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內閣為啥沒把明朝變成民主國家?

王老師帶你看歷史 發佈 2019-12-22T00:52:01+00:00

近來看到這樣一種論調:明朝的內閣是中國君主立憲制的雛形,因為皇帝不管事國家也不會停擺。    明朝之所以會有內閣制,是因為朱元璋取消了丞相制度,朝堂之上沒有了總百揆的大臣。

  近來看到這樣一種論調:明朝的內閣是中國君主立憲制的雛形,因為皇帝不管事國家也不會停擺。如果能繼續發展下去的話,可能中國早於英國出現代議制的民主也未可知?

  這種說法,實在是謬以千里。明朝的內閣和後來英國的君主立憲制之間的關係,也可謂差之遠矣!可以說,兩者根本是走在完全不同的道路上的制度。

  

  明朝之所以會有內閣制,是因為朱元璋取消了丞相制度,朝堂之上沒有了總百揆的大臣。但是皇帝畢竟不是鐵人,還需要一個秘書機構,因此洪武皇帝才設立了內閣。後來內閣權力越來越重,由原來的秘書變成由各部尚書侍郎兼任的要職,才有了所謂「閣老」、「宰相」之稱謂。

  

  但是這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內閣≠宰相班子」的問題。所謂宰相(包括丞相、尚書令、僕射、同平章事等),無論哪朝哪代都是具有獨立於皇權的相權的。換句話說,就是如果在想認為皇帝做得不對,是有權利不執行(術語為「封駁」)的。

  

  而明朝呢?封駁權依然存在,但是只給了各科給事中老爺。而內閣大臣們往往都兼著尚書或者侍郎的差使,也就是說,閣員們不僅沒有封駁權,反而會成為言官們封駁的對象!

  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明朝的內閣大臣們根本就沒有實際決策的能力,最終拍板的權力都在皇帝手裡。

  

  從明宣宗開始,明朝就開始把批紅的權力交給了司禮監太監,司禮監掌印太監更是成為了所謂「內相」。這一方面極大的加強了宦官集團的權力,另一方面也是釋放著一個信號——文官集團的權力受到了極大的制約。

  

  相比於外朝的文官來說,宦官更好控制,幾乎沒有獨立人格,完全依附於皇帝個人。而宦官們也可以充當皇帝的白手套,去和外朝的大臣們鬥爭,以突出皇帝的中心位置。

  

  這就造成了一個極具明朝特色的現象——權宦極多,權臣卻少;即使有如張居正那樣堪稱權傾天下的太岳相公,也是聯合了宮中太監馮保甚至包括太后支持的產物。這樣的內閣制度,又怎麼會產生代表民主的君主立憲制?

  

  而以英國為代表的君主立憲制可就大大不同——早在中國的南宋時期,英國就簽訂了《大憲章》,這就是所謂「憲政」的開端。而後幾經周轉,確立的君主立憲政體是什麼樣的制度呢?

  

  是君主雖為最高元首,但是卻事事都要受到憲法的制約,並且逐步把權力向議會過渡的制度。時至今日,英女王也好,日天皇也罷,都已經成了國家統一的象徵,除此以外,並不具備任何政治權力。

  

  那麼請問在「雷霆雨露莫非天恩」,動不動就跳過法律抓人甚至殺人的明朝,做得到這一點嗎?不用我說,諸君心裡已經有了答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