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另類的忠與孝 |《閱讀》史記

中華書局 發佈 2020-04-12T01:40:08+00:00

「昔周得微子而革商命,秦得由余而霸西戎,吳得伍員而克強楚,漢得陳平而誅項籍,魏得許攸而破袁紹;彼敵國之材臣,來為己用,進取之良資也。」

「昔周得微子而革商命,秦得由余而霸西戎,吳得伍員而克強楚,漢得陳平而誅項籍,魏得許攸而破袁紹;彼敵國之材臣,來為己用,進取之良資也。」(《資治通鑑》)

伍子胥作為輔弼吳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的元功之臣,在列國紛爭的年代裡書寫了自己盪氣迴腸的篇章。雖然「一夜白頭」「千金報恩」「鞭屍三百」等軼事典故早已膾炙人口,但我們對伍子胥其人的了解卻停留在相當模糊甚至淺顯的層面。那麼拋開後世的這些故事「發揮」與形象「層累」,回到經典中去探尋人物的精神世界,我們是否可以邂逅一位不一樣的伍子胥?

伍氏家族世宦於楚國,自楚莊王時開始有顯名,伍子胥的父親伍奢作為太傅與少傅費無忌共事楚平王太子建。同為太子近臣,但費無忌並不滿足既有的權位,便拋下太子建轉而攀附起了平王,在奪太子之婦獻媚於平王后,他又屢進讒言以離間平王父子骨肉之親,終於使平王勃然大怒,囚禁伍奢而追殺太子。

即便如此,費無忌還是對昔日的同事伍奢一家下手了,「伍奢有二子,皆賢,不誅且為楚憂」,打算把伍奢作為人質召來伍氏兄弟以斬草除根,永絕後患。這時候伍子胥和他哥哥伍尚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不應召會讓父親丟掉性命,赴召則與父俱死。伍尚恐「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遺恨,又擔心「後不能雪恥」而「終為天下笑」,於是慷慨就執;與其兄不同,伍胥不願「父子俱死」而「令讎不得報」,一心借他國之力「以雪父之恥」,由此踏上逃亡之路。

一夜白頭,《東周列國·春秋》劇照

或許有人認為伍子胥逃敵背國不忠,置父罔顧不孝,但伍子胥後來卻用他的作為詮釋了別樣的忠孝。伍子胥從楚國逃出後,聽聞先父之主太子建在宋,便追隨其左右,又到了鄭、晉等國,後來太子建不幸死於鄭,伍子胥繼續帶著其子勝逃往吳國。期間伍子胥與勝「獨身步走,幾不得脫」,多次面臨險境,伍子胥本人又患病而停留半路,只能乞食度日。但他對勝不離不棄,到了吳國不被吳王僚重用後,依然與勝退隱歸耕于田野。五年後楚平王卒,吳王僚乘機出兵攻楚,公子光又趁國內空虛,派專諸刺殺吳王僚自立,也就是後來的吳王闔閭。闔閭即位後,提拔伍子胥參與謀劃國事,又任命伯嚭為大夫。伯嚭與伍子胥有著相似的遭遇,也因其祖伯州犂為楚王所殺而逃奔吳國。

伍子胥報仇雪恥的願望隨著吳國的崛起一步步實現:吳王闔閭三年、四年伐楚均有所獲,而六年更是大破楚軍於豫章。吳王闔閭在位第九年,聽從伍子胥、孫武的建議,聯合唐、蔡兩國合攻楚國,接連取勝並進軍楚都郢,楚昭王出逃到隨國。伍子胥求昭王不得,便有了聞名於世的掘楚平王墓「鞭屍三百」的故事。這裡還要再提到一個人物,那就是伍子胥的楚國故交申包胥,後人熟悉的「申包胥哭秦」的故事正與他有關。當初伍胥逃亡前,對他說「我必覆楚」,他則回答「我必存之」,一「覆」一「存」之間,似乎註定了故事後來的戲劇性走向。在伍子胥鞭屍雪恨之後,申包胥求助於秦,在秦廷痛哭七日七夜方才搬到救兵,破吳兵而復楚國。

申包胥送別伍子胥,《東周列國·春秋》劇照

或許大多數人都把申包胥當作忠臣的典範,對伍子胥則有所保留而更多強調其報仇雪恥的堅忍,其實伍子胥又何嘗不是在踐行著自己的「忠義」?且不論「鞭屍三百」之真假有無,這種違背禮制人倫的因素或多或少給伍子胥的復仇抹上了一道過激的色彩,就連申包胥也曾勸阻他,認為他報仇之舉實在過分。但伍子胥的回答則道出了他真實的心路歷程,「吾日莫(暮)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後人在解讀這句話時不免導向其報仇心切,不顧天理人倫的反映,但不妨從伍子胥個人的角度來理解——殺父之仇未報,雪恥重擔在肩,常恐壯志未酬而身先死,所以即使遭遇窮困潦倒、聲名狼藉也在所不惜。在這一點上,我想太史公司馬遷與伍子胥是有共鳴的:一個父兄慘死,一個身陷宮刑;一個悲嘆「日暮途遠」而志在報仇,一個痛感「草創未就」而惜其不成;一個選擇了「鞭屍三百」,一個選擇完成《史記》。

伍子胥後來遭太宰伯嚭的讒言陷害,被吳王夫差賜死,屍首不得下葬,被裹以馬革投入江中,結局與其父驚人的相似,實在令人扼腕。在我看來,伍子胥終其一生都在踐行著自己的「忠」與「孝」:為父報仇雪恥是「孝」,危急不背故主是「忠」,後來借吳國之力一雪前恥,為報答吳王之恩而恪盡臣子直諫之節,伍子胥多次勸誡吳王先滅越國再圖北上,防止肘腋之變,無奈伯嚭收受越國賄賂,身為吳臣而心向越,兩人對比,忠與不忠自是判然。

與兄長伍尚、故交申包胥、同僚伯嚭不同,伍子胥在面臨忠與不忠、孝與不孝以及忠還是孝的難題時給出了自己獨特的回答,因此也呈現出更複雜的人物性格,走向了更深層次的精神世界。太史公在給伍子胥立傳後贊曰:

向令伍子胥從奢俱死,何異螻蟻。棄小義,雪大恥,名垂於後世,悲夫!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豈嘗須臾忘郢邪?故隱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相比用「鞭屍三百」一言以蔽,我們更願意去接觸、了解一個有血有肉、情感豐富的伍子胥,還有那些列傳中的人物,需要我們抱有更多「理解之同情」,或如伍子胥那般,在今日紛擾喧囂的社會中仍有自己至死不渝的堅守。

《文昭關》 楊寶森飾伍子胥

(本文為「第四屆伯鴻書香獎·閱讀獎」投稿)

第四屆伯鴻書香獎啟動,誠邀您來參與

王德新:詰問的深度 | 閱讀《史記》

舒興慶:項羽之死 | 閱讀《史記》

司馬遷能看到怎樣的蜀地風物 | 閱讀《史記》

《史記》上的愛 | 閱讀《史記》

《史記》里的故鄉和走出故鄉的人 | 閱讀《史記》

天人之際,福禍相依——讀《范雎蔡澤列傳》| 閱讀《史記》

李零:我讀《史記》

為閭巷之介士立傳——我讀《伯夷列傳》 | 閱讀《史記》

商人的絕唱——讀《史記·貨殖列傳》札記 | 閱讀《史記》

仗義每多屠狗輩——讀《史記·遊俠列傳》| 閱讀《史記》

詩騷傳統與花的精神——讀《屈原賈生列傳》| 閱讀《史記》

我心目中的朋友司馬遷 | 閱讀《史記》

把「小綠」帶回家 | 閱讀《史記》

對先秦刺客的反思 | 閱讀《史記》

追尋張良的足跡 | 閱讀《史記》

范蠡:《史記》之中,《史記》之外

為張耳陳餘正名 | 閱讀《史記》

蕭何:西漢政壇上的明白人 | 閱讀《史記》

混好了,就想回鄉 | 閱讀《史記》

從書法說李斯 | 閱讀《史記》

酷吏張湯啟示錄 | 閱讀《史記》

有感「太史公曰」| 閱讀《史記》

願有後生,值得你託付 | 閱讀《史記》

《史記》:我的精神伴侶 | 閱讀《史記》

刺客與烈女 | 閱讀《史記》

假如扁鵲來做你的專屬家庭醫生 | 閱讀《史記》

一言難盡樊於期丨閱讀《史記》

漢代贖金:李廣與司馬遷的同病殊途 | 閱讀《史記》

義命分立,終於心安 | 閱讀《史記》

處而正心誠意——我與《史記》的緣分

張騫:「鑿空西域」第一人 | 閱讀《史記》

魏其侯的悲劇 | 閱讀《史記》

(統籌:陸藜;編輯:思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