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服務「重啟」,歡聲笑語回歸

上觀新聞 發佈 2020-04-18T07:11:45+00:00

伴隨滬上養老服務紛紛「重啟」,老人們熟悉的便利生活又回來了:不方便清洗的大件衣物、床單,可以選擇直接去社區睦鄰點清洗、烘乾,徹底告別歷經一個冬天的「黏糊糊」;語速飛快、充滿活力的助老員上門了,為家裡帶來了熟悉的歡聲笑語;心心念念的日托所也重新開放了,老人們曾經的種種焦慮、不安也在

伴隨滬上養老服務紛紛「重啟」,老人們熟悉的便利生活又回來了:不方便清洗的大件衣物、床單,可以選擇直接去社區睦鄰點清洗、烘乾,徹底告別歷經一個冬天的「黏糊糊」;語速飛快、充滿活力的助老員上門了,為家裡帶來了熟悉的歡聲笑語;心心念念的日托所也重新開放了,老人們曾經的種種焦慮、不安也在這逐漸恢復如常的生活里一點點被撫平。

助潔、清掃服務「點單率」最高

入行14年的助老員孫亞芬,講起話來語速飛快,充滿活力的樣子最合老人們的眼緣。

今年2月中旬,孫亞芬接到結對老人周月蟾的電話。93歲的周月蟾老人去年剛動過一次大手術,平時家裡的重體力家務活都由孫亞芬承擔,每周上門服務2次,一次兩小時。眼看著家裡需要洗的衣服積攢成堆、地板也蒙塵許久,好不容易捱過春節假期的周月蟾,幾乎天天盼著孫亞芬登門。打完電話,孫亞芬立即把老人的需求向街道反饋。街道養老服務中心很快決定,根據社區老人的實際生活需求,逐步恢復居家養老服務。

2月的一天上午,孫亞芬敲開周月蟾老人的家門。她知道老人愛乾淨,因此一進門就馬不停蹄,從客廳、廚房到衛生間,把家裡的角角落落都打掃得乾乾淨淨。看著家裡亮堂了,老人的心情也跟著好了起來。

助老員孫亞芬服務的北新涇街道地處長寧區西部,以老舊小區為主,老齡化比例高達40.29%。社區里,年滿90周歲、符合一定條件的老人均可享受居家養老服務。入行多年的孫亞芬十分懂得老人們的需求——助潔、清掃服務總是「點單率」最高。

「黏糊糊的感覺沒了,心情也好了」

天氣漸熱,洗上一次舒舒坦坦的熱水澡成為不少老人最挂念的事。3月16日起,黃浦區淮海中路街道的西成睦鄰點,在各種防疫措施到位後重新開放。睦鄰點運營機構樂享聚家負責人說,率先開放的是包括洗浴、洗衣等在內的基本服務,以滿足社區老人的剛需。

3月17日一大早,在與工作人員預約後,94歲的孫貴順阿婆在女兒的陪伴下來到洗浴區。和往常不同的是,這裡新添了紫外線消毒燈,專門對老人們的換洗衣物進行消毒。每一位老人洗浴過後,工作人員還會對浴室里里外外進行消毒。此外,洗浴區域還設有無障礙洗浴間,專門為坐輪椅的老人服務。為了保證消毒到位,西成睦鄰點定下規矩,每天最多接待3位老人。

西成睦鄰點的洗衣項目,也是周邊社區居民有口皆碑的「明星服務」。四台洗衣機、兩台烘乾機在洗衣區一字排開,人們可以通過預約,清洗棉衣、床單等大件衣物。重新鋪上洗凈的床單,老人們笑著說,「黏糊糊的感覺沒了,心情也好了。」

很多時候,老人們只是需要傾訴

這段時間,新華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助老員楊學芬從未暫停上門服務。除了基本生活服務外,「陪聊」也是助老員們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對此,楊學芬已經摸索出一套安撫老人的「最佳方案」——靜靜聆聽、不參與評論,「很多時候,老人們只是需要傾訴。」

人員穩定是長寧區新華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助老員隊伍的一大特點。多年的相處,助老員早已與老人們積攢了非同尋常的情分,形成了一種「類親子」關係。這些年,每次出門,楊學芬總會逛逛老年服裝店,為結對老人看看有沒有合適的衣服。給老人買衣服並不容易,既要款式合心意,還要價格適中。「時間長了,老人們的喜好我比較了解,能幫忙的就順手幫個忙。」楊學芬說。

讓「小老人」也能歇一歇

「閉門」兩個多月後,地處松江區的華中公寓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本月起重新對外開放。

上午8點不到,收到日托所要重新開放消息的任阿婆,早早就候在了大門口。96歲的她,既是日托所里年紀最大的老人,也是入托時間最長的老人。由於腿腳不便,任阿婆每天都由女婿推著輪椅接送。

和任阿婆一樣,這家嵌在居民區里的日托所格外受歡迎,許多老人一來就是好多年。86歲的倪老伯道出愛來日托所的原因——「自在」。與老人們熟悉的「生活圈」幾乎零距離的日托所,有著天然的地理優勢。老人們來到這裡,總覺得好像在家一樣。

在工作人員看來,日托所的重新開放不僅為入托老人帶來更多與同齡人相處的時間,也留給社區「小老人」難得的喘息機會。此前,他們不僅要費心費力照顧自己的孫輩,還要不間斷照看年邁的父母,「現在日托所開放了,他們可以利用這些時間歇一歇,做點自己想做的事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