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大劇院的「雲」音樂會,帶口罩也會干擾樂聲,是真的

藝綻 發佈 2020-04-08T19:50:18+00:00

樂團總經理任小瓏說,當時兩天後就是大年三十,而隨著疫情迅速蔓延,從那天起,國家大劇院先後取消了春節至四月底的演出,暫停參觀。

春意正濃,一切向好。4月11日,國家大劇院「春天在線」系列音樂會將正式拉開帷幕。此後的每一周,直到國家大劇院恢復正式演出為止,「春天在線」都會與觀眾相約。

「春天在線」一語雙關:嚴冬終於過去,如今正是百花齊放、草長鶯飛的好時節,音樂的祝福也是一樣的溫暖而充滿生氣;演出「在線」,觀眾可以通過大劇院官網、古典音樂頻道客戶端、微信、微博、北京日報「京直播」等多個網絡平台觀看。

目前,「春天在線」已經策劃了4場音樂會,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的音樂家們將帶來貝多芬、柴可夫斯基、勃拉姆斯等作曲大師的經典樂章。每場演出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幕後的準備遠不像鏡頭中呈現的那樣簡單。特殊的時期,特殊的表演形式,更給予了演奏家許多新的思考。

把音樂的祝福送到觀眾身邊

2010年,一支年輕的樂團在國家大劇院的穹頂下成軍,至今整整十年。

十周歲的生日,註定將在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的回憶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頁。作為大劇院標誌性的駐院表演團體,這些年來,樂團一直都是忙碌的。「我們最近的一場演出是1月22日。」樂團總經理任小瓏說,當時兩天後就是大年三十,而隨著疫情迅速蔓延,從那天起,國家大劇院先後取消了春節至四月底的演出,暫停參觀。兩個半月沒有登台,樂團從未有過這麼長的空檔期。

「演奏音樂是樂團存在的天性,我們始終覺得自己該做點什麼。」疫情期間,樂團其實也沒有閒著,國家大劇院作為藝術生產機構的腳步一直未停,推出了一系列戰「疫」主題的文藝作品,無論歌曲還是舞蹈,多多少少都能看到演奏家的身影。熬過了漫長的寒冬,春天終於來臨,而不久前的3月30日至4月1日,正好又是樂團建團十年的大日子,沒有什麼比音樂更適合在此時送上祝福。「出於疫情防控的需要,大家還是要保持社交距離,但音樂和生活、音樂和心靈從來都是沒有距離的。既然觀眾還無法來到現場聆聽音樂,我們就把音樂送到他們身邊。越是在這種時候,越是不能靜默、不能沒有音樂。」

從4月11日開始,國家大劇院將多個網絡平台推出「春天在線」系列音樂會,其中,前四場將由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的演奏家們合作呈現。曲目策劃方面,4月11日,首場音樂會以「遲來的春天」為題,將用木管五重奏和弦樂四重奏的形式演繹貝多芬的兩部作品,致敬貝多芬誕辰250周年,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將受邀與大家分享有關古典音樂的感悟。4月18日,馬勒《A小調鋼琴四重奏》、柴可夫斯基《D大調第一弦樂四重奏》以及打擊樂二重奏《面對面》將碰撞出「命運的迴響」。4月25日,除了勃拉姆斯《降E大調圓號三重奏》,八把大提琴將奏響布魯赫《科爾尼德萊》,「愛的禱歌」傾訴柔情。5月2日,國家大劇院音樂藝術總監呂嘉將執棒樂團,以巴伯《弦樂柔板》、莫扎特《降E大調嬉遊曲》和《G大調小夜曲》帶來「春天的擁抱」。

「剛剛過去的這個冬天,真的可以說是『五味雜陳』。」任小瓏和演奏家們都希望用曲目抒懷所思所感,比如4月11日即將上演的這曲木管五重奏,旋律輝煌,一如春光明媚,但也隱含憂傷,恰似對逝者的追思和祈禱,總的來說,選曲都很「好聽」。此外,考慮到不能出現人員聚集的情況,音樂會決定先從室內樂開始,四五人就足矣,首場演出不在音樂廳,而是在劇院內的大師會客廳進行。這間不算很大的會客廳牆上掛滿了歷代音樂大師的照片,也見證過他們當中許多人到訪劇院的難忘瞬間,藝術氛圍濃郁,緊湊空間的音響效果也更加適合室內樂的特點。

線上室內樂看似簡單做著難

「不能這樣,情緒一下子就沒有了。」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首席李喆打著拍子,示意其他三位演奏家再來一遍。他們調整座位,保證要能看到彼此的神情。貝多芬《第四弦樂四重奏》是之前沒有合作過的新曲目,他們已經一起排練了四天,算上各自在家中的練習,時間還要更久。

劇場紛紛關閉後,許多樂團都在嘗試著把音樂會搬到線上,弦樂四重奏的形式成了熱門之選。兩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看著簡單,真要做起來卻難。李喆和三位同事組成的四重奏已經有些年頭,練習新作品仍然要花不少心思準備。大樂隊有指揮,四重奏只能靠演奏家「高度和音樂素養和認知上的統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習慣,把各自的稜角磨合得圓融一體,這個過程甚至可以說是「痛苦」的,「說得好聽是『碰撞』,說得直接一點就是『吵架』,但大家的目的都是要把曲子拉好。台下再怎麼爭論,沒關係,上了舞台,我們就要做到整齊完美。」

「我從小到大,第一次遇到這樣的情況。」最近的經歷讓李喆頗為感慨。「非典」發生時,當年的疫情對音樂行業的衝擊如何,他感受不算多。歸國後的十餘年,李喆總是忙著演出,從來沒空在家下下廚,給自己做頓飯,現在,他終於撿起「荒廢」多年的廚藝,還練出了好幾個菜。陪伴家人的同時,演奏家們難得有了「靜下心來」的機會,「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好好練練琴。」就像發動機到期需要大修保養一樣,於他們而言,是時候給自己「上點兒機油」,重新檢視一番了。

與此同時,李喆還參加了不少國家大劇院戰「疫」主題作品的錄製。疫情最嚴重的那些天,為了保證安全,演奏家們隨時戴著口罩。管樂家受到的影響當然是最大的,但很少有人知道,一層口罩,也會多多少少干擾弦樂的發揮。「拉琴時情緒一上來,身體里的熱氣成倍地往上走,會不舒服。」李喆解釋,「氣息的韻律是非常重要的。在音樂會現場和一些錄音里,觀眾經常會聽見樂手的吸氣聲。音樂不是只有音符,它是一個完整的生命體,演奏者生理上各種的反應都是它的一部分。」

沒有現場觀眾,是音樂家需要適應的又一個新狀態。台上台下火花十足的互動,從來都是演出的魅力之一。「少了觀眾的共鳴,確實有點兒小遺憾。」李喆早已習慣了被上千名觀眾注視,「那種感覺和只有幾個攝像機『盯』著你是完全不一樣的。但不管有沒有觀眾,我們呈現給大家的音樂都應該是同樣完美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