,可能是不靠譜的夢想,可能是什麼別的。



之前一直以為,20多歲的年輕人喊自己老了只是矯情,只有我這樣30多歲的准中年人才會真實地有年齡焦慮。


畢竟還有一個月,第一批90後就30歲了。

雖然對很多人來說,「感到老了」已經不是什麼陌生的體驗。當在網上註冊填寫生日時,年份的下拉菜單需要往前翻得越來越久;當已經看不懂新英雄的技能,也懶得體驗時;當用回家睡覺而不是出去喝酒來慶祝時,我們知道我們老了。


前幾天,公司新來的99年的實習生,這個可怕的事實導致了我,一個中老年基層員工的2019年度年齡焦慮,正式地拉開了序幕。

對於一般人來講,如果走向順利,一個普通人的職場生涯大概可以概括成一座金字塔:




人們在順著金字塔往上爬的同時,後面還有一個叫做「年齡」的怪物在追趕你,它不成文地規定著,你只能在每一層待有限的時間。35歲似乎是個分水嶺,到了35歲以後,那些還沒有在「規定時間內」從基層員工轉型為「專家」或「管理者」的人們,就被世界拋棄了。

所以,職業對於年齡焦慮來說就像催化劑一樣。每一個30歲左右的職場人都擔憂著:自己以後還能做什麼?被更便宜又好用的年輕人淘汰之後該怎麼辦?

青春這碗飯,我到底還能吃多久?




行業對從業者的需求疊代很快,永遠用最新鮮的那一茬韭菜。
某種程度上,員工就像流量愛豆一樣,吃青春飯。

同理,眼下能吃這碗青春飯,是因為社會能夠暫時容忍你處於年輕的、技不如人的階段。這種容忍當然是有年齡限制的,看看人們怎麼看待一個30歲、40歲仍然拿不出作品的流量明星就知道了。


如果你不能在這個「容忍區間」里變得有實力,這個轉型時間就只有幾年而已。



大家都默認:在職場上,能力和年齡是成正比的。如果你到了一定年齡,卻沒有練就出一定水平,就只能被年輕人替代。

但我們都看得到卻不想承認的現實趨勢是,比你年輕的人,大多還比你厲害。





我忍不住懷疑,職場真的這麼偏愛年輕人嗎?這到底是我們的臆想還是事實?是所有行業都這麼殘酷嗎?

而身邊的朋友們給我的答案是:「所有行業都如此。」


「我們終將會被『便宜又好用』的人代替。」
——Carrie,運營,93年


我的大學同學 Carrie 從畢業到現在換過四家公司,一直在做運營。她說這行的晉升道路很簡單,運營專員-運營經理-部門主管,如果不能在30歲時做到管理層,那就一定要轉行了,運營是絕對待不下去的。

Carrie 還舉了一個很直接的證據:「我們招聘的時候會直接篩掉90年之前的,你對於網際網路的反應能力不行了,對95、00後感興趣的東西也不敏銳,這鴻溝根本就不是做調查、看資料做功課能補上來的。況且,這個年歲真有本事的人誰還通過投簡歷找工作?即便你是真有本事,我們也沒有那個時間成本去試錯。」


「我們心裡都明白,那些剛畢業的孩子,相對於我們來說,也是便宜又好用。」




我曾經很羨慕那些有「硬技術」的工作,比如編程,但程式設計師朋友小林告訴我:


「能力的增速跟不上年歲,再硬的技術也沒用。」
——小林,程式設計師,92年


他處於程式設計師最關鍵的時期,入行四五年,專業技術如何、適不適合做管理,都能看出個大概了。如果不想人到中年被公司辭退,那麼就要提早為之後做打算。

小林的年齡危機感就來自於此,他和我一樣,27歲,離「開傘區」很近了。

開傘區意味著你得開始準備 backup,需要能保護自己、規避風險、安身立命的東西。

我們從象牙塔跳入職場,剛開始可以盡情享受自由翱翔的刺激,因為還年輕,心臟受得了,離地面也還早,不著急。

但繼續往下墜,到了二十七八歲,周圍人紛紛開傘了:他們買房、開始發展副業、做培訓、投資、炒股……或者再不濟,結婚。

而35歲就是那個「最低開傘點」。

也許27歲的我覺得22歲的實習生「不配」焦慮;32歲的人覺得27歲的我不配焦慮;但35歲……完全有資格焦慮,35歲好像必須焦慮了。


過了之後,墜落的速度就變得越來越快,你在身上摸來摸去也沒找到任何有效按鈕,只能仰頭看著其他人緩緩上升,然後準備迎接生活帶給你的粉碎性骨折。




網際網路容不下35歲以上的人,那麼,網際網路以外呢?那些更加傳統的、「越老越吃香」的職業呢?

他們有的在周圍人的對比下,完全感受不到行業年齡焦慮。


「同事全都是32往上,我是我們組最小的,我焦慮什麼?」——gulu,國企採購,92年


有的甚至有反向年齡焦慮。


「不怕變老,怕老得太慢,還怕我根本熬不到「吃香」的年紀。」——HP,骨科實習醫生,94年


還有的焦慮,折射出整個行業的焦慮。


「我的焦慮不是個人努力就能夠解決的。」——約蘭達,報紙,91年


當我向一位在報社做記者的朋友約蘭達表達了「我們是流量愛豆,你們才是實力派演員」的羨慕之情後,她面露苦澀,說我們彼此是圍城裡外。


一個人的年齡焦慮,源自於他的行業特點,也反映了這個行業發展的問題。而對於她來說,「鐵飯碗」的保障在某種方面來說也是限制,所以轉型也更困難。


約蘭達的焦慮不在於後面有更年輕的人來頂替自己,而是無論她怎麼努力,都達不到現在領導的層次。


「不止是什麼理想不理想的,」她苦笑了一下,「工資福利也大不如前了,『分房』什麼的待遇聽著就像做夢一樣。」


所以,出路是什麼?


努力往上爬嗎?



「又有誰沒在努力呢?可是金字塔頂只有那麼一點點位置,不可能保證所有人的 happy ending。」


轉行嗎?


「轉型的話,沉沒成本太高了,年歲越大重新開始的可能性越小,雖說技能可以遷移,但一身的技能點加完了,誰捨得廢掉?」


發展副業嗎?


「有本事靠副業掙錢的人,還焦慮什麼?普通社畜下班之後就夜裡了,洗漱都是硬撐的,哪有時間和精力去發展副業。」


好像所有的路都走不通,我們被困在金字塔底層團團轉。而我面對這樣的回答,實在說不出「你沒時間是你自己的問題,為什麼你不學新技能提升自己」這樣何不食肉糜的話。


年輕人像燃料一樣被投入社會機器中,熊熊地燒幾年,身體被摧殘得差不多了,頭髮和腦細胞也所剩無幾,然後,便要面對「你為什麼不努力跟上時代」的指責,實在太過苛刻。




當我問朋友們,你如何對抗行業中的年齡焦慮?他們的回答是:


拖著不知道還能咋辦以後再說吧好像對抗不了啊想那麼多沒用的幹什麼反正現在還沒到35,那麼可以再緩一緩

某種程度上,知道每個人都一樣焦慮無助又迷茫,反而可以緩解一些焦慮。但好像這些90後們,不管是真的沒想清楚,還是故作佛系或喪,也都沒有答案。


所以我去問了個35歲必須焦慮的人——我的老闆,從他那裡得到了一些或許可以讓我們消化整理這份年齡焦慮的思路:


❶ 即使我們當下總擔心著「以後肯定要被淘汰的」,但事實上,人適應環境的能力比我們想像的要強得多。對未來的自己有點信心,無論你相不相信,你總會持續學習的。

❷ 嘗試擴大並優化自己的信息源。在這個時代里,擁有優質的信息就相當於你手握好的競爭武器。多去了解一些東西,就更有可能找到解決當下困境的辦法。

❸ 儘早培養一門興趣,如果有機會的話,發展為副業,並試著以此來換取報酬。《反脆弱》中提到:工資是使人成癮的東西。也許當我們不再依賴於工資建立安全感時,會獲得新的視角。對了,「儘早」的意思就是「現在」,不管你是25歲還是已經35歲了,因為今天的你永遠是你生命中最年輕的一天。

❹ 年齡增長帶來的不都是劣勢,職場不僅需要會熬夜的年輕人,還需要共情能力強、理解力好、有解決複雜問題的綜合能力的中年人。

❺ 如果仍然焦慮,那麼至少你還有很多人同行。而且越早焦慮,某種程度上來說,也就越熟悉這種焦慮。這已經比別人提前一步警戒了不是嗎?

❻ 「會好起來的。」 必須這樣想。




我們都在大海中沉浮,看不到岸在哪裡,時刻擔心著翻船,不知道有沒有走對方向。焦慮沒過額頭,我們時常感到喘不過氣來。

但每個人手中都有一顆救命稻草,可能是一絲信心,可能是不靠譜的夢想,可能是什麼別的。

要抓住它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