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口述:在國內衣食無憂,去英國就得過艱苦樸素的生活

杭州立思辰留學 發佈 2020-04-06T19:47:11+00:00

吃麥當勞,喝Costa;逛 Tesco 超市,Boots 包辦日用品;等 Newlook 和 Topshop/Topman 打折季才敢買衣服。

說到英國留學生,各式各樣的評論總是包圍著他們。

  牛津劍橋的高材生;下午茶、披頭士的小資文藝范兒;腐國基情風;會玩會拍照的打卡狂魔...

  無論是還在英國上學的,或是已經回到國內的留學生們,都被英國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英國留學生的群體內,也有著「物種大爆發」的奇觀,各色人把這個群體塞得滿滿的。那到底是一幫怎麼樣的人呢?

  今天立思辰留學雲小編帶你看一下英國留學生圖鑑,來看看你屬於哪一類,你身邊的人又是哪一類呢?

  在國內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一到英國就被物價驚呆了。從此過上艱苦樸素的生活,天天盯著匯率變化。

  吃麥當勞,喝 Costa;逛 Tesco 超市,Boots 包辦日用品;等 Newlook 和 Topshop/Topman 打折季才敢買衣服。花完錢還要再乘以匯率算一算,決定心疼程度。

  由於(免費的)娛樂項目太少,做飯成了主要娛樂。傍晚,在超市買回打折食材,在DIY成當天的晚餐,當然飯前必須發一條朋友圈展示一下自己的廚藝。

  在唐人街吃一次玲玲煎餅(5英鎊只能打包的那種),就算是當了一回精緻女孩,生活滿滿都是儀式感。

  夜深人靜的時候開始思考人生,思考的都是和賺錢有關的遠大理想。算算以後要找個月薪多少錢的工作,才能抵得上留學的學費。

  相比於留學,他們更多是來感受英國文化的。當然了,留學期間可以多認識認識(同樣有錢)的朋友,也是很重要的。

  這個小小小圈子裡,也是有鄙視鏈的。大體上,本科生鄙視研究生沒有自己有錢。當然了,他們可能都被高中就來伊頓公學讀書的【真貴族】鄙視著。

  翻開他們的朋友圈,永遠都在歐洲不同國家旅行打卡,留學期間去的地方比國內大部分人一輩子去過的地方都要多。

  什麼米其林餐廳,什麼高物價消費,花錢不重要,重要的是開心。

  永遠在託人從國內帶東西。偶爾也會做做代購,但不要說是為了賺錢,只是想分享一些自己喜歡的奢侈品給國內的朋友。

  無論身在哪裡,畢業多久,只要知道周圍有人去了英國,就開始拉著人回憶起自己當時在英國的流金歲月。

  從小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就算上了牛津、劍橋、帝國理工還在懊悔沒去常春藤。學霸光環足以閃瞎周圍群眾的眼睛。

  收到名校offer後,基本就從朋友圈失蹤了。理工科學霸會在實驗室刻苦鑽研,文科學霸會常年坐在圖書館一個固定的位子。

  而金融財經類的學霸們90% 都集中在了LSE和LBS,微信頭像早早地換成了標準正裝一寸照,365天全年正裝,微信好友過千,LinkedIn 好友 500 人起步,每周至少 3 場面試。

  有一條分辨真假學霸的準則:看他是否有代購業務。還有時間做代購的,都不是真學霸。

  學渣的命運,早在來英國之前就註定了:他們考雅思的鉛筆橡皮能攢一整個文具盒。「襯衫的價格是9磅15便士」,這句話可以當場引發他們的雅思PTSD。

  之所以選擇來英國,主要是因為這裡的master只需要讀一年。反正只要能拿到文憑就好了,當然是時間越短越好。

  讀語言班的第一周會努力聽講,後來就變成了「上課錄音然後回公寓慢慢聽」,再後來就只剩下「錄音」這個步驟了。把課件 PPT 列印下來,就算複習過了。聽不懂課,但並不認為這是自己英語水平的問題——畢竟,老師講課的語速是聽力考試的1.5倍,更何況還有帶著印度口音。

  避免和當地人有一切不必要的交流,在路上專門找長得像中國人的問路。非要用英語對話,要打好久的腹稿才敢開口。

  哪個學渣沒有在考試周和論文周崩潰過呢?哪個學渣沒有在 deadline 之前嘗試過先用中文寫論文、再用谷歌翻譯成英文呢?哪個學渣沒有窩在屋裡蓬頭垢面地對著電腦哭過呢?

  比起自己努力,他們更希望自己的母校努努力。雖然自己讀的是全系都是中國人的專業,但只要今年母校 QS 排名能再靠前點,自己手裡文憑的含金量也就水漲船高了。

  所以每次 QS 排名更新的時候,都會第一時間轉發到朋友圈。

  主要集中在UAL和RAA,是倫敦城內最具存在感的留學生之一。

  主要是因為他們身上獨特的藝術氣質和入流的穿搭look,走在街上辨識度和回頭率均很高。

  朋友圈無論是拍風景拍靜物還是拍自己,都比其他人高出至少三個段位。構圖考究,濾鏡得體,連著刷下來四捨五入就是看了一場攝影展。

  除了上課之外的所有時間都在看劇逛展聽音樂會,真正意義上地做到了玩物立志——畢竟,萬物皆可藝術。

  當初覺得,自己要去的城市好歹也是「英國第三大城市」,落地之後才發現,英國人對「大城市」這個概念實在有太多誤解。倫敦與曼城、巴斯等城市的區別,不是北京與上海、廣州的區別,而是城市與大鄉村的區別。

  偶爾在朋友圈發一張草原日出,被評論區問「這是哪裡度假呀,好美呀」。從來不敢說,這其實就是自己租住的公寓窗外。不過人在村裡也是有好處的,比如夜宵吃得越來越少了。一是10點之後找不到開門的飯店,二是就連方便麵也不便宜。尤其是冬天的四點之後,天已經完全黑透,被從即將關門的商場裡趕出來,站在街頭吹著蕭瑟的風,此時就是遠方遊子想家情緒的巔峰。

  為新英倫搖滾痴迷沉醉。周末呼朋引伴到家裡一起「蹦迪」搖滾,儘管身在鄉村,心跳依舊火熱。

  十有八九都是長滑板達人,寧靜的英國鄉村生活因此而變得多姿多彩。路寬人少,玩起滑板來簡直不要太爽。

  每次去倫敦找朋友,必定會在朋友家住一晚,並珍惜難得的進城機會購物逛街拍照,比來倫敦旅行的遊客還開心。

  特意奔著英國文化去留的學。

那深入骨髓的紳士精神,聽到就會立刻顱內高潮的倫敦發音,陰雨天氣帶給倫敦男人身上的憂鬱氣質,無一不吸引著精神上的英國人。

  就算回到國內,也依舊保持著一種久歸的疏離和異鄉感,吃到老家縣城的美食時,不禁發出一聲感嘆:「唉,國內的東西可比我們英國的好吃多了!」

  以英國文化為傲。大英博物館的參觀只能出現在來英國的第一年,因為那是遊客才愛去的景點。去 Tate、Ashmolean、V&A 的次數,才能決定著一個人深刻融入英國文化的程度。

  朋友圈也帶著一絲英式驕傲。他們本來是應該用fb和ins的,但奈何身邊的人跟不上自己的腳步。為了照顧大家,只要勉強同步ins 上的照片到朋友圈來了。

不管大家的性格和生活有多少差異,英國留學生總歸都是一個大團體。在英國留學時可能會有很多不適應,但離開英國後又會有諸多不舍。無論你是哪種留學生,小編都希望你能珍惜在英國的日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