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代表人物都有誰?以及道家玄元十子的簡介

胖胖的大叔 發佈 2020-04-06T20:31:00+00:00

早在戰國時代,黃老學派就已經把黃帝、老子結合成一個體系,道家的發展與傳承中主要有老子、莊子與列子等代表人物,漢代出現的道教是繼承道家思想發展起來!


早在戰國時代,黃老學派就已經把黃帝、老子結合成一個體系,道家的發展與傳承中主要有老子、莊子與列子等代表人物,漢代出現的道教是繼承道家思想發展起來!

一、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1、老子

春秋時期,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形成了完整系統的理論,標誌著道家思想正式成型,對中華哲學、文學、科技、藝術、音樂、養生、宗教等等影響深遠。

老子認為大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是諸子百家中極為重要的哲學流派,存在於中華各文化領域。

道家哲學思想,還通過儒學以及中國化之後的佛學而得以不同程度的體現。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中外學者認為:道家思想可以看為中國民族偉大的產物。


2、列子

列子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傑出代表人物,周朝鄭國圃田人(今河南鄭州市),對後世哲學、美學、文學、科技、養生、樂曲、宗教影響非常深遠。

列子學說本於黃帝與老子,是介於老子與莊子之間道家學派承前啟後的重要傳承人物。先秦道家創始於老子,發展於列子,而大成於莊子。

列子一生安貧樂道,不求名利,隱居鄭地40年,潛心著述20篇,約十萬多字,全書共載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話故事、歷史故事等,以寓言形式來表達精微的哲理。

3、莊子

莊子姓莊名周,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創立了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莊子在哲學上,繼承發展了老子的思想,認為道是客觀真實的存在,把道視為宇宙萬物的本源。他認為道是無限的、自本子根、無所不在的,強調事物的自生自化。

在莊子看來,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導什麼,規定什麼,而是要去掉什麼,忘掉什麼,這些宣傳、教化、勸導,莊子認為都是人性中的偽,所以要摒棄它。

二、道教的產生

1、道教起源

道家思想到了漢末,神在民間形成一個原始道教組織太平道。《太平經》中反對掠奪,救民疾苦思想和追求平等理想社會的患想,無疑是從《老子》思想淵源中提取出來的。

漢安年間張道陵在四川創立另一個原始道教五斗米道,五斗米道更是以《老子》為主要經典,五斗米道除把《老子》宗教化,直接繼承綜合道家思想發展而來。

2、道教形成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以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東漢末年出現大量道教組織,如太平道、五斗米道。張道陵正式創立教團組織,距今已有1900年歷史。

道教自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產物,有悠久歷史,是以道家學派思想為依據的產物,用道教人士自己的話說:道教是黃老遺風、老莊家風,這毫不牽強附會。

由於道家學派的學術思想是繼承道家傳統文化而來,道家、神仙在西漢初還有所區分,到東漢以後,道家,道教與神仙逐漸混在一起了!可以很明顯地看出道教和道家的啟承關係。

所以說,道教是繼承道家學派思想發展形成的。

道家著名人物都有:老子、列子、莊子、鬼谷子、黃帝等。

道教稱老子弟子尹喜、庚桑楚、南榮趎、尹文、辛銒、崔瞿、柏矩、列禦寇、士成綺、莊周十人為玄元十子。

關尹子

尹喜,字文公,號文始先生,又稱文始真人,他在道教中的地位較高。相傳老子騎青牛雲遊天下,以傳講道家學說經國濟世,向西域開化。時任函谷關令的尹喜已知老子學識淵博,心藏大智,便叮囑下屬為有形貌脫俗之人,不得聽任其過關。自己還派人洒掃道路,焚點香火,恭候聖人到來。老子行至函谷關,尹喜聞訊,迎至家中,行弟子大禮,再三叩拜,敬請老子留下,但老子不肯,之後尹喜便託病辭官,隨老子一起西行,經關中、越秦嶺、沿渭水受盡千辛萬苦,行至他的故鄉秦州伯陽。

老子和尹喜二人在伯陽龍山上築庵講道,一住便是好多年。老子日夜著書立德,修行練功,經常把自己的著述和所思所想講給尹喜。老子為了使其學說得以廣泛傳播,將所著《道德經》授於尹喜,獨自西行,不知去向。尹喜銘記師父教誨,虔心研讀《道德經》五千言,能解其奧妙,釋其玄理,又自著九簡,名曰《關尹子》(即尹真人文始經九篇),既高深,又廣大,深得歷代文人所崇拜,關尹子的貴清思想對中華清概念的形成有重要影響。此文以後成了道家經典之一,收錄在《百子全書》之中。

文子

號計然,春秋葵丘濮上人,姓辛,字文子。早先是晉國流亡的貴族。他博學多才,天文地理無所不通。但是外表貌似平庸、愚鈍,但自小非常好學,通覽群書。就像人們常說的大智者若愚。時常觀察學習大自然,善於從事物剛開始發生露出倪端時,就能知道事物的發展規律,知道別人的想法。文子是老子的弟子,與孔子同時,為《文子》(《通玄真經》)一書作者。

文子學道早通,遊學於楚。楚平王孫白公勝曾向他詢問「微言」。後又常游于海澤,越大夫范蠡尊之為師,授范蠡七計。范佐越王勾踐,用其五而滅吳。文子的思想後來影響了墨子,主要表現三方面。其一,文一了以無私兼愛釋仁,這一點為墨子所接受,兼愛成了墨子思想的核心。其二,知賢、愛賢、尊賢、敬賢、樂賢與尚賢。其三,節用。儉是老子的三寶之一。

總之,文子是老子的弟子無疑,與孔子同時年齡小於孔子。他雖學習了各家學說,但經過自己的融會貫通,遂別生新義,乃過所承。世稱文子勤學苦練,故得道尤高,而卒歸本於老子。王充曾稱:「老子、文子,似天地者也。」推他們推崇備至。著有《文子》十二篇。唐封通玄真人,書為《通玄真經》。

庚桑子

又名亢倉子,春秋時期陳國人,是道教祖師之一,被尊為洞靈真人,乃老子的弟子,為亢桑子,四大真人之一。又傳說為《莊子》中的寓言人物。得老子之道,能視聽不用耳目。隱居毗陵孟峰,登仙而去。

亢倉子以為,道乃萬物本根。《亢倉子·全道》曰:「物也者,所以養性也。今世之惑者,多以性養物,則不知輕重也。 是故聖人之於聲也,滋味也,利於性則取之,害於性則捐之,此全性之道也。」就是要達到一種清靜無為的自然境界,超脫一切榮辱得失的思慮,容身於道中,從而獲得至真之道。

南榮子

南榮趎,姓南榮,名憨,又作南榮疇、南榮儔、南榮壽、南榮幬,庚桑楚弟子。灌縣人(今四川都江堰)。著名春秋末期賢士。後向老子求教。在《莊子·雜篇·庚桑楚》里,莊子講述了一個有關南榮趎的寓意深刻的故事。

尹文子

宋尹,學派始祖,生平不詳,大致活動在齊宣王、愍王之際,與宋鈃齊名,屬稷下道家學派。他們的思想特徵以道家為主,兼儒墨合於自身道法,廣收並納各派學說,這正是稷下黃老學風。對後期儒家思想有深刻影響。流傳於世者唯《尹文子》一書,該書的思想特徵承繼老子自然之道的思想,糅合法家、儒家,以法於道而為仁義禮樂的根據,變自然法則為與法相聯繫的社會法則。自道以至名,由名而至法,上承老子,下啟荀子、韓非。《尹文子》的形名論思想,為研究中國邏輯思想史者所重視,其對語言的指稱性與內涵等關係的思考,頗值得玩味。

士成子

士成綺,周朝人,聽聞老子是聖人,不遠千里而來,見老子說道:「先生,我聽很多人說您是個聖人,所以我千辛萬苦,從很遠地方過來。找到了您之後呢,再看看先生,似乎又不是聖人。看您宅院裡,老鼠洞邊的泥塊夾雜著多餘的食物和果蔬,這些都被輕易地丟棄在了一邊,積累了這麼多的糧食米粟,卻沒有好好保藏,這些都是為富不仁、不節儉的做法。」老子看也沒有看士成綺,話也沒有說一句,對此沒有任何反應。

第二天,士成綺又來拜見老子,恭順地說,「先生,昨天我說話無禮,傷害了您,昨晚我內心糾結不安,反省自己出言不遜,今天來向您致歉,內心順暢平和了許多,請您教導我。」

老子慢慢地說道:「他們說我是充滿智慧神聖的人,我的內心和這些名分沒有什麼關係。昨日,你喊我是牛,也只是稱謂上我是牛,你喊我是馬,也只是稱謂上我是馬。你說我為富不仁,也只是你口中稱謂上的為富不仁。我順應自然,不排斥所有的外來稱謂,所以,這又怎麼能影響我寧靜的心呢?如果有這種外在的情形,而人們將這種外在的定義加到你身上,而你卻不能接受,抗拒它、怨恨它,那麼你的內心就會糾結不安,會再次受到這外在言語對你的傷害和影響。我修持自身,順應自然,應接萬物,內心保持恆久安寧,我這樣做不是刻意去接受外來名號,只是自然而然地放空心靈,順應萬物罷了。」

士成綺聽完這段話,羞愧不已,過了一會,還是忍不住又問了一個問題,「先生,請問如何修身呢?」老子笑了笑:「我看你昨日容貌高傲無禮,你的目光執著貪婪,你的額頭桀驁不馴,你的口舌伶俐不正,你的樣子陰氣熾盛。就好像那烈馬被拴住,雖然表面看似平靜,刻意控制,但是一有機會就奔騰不肯停歇,你機警而觀察著外周,巧利之心,虛榮之心,讓你不會相信任何人,只有自己。像你這樣的人,妄談修身,若不及時回頭,也就永遠求不到真道。在很遠的邊境處,也有像你這樣的人,我們叫他為『竊』。

大道充滿整個宇宙世界,萬事萬物具足道性,先天的道性在我們內心深處,唯有空虛寂靜,無為自然地修持,才能合道與真。一個修持有成的道者,柔弱不爭,祥和吉瑞,平淡素樸,德行遠大而真實不虛。

崔瞿子

崔瞿者,周朝的賢大夫也。曾問道於老子日:不治天下,安藏人心。老子曰:女慎無櫻人心,人心排下而進上,上下囚殺,其熱焦火,其寒凝冰,其疾俯仰之。間而再 撫四海之外,其居也淵而靜,其動也縣而天。憤驕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昔者黃帝始以仁義櫻人心,施及三王而天下大駭矣。於是乎,喜怒相疑,愚知相欺,善 不相非,誕信相譏,而天下衰矣。大德不同,而性命爛漫矣。天下好知,而百姓求竭矣。於是乎,新鋸制焉,繩墨殺焉,椎鑿庾焉,天下脊脊大亂,罪在櫻人心。蓋老子憤德下衰,因崔瞿之問而警世雲。

柏矩子

柏矩,周之卿士。曾向老子求學,游齊見辜人焉,解朝服而幕之,號天而哭之,日:子乎子乎,天下有大災,子獨先離之。曰:莫為盜,莫為殺人。榮辱立,然後睹 所病。貨財聚,然後睹所爭。窮困人之身使無休時,欲無至此得乎。古之君天下者,以得為在民,以失為在己,以正為在民,以枉為在己,故一物有失其形者,退而 自責。今則不然,匿為物而愚不識,大為難而罪不敢,重為任而罰不勝,遠其途而誅不至,民知力竭則以偽,繼之日出多偽士,民安取不偽。夫力不足則偽,知不足 則欺,財不足則盜。盜竊之行,於誰責而可乎。柏矩之言,得於老子為多。

列子

戰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名寇,又名禦寇,周朝鄭國圃田(今河南省鄭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後。是老子和莊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故有一說:先秦道家創始於老子,發展於列子,而大成於莊子。列子對中國人思想影響甚大。列子才穎逸而性沖澹,曲彌高而思寂寞,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飄飄乎如遺世獨立。在先秦諸子中對生命表現出最達觀,最磊落的就是列子。主張循名責實,無為而治。

他的著作《列子》《天瑞》篇,認為世間萬物皆有始有終,唯有「不生不化者」,亦即「道」,才能夠循環往復、獨立永存。「不生不化者」是世界產生與變化的本源,它最初無形無象,歷經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四個階段,形成「渾淪」,再自「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的「易」演變為有形的「一」,最終生成天地萬物。列子道逢百歲骷髏,順此言明「萬物皆出於機,皆入於機」。一切緣自「道」,然而卻並非「道」有意為之,天地萬物只是自然而然地變化運轉,生息盈虧。

《黃帝》篇,列子認在論述養身冶物之道。全文圍繞道心與外物的關係展開多番探討,唯有應理處順,忘形養神,才能達到所適常通,遇物無滯的境界。具體而言,修養內在道心。既名《黃帝》,最終還是為了推崇黃老學派「清虛無為」的治世主張。

《周穆王》篇,列子精心勾勒出一幅幅瑰麗奇異的畫面,為我們展現了神妙莫測的幻化境界,卻又讓它悔起倏滅,以期證明有生有形者盡為虛無的幻象,終將隨著生死陰陽之變歸於消亡;唯有造化萬物的大道,因「其巧妙,其功深」,才能夠常信常存,無極無窮。但是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惑於是非,昏於利害」,被新鮮短暫的過眼雲煙所吸引,從而忽略了慣常恆久的實在擁有。

莊子

他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與老子並稱為老莊。莊子最早提出「內聖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莊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陰陽」;莊子「三籟」思想與《易經》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為《莊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等。莊子的想像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據傳,又嘗隱居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著書《莊子》為《南華真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