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家也扮演著重要的社會角色」——直擊抗疫慈善演唱會《四海聚一家》

南方周末 發佈 2020-04-19T02:10:56+00:00

在大眾心目中,1970年代大部分的搖滾音樂人是一群非常有錢但生活比較腐化墮落的人,他們好像是整個社會道德體系之外的一群人。

2018年的傳記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中,男主角拉米·馬雷克高度還原了皇后樂隊主唱佛萊迪·摩克瑞1985年在「拯救生命」義演中的經典演出。 (資料圖/圖)

在大眾心目中,1970年代大部分的搖滾音樂人是一群非常有錢但生活比較腐化墮落的人,他們好像是整個社會道德體系之外的一群人。到了1980年代,搖滾樂更是變得非常商業化。直到有了「拯救生命」,這些「頹廢」的搖滾歌手,重新變成了正能量,他們聯合起來,參與到關乎人類命運的一個重大事件中來,產生影響力。

音樂讓人們在一起。

北京時間2020年4月19日凌晨兩點,一場特殊的答謝演唱會在網上拉開帷幕。沒有華麗舞台,沒有炫目特效,來自世界各地的上百位音樂家,在各自家中,用一把吉他,一架鋼琴,或者無伴奏清唱,接力向全世界戰鬥在抗擊新冠肺炎病毒一線的醫護人員,以及教師、快遞員、消防員等城市「擺渡人」,以歌聲表達敬意。

這些平時衣著光鮮亮麗的音樂家,此刻卸下了濃妝,透出生活氣息。比如美國流行歌手Kesha,她在家中鋼琴前就坐,看上去剛洗完頭髮,頭髮還有些濕濕的,沒來得及化妝。隔壁房間隱約傳來孩子叫媽媽的聲音。她微微一笑,繼續開唱。

陳奕迅參與《四海聚一家》演唱會,自彈自唱了粵語歌曲《我什麼都沒有》。 (資料圖/圖)

「四海聚一家」(One World : Together at Home),這場由Lady Gaga與世界衛生組織、公益組織「全球公民」(Global Citizen)聯合發起的慈善演唱會,早在4月6日發布直播消息時,就引發了全世界熱議。人們將它視為1985年那場著名的「拯救生命」(LIVE AID)演唱會的2.0版。1985年7月13日,一場名為「拯救生命」的特別搖滾義演在英國溫布利球場和美國費城的甘迺迪體育場同步進行,它被媒體譽為20世紀最重要的一次文化事件、「地球上最偉大的表演」。

「收起你們的錢包。」Lady Gaga對全世界觀眾說。這一次,「四海聚一家」演唱會並不承擔籌款任務——早在演唱會開始前一周,他們已經籌集了上千萬美元的善款。這場演唱會只是單純的致敬,「感謝一線工作人員的勇敢和犧牲」,以及用音樂的力量,讓全世界因新冠肺炎病毒隔離在家的人們看到希望,讓他們不再孤單。

相比35年前「拯救生命」演唱會的盛大場面,這一次「四海聚一家」演唱會的場面堪稱簡陋,但卻是另一種震撼和感動。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人類因為一場病毒成為了命運共同體,而音樂具有神奇的號召力,把素不相識、不同膚色的人凝聚在了一起。

凌晨2點56分,中國鋼琴家郎朗成為第一位亮相的中國面孔,他和妻子吉娜·愛麗絲四手聯彈,為全世界觀眾獻上鋼琴曲;凌晨3點29分,陳奕迅拿著吉他,唱起了粵語歌曲《我什麼都沒有》;凌晨4點15分,張學友出現在鏡頭前,他坐在家中被百葉窗遮蔽的房間中,暖黃的光線透進來,他唱起自己的英文歌《Touch of love》。

持續了六個小時的網絡直播預熱後,清晨8:00,電視直播正式開啟,Lady Gaga、保羅·麥卡特尼、埃爾頓·約翰……更多重磅明星在接下來兩小時的電視直播中亮相。

前「披頭士」樂隊成員、著名音樂家保羅·麥卡特尼率先出場,在1985年的「拯救生命」演唱會中,麥卡特尼曾現場演唱披頭士樂隊的經典歌曲《Let it be》,這一次,他帶來的是《麥當娜女士》。麥卡特尼特別介紹,他的母親是一名護士,在二戰期間拯救過很多人的生命,他知道護士工作的偉大和犧牲。「謝謝你們,我愛你們。」面對鏡頭,麥卡特尼說。

「拯救生命」之後,幾乎每一次地球上發生重大災難,音樂家、流行音樂歌手、搖滾歌手都會聯合起來,錄製賑災歌曲、舉行音樂會。圖為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劇照。 (資料圖/圖)

「拯救生命」的誕生

音樂的感召力,已經在1985年的「拯救生命」特別搖滾義演中得到印證。

這是一場旨在為衣索比亞大饑荒籌款的慈善演唱會——那是20世紀最嚴重的一次饑荒,衣索比亞共有超過40萬人死亡。當時美英兩地共有超過16萬人現場觀看了演出,又通過全球通信衛星網絡向140多個國家進行了實況轉播,總共吸引了近15億的電視觀眾收看,籌集善款8000萬美元。

它創下了許多至今無法超越的紀錄。歷時之長,長達16小時的不間斷演出;集結明星樂隊之多,全球一百多位著名搖滾樂歌星和樂隊參加,包括鮑勃·迪倫、大衛·鮑伊、皇后樂隊、U2、麥當娜、保羅·麥卡特尼等等。歷經三十五年,還在不斷被討論,被效仿。2018年,皇后樂隊主唱佛萊迪·摩克瑞的傳記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上映,影片引起轟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重現了皇后樂隊在「拯救生命」義演上震撼人心的28分鐘演出。

因為「拯救生命」,演唱會的發起人、愛爾蘭搖滾歌手鮑勃·格爾多夫獲得了1986年諾貝爾和平獎的提名。

1984年聖誕節前,格爾多夫偶然在BBC新聞中看到了對非洲衣索比亞大饑荒的報導,受到觸動,他很快與英國電子樂團的Midge Ure合寫了一首《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他們知道聖誕節嗎?),並召集了當紅的英籍歌手和樂隊,如保羅·楊、文化俱樂部主唱喬治男孩、杜蘭杜蘭合唱團、斯汀等,組成臨時超級團體Band Aid一起合唱,最初的期望,是通過一首單曲募款七萬五千英鎊來幫助非洲難民。

他們原本還邀請到大衛·鮑伊來錄第一句歌詞,但因為他們只訂了星期天那一天的錄音棚,大衛·鮑伊因為同時段有別的事情沒趕上,最後第一句就改由保羅·楊唱了。

格爾多夫的這一舉動,在引起社會對非洲饑荒問題關注的同時,也招來一些質疑的聲音。當時,搖滾明星大多是「百萬富翁」,一群「百萬富翁」說要為遙遠非洲的人開唱,有人認為,這就是「沽名釣譽」。

這些質疑的聲音反而激發了愛爾蘭人格爾多夫,他更加較真起來。他親自跟著慈善機構,把他們通過唱片募集來的收入和物資,一起運送到衣索比亞。也是在那次非洲之行後,他親眼看到了非洲的殘酷現實,發現只靠錄一首歌募捐來的錢,遠遠解不了非洲人民的渴,才萌發了做更大規模的現場音樂會的念頭。

差不多同一時間,在美國,麥可·傑克遜與萊昂納爾·里奇合作了一首公益歌曲《We Are The World》(我們是世界),也是旨在援助非洲難民。兩人召集了「工人皇帝」布魯斯·史普林斯汀、鄉村音樂巨星肯尼·羅傑斯、鮑勃·迪倫等45位頂級歌手,組成了臨時超級樂團「USA for Africa」。這首單曲在英美兩國同時發行,很快就登上公告牌百強單曲榜榜首,連續霸榜四周,並最終為非洲籌集了至少6000萬美元的慈善捐款。

在格爾多夫的倡議下,英美兩國的音樂人決定將由兩支單曲點燃的慈善火苗繼續燃燒下去,最終誕生了「拯救生命」演唱會。

人們能想到的20世紀流行音樂的時代巨星,幾乎都在那場演唱會上露過臉,還有的樂隊擠進了那場演出,卻因為表演「不過關」,最終在電視直播中被掐掉了鏡頭。比如,著名的齊柏林飛艇。這支風靡一時的英國樂隊在1980年鼓手去世後就解散了,五年後因為那場慈善義演,樂隊成員重新聚在了一起,但因為長時間疏於合作,又沒有排練,臨時上陣,表演大失水準,電視播放時不得不掐掉了他們的鏡頭,代之以廣告片段。

以麥可·傑克遜為首的時代巨星們演繹的《我們是世界》最後成為了「拯救生命」演唱會的主題曲,它唱出了大家共同的心愿:「我們是世界,我們是世界的孩子,我們是創造光明的人,讓我們伸出救援之手,我們在拯救自己的生命。」

延續的歌聲

中國知名電台DJ張有待認為,「『拯救生命』可以說是音樂史上一個重要的分水嶺」。「拯救生命」之後,幾乎每一次地球上發生重大災難,比方愛沙尼亞地震、海地地震海嘯、「911」等等,音樂家、流行音樂歌手、搖滾歌手都會聯合起來,錄製賑災歌曲、舉行音樂會,其實都是受到了「拯救生命」的影響和啟發,這種形式因此延續下來。

張有待是國內外業界公認極具影響力的中國DJ,中國搖滾樂、爵士樂和電子音樂文化傳播者,1990年代初期,他主持了中國第一個歐美流行音樂電台節目——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外國音樂一小時》。「拯救生命」舉辦那年,張有待剛上大學,當時中國沒有電視轉播,他輾轉通過從國外電視上錄下來的錄像帶看到了那場演出。

「可以說,是音樂讓人們走到一起」,張有待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那場演出真切地讓人感受到,人類就是命運共同體。

他印象最深的表演之一,是他喜愛的英國傳奇歌星大衛·鮑伊唱了經典的《Heroes》(英雄們),他說,「我要把這首歌獻給我的兒子,還有他們那一代人,起碼他們成長以後,能夠記住所有為今天的幸福生活付出的英雄們」。兩年後,大衛·鮑伊又在柏林圍牆下做了一場音樂會。那時柏林圍牆還沒有倒下,他在西柏林的牆邊做這場音樂會的時候,東柏林那邊的牆下聚集了很多他的歌迷,一起跟他合唱這首歌。2016年大衛·鮑伊去世以後,德國政府還專門發了一條推特感謝他:「因為當年的《英雄們》,激勵了東西柏林人文的統一,促成了柏林圍牆的倒下。」「9·11」之後,長期定居紐約的大衛·鮑伊也在一場慈善募捐的音樂會上再次唱起這首歌,這次是獻給紐約的消防隊員們,「你們是我的英雄」。

「對每一個喜歡搖滾樂的樂迷來說,你所尊敬的音樂家的這些舉動,會讓你為他感到驕傲,這種思想和道德觀高出一般歌手的層次,他不僅僅是一個唱流行歌的,或者一個藝人,他同時也扮演著重要的社會角色。」張有待說。格爾多夫在發起「拯救生命」時就說,每一個歌手都有他們自己成千上萬的歌迷,如果他們都用自己的號召力,來影響或者是呼喚歌迷共同關注一個話題的話,會超過任何一個國際組織能夠達到的效果。

「拯救生命」對於搖滾歌手來說,也是意義非凡的。張有待介紹,1960年代以來,搖滾樂逐漸成為大眾流行音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搖滾樂的受眾基本上都是年輕人,這群人雖然不是政客,沒有主宰社會或者是國家的實力,但是他們卻是有消費能力的一群人,他們願意把錢花在屬於自己的文化上面,搖滾樂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搖滾樂在年輕人中間是非常有話語權的,它能把天南地北素不相識的年輕人粘合在一起。也因此,搖滾音樂一直跟整個社會的發展、社會的事件和運動息息相關,1960年代的反戰運動,鮑勃·迪倫、披頭士,都身體力行反戰、倡導和平。

但走過1970年代,在大眾心目中,大部分的搖滾音樂人,或者是搖滾歌星,其實是一群非常有錢但生活比較腐化墮落的人,他們好像是整個社會道德體系之外的一群人。到了1980年代,搖滾樂更是變得非常商業化。直到有了「拯救生命」,這些「頹廢」的搖滾歌手,重新變成了正能量,他們聯合起來,參與到關乎人類命運的一個重大事件中來,產生影響力。

「拯救生命」以後,很多參加過這場演出的音樂家都投身到公益事業中去,英國搖滾歌手斯汀開始呼籲社會加強對熱帶雨林的保護,U2樂隊主唱保羅則參與了許多人權運動。後來南非舉辦的反對種族隔離的納爾遜·曼德拉的音樂會,也是「拯救生命」的翻版。

2020年,「四海聚一家」演唱會結尾,郎朗聯合Lady Gaga、義大利盲人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席琳·迪翁、約翰·傳奇聯合演唱了《The Prayer》,五位藝術家,在同一時間隔空對唱,音樂將人類連接在一起。

張學友在《四海聚一家》演唱會上唱起英文歌《Touch of love》。 (資料圖/圖)

南方周末記者 李邑蘭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