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項目傳承人李艷紅:剪下有乾坤 剪出美好生活

齊魯東營資訊 發佈 2019-12-22T02:14:20+00:00

她叫李艷紅,是利津縣一名普通文化工作者,是東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項目傳承人,山東省齊魯文化之星榮譽稱號獲得者,自幼酷愛剪紙。


  她有一雙靈巧的雙手,她有一顆美麗的心靈。她用巧手雕刻美麗的人生藝術,她用剪紙暢想新的生活。她叫李艷紅,是利津縣一名普通文化工作者,是東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項目傳承人,山東省齊魯文化之星榮譽稱號獲得者,自幼酷愛剪紙。先後有40多幅剪紙作品在國家、省、市藝術大賽中獲獎。

  耳濡目染 傳承家學

  一張紙,摺疊幾下;一把剪刀,在手中三轉兩轉,就剪出一隻只栩栩如生的「豬」和「老鼠」。

  談起自己如何對剪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李艷紅介紹說,這主要還是源於小時候奶奶的影響。她說,那時奶奶的剪紙技藝在附近可是出了名的,奶奶剪的繡花、鞋花、肚兜花等樣花,經常有人上門趕著要。奶奶剪的小動物、花草,一直是她向小夥伴炫耀的資本。因此,她從小就對剪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奶奶的耐心指導下,她也逐漸掌握了剪紙的一些基本要領,學會了剪一些小花樣。在家人的指導和自己的鑽研下,李艷紅的剪紙作品逐漸達到了「圓如秋月、尖如麥芒、方如青磚、缺如鋸齒、線如鬍鬚」的效果。

  隨著年齡的增長,李艷紅對剪紙的興趣更是與日俱增,如今幾乎達到了痴迷的程度。為了提高自己的剪紙技藝,她購買了《中國剪紙大全》、《中國民俗文化———剪紙》、《山東農民畫集》等許多書籍資料,了解剪紙歷史,熟悉各地剪紙風格,不斷提高自己的剪紙技藝。她還利用各種機會學習外地的剪紙技藝,曾遠到西部陝西安塞、南方江浙地區、東北吉林等地,搜集民間剪紙作品,用心學習。有一年,她利用「五一」假期,帶著自己的作品,專門到吉林拜訪了滿族民間剪紙藝術大師關雲德,當面向他請教。關雲德對其作品一一點評,並給予了高度評價,稱其有另大師李薩的風格,讓她很受鼓舞。

  推陳出新 屢創佳作

  李艷紅的剪紙作品,之所以能備受青睞、屢次獲獎,關鍵在於她在模仿繼承的同時加入了自己的創作。在熟練掌握剪法的基礎上,用心去創作;在潛心研究他人作品的同時,努力發展自己的特色。一次,她到北京旅遊,參觀了恭王府,「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處處透露著濃厚的文化藝術氣息的恭王府,給她不少啟發。尤其,當聽到導遊介紹「天下第一福」的故事後,她及時捕捉靈感,回家馬上創作了一件有關「福」的作品,結果非常成功,深受大家喜愛。僅圍繞「天下第一福」創作的作品,她先後剪出了200多張,還是供不應「求」。

  道雖遠,不行不至;事雖難,不為不成。2008年是我國的奧運年,為慶祝北京奧運會,她精心構思創作了「迎奧運」剪紙作品。主體是一條盤旋成2008字樣的中國龍,背上馱著五個福娃手舉奧運五環,騰空翻滾的龍身下是中國人引以為豪的萬里長城,四周是代表中國的典型元素十二生肖。與別人不同的是,她對這十二生肖的每幅圖案都進行了再創作。比如,她選用「老鼠偷葡萄」作為生肖「鼠」的構圖,但是把「葡萄」剪成了「銅錢」;生肖「小龍」的造型,則是將蛇與風信子搭配起來,增添了歡樂祥和的氣氛,使構圖更加和諧。該作品以其巧妙的構思、生動的造型、流暢的線條,獲得全省迎奧運書畫展二等獎。這次獲獎對她來說是一個新的起點,之後的作品是越來越好。

  她創作的《正月正》剪紙作品,在山東農民書畫美術精品展中榮獲三等獎。作品一米二長,八十厘米寬,集中展示了扭秧歌、扇子舞、獅子滾繡球和劃旱船等民間最常見的四種慶祝新年的活動,併合理布局「福」、「如意」等元素,給作品賦予了「五福臨門」、「四方如意」、「富貴年長」等象徵意義。剪紙作品《祖國萬歲》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首屆《紅旗飄飄》全國剪紙大展中獲得銅獎,在北京奧林匹克中心鳥巢玲瓏塔展出。就在上個月,她的剪紙作品《兒童散學歸來早》獲「紙藝華章·我和我的祖國」全國剪紙大賽最高獎——典藏獎。

  博採眾長 謙虛上進

  將傳統的剪紙手法與現代的美術理論完美結合,是李艷紅能夠從眾多的剪紙高手中脫穎而出的一個重要原因。她的另一幅獲省級獎勵的作品「神七攬月」,是專為慶祝改革開放三十周年而設計的。整體上看,主體部分是一個太陽從地平線上剛剛升起,寓意年輕的新中國正朝氣蓬勃。內部是一個小女孩,打開窗戶放飛和平鴿,窗外有鳥巢、外灘建築、蘇州工業園等建築。通過窗子還能看見,已經點火升空的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船。底下,襯以舞龍、民族舞。兩底角分別斜梯式堆放了三十塊磚頭,寓意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發展一步一個堅實的台階。這些分散的元素,有機整合在一起,充分展現了發展的中國、開放的中國、和平崛起的中國形象。若沒有一定的美術專業基礎,根本不可能剪出來。

  李艷紅注重將傳統的剪紙手法與現代美術理論相結合。她的剪紙作品博採眾長,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思想深刻,內涵豐富,構圖飽滿大氣,刀法洗鍊,既有北方的「粗獷豪放」,又有南方的「玲瓏細膩」,既有傳統的民俗特色,又有現代的時尚之美。在剪法上,陰陽結合;元素搭配上,更是不拘一格。

  談及自己的剪紙作品,李艷紅感覺還是有些保守,認為受條條框框束縛得還比較多,表現形式還不夠豐富。她說,創作是藝術的生命,剪紙作為一項傳統的民間藝術,必須融入現代元素,才會有生命力。今後,她會多學習、多嘗試,無論在表現內容還是形式上,都要放得更開一些,力爭剪出自己的特色。

  不忘初心 致力傳承中國手藝

  「在參加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後,感覺自己的思想和藝術境界都得到了進一步升華。」李艷紅在潛心研究剪紙的同時,尤其注重對剪紙藝術的宣傳推廣。她說,起初,更多的是將剪紙藝術作為一項個人愛好和藝術特長來看待。而現在,則是將傳承和發展繁榮這項民間藝術看作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李艷紅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共開展剪紙義務培訓100多期,培訓2000餘人次,年齡最大的學員70多歲,年齡最小的只有5、6歲。

  李艷紅告訴記者,不了解剪紙的人,會對剪紙有一個誤解。比如,在一次作品展上,一位外國友人非常好奇又認真地問她,「這些圖形都不對稱你是怎麼剪出來的?」很多人都認為剪紙就是先把紙摺疊起來然後再剪,其實,對稱剪紙只是剪紙的一種常見形式。剪紙既有用剪刀剪的,也有用刻刀刻的,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現在還出現了雷射剪紙。當大家真正了解了剪紙以後,就會發現剪紙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學。在李艷紅追求藝術的道路上,丈夫給予了她莫大的支持和鼓舞。她說,「老公總是第一個欣賞我作品的人,我對自己剪出的作品總是愛挑毛病,他卻總在一邊找優點,鼓勵我。」

  一把剪刀,一支鉛筆,是李艷紅隨身必帶的兩樣東西,如果在路上看到有趣的,她就會找出紙張趕緊剪下來;有時候遇到小孩或者是老人,她就會剪出一張剪紙送給他們。小小的剪紙不僅給他人帶來了溫暖,也把這門傳統技藝傳播了出去。讓更多人對剪紙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剪紙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李艷紅說,她會繼續創新剪紙的圖案,增強剪紙技藝,把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傳承下去,並努力推廣,讓更多人學習了解剪紙文化,讓剪紙藝術得到更好的發揚光大。


來源:東營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