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代糖騙不過腸道!科學家首次揭示代糖與糖不同的神經生物學機制,破解「糖癮」之謎丨科學大發現

奇點網 發佈 2020-04-20T09:02:01+00:00

參考文獻:1.TAN H-E, SISTI A C, JIN H, et al. 2020. The gut–brain axis mediates sugar preference. Nature [J].2. https://www.ers.usda.gov/data-pro

夏天又快到了,保溫杯里又該裝上冰闊樂了。不過疫情期間,宅在家了那麼久,身上肥肉見長,可樂還是喝無糖的吧。

但這無糖可樂,氣也夠足,甜味也有,喝下去卻總覺得缺點啥,跟普通可樂還是不一樣,沒內味。

近日,哥倫比亞大學的Hwei-Ee Tan和Charles S. Zuker等研究發現,除了在舌頭上產生甜味,葡萄糖還能直接作用在腸道,通過腦腸軸,不依賴味覺而產生對糖的偏好。這一途徑恰恰是安賽蜜等人工甜味劑所缺少的。該研究發表在Nature上[1]。

(來自pixabay.com)

甜味基本上是最受歡迎的味道了,在美國,糖的人均年消費量已經超過了45公斤[2]。甜味意味著糖,意味著大多數生物的主要能量來源。

甜味由舌頭和上顎上的甜味受體感受[3]。不過研究發現,敲除了甜味受體,嘗不到甜味的小鼠,依然會產生對糖的偏好[4]。本身就缺乏甜味感受器的貓,有時也會跟鏟屎官要糖吃。

另外,人類為了享受甜味的同時避免吃糖太多發胖,開發出了許多種低熱量的甜味劑。儘管這些甜味劑能像糖一樣結合激活甜味受體,產生甜味,但卻不能像糖一樣讓小鼠產生長期的行為偏好[5]。

莫非除了舌頭上的甜味感受器,機體還有其它感受糖的途徑?

(來自pixabay.com)

研究人員先是給小鼠提供了一瓶糖水和一瓶自來水,如預期的那樣,野生型的小鼠嗜甜,幾乎只會去喝糖水。

而小鼠在面對糖水和甜度相當的人工甜味劑安賽蜜溶液時,有意思的事情發生了。最初,小鼠在兩者之間沒有什麼偏好,飲用糖水和安賽蜜溶液的次數差不多。但到了1天後,小鼠就幾乎只會去喝糖水了。甚至敲除了甜味受體,嘗不到甜味的小鼠,1天後也會明顯的偏好糖水

小鼠最開始對糖和甜味劑沒什麼偏好,一天後幾乎只喝糖水

而且研究人員發現,這種對糖的偏好並不是出於糖中所含的熱量。使用一種機體無法代謝,不能產生熱量的葡萄糖類似物——甲基-α-D-吡喃葡萄糖苷(MDG),也可以像葡萄糖一樣,讓小鼠對其產生偏好

不是靠味道也不是靠熱量,那糖類是如何讓小鼠產生偏好的呢?

研究人員在小鼠喝下糖水、安賽蜜溶液或水之後,檢測了小鼠大腦中的神經活動。研究發現,飲用糖水後,小鼠的孤束核尾側部(cNST)有明顯興奮,而飲用安賽蜜溶液和水之後,這部分腦區的活動很弱

喝糖水或MDG溶液後,小鼠cNST明顯興奮

孤束核尾側部被認為負責接收身體里內感受器的信號,來自消化道、呼吸道和心血管等處的各種信息,經迷走神經傳入大腦後,都要經過cNST的匯總整理[6]。糖的信息,自然最可能來自消化道。

為了明確是哪一段消化道感受到了糖,研究人員直接把導管插入了小鼠十二指腸球部,並在其下方大約12cm打開一個出口讓糖水流出,相當於截取了小鼠的十二指腸和一部分空腸。在向這一段腸道中灌入糖水或MDG溶液後,小鼠cNST都產生了明顯的興奮,而切斷迷走神經後,糖水引起的cNST興奮也消失了

進一步的研究顯示,腸道中感受糖的,正是用來吸收葡萄糖的SGLT-1。而不通過SGLT-1吸收的果糖和半乳糖,也不能引起cNST的興奮

果糖和半乳糖不引起cNST興奮

也就是說,除了舌頭上感覺到的甜味外,葡萄糖還可以被腸道中的SGLT-1感受,通過迷走神經引起cNST興奮,產生對糖的偏好

而研究人員也通過定向表達破傷風毒素,抑制這些傳遞糖信號的神經元,讓小鼠在可以正常品嘗甜味的同時,不會在糖和甜味劑間產生對糖的偏好。或許從中,我們可以找到減少不健康糖消費的新方法。比如既有甜味,又能刺激SGLT-1,還沒熱量的MDG,沒準能成為新一代「味道」更好的甜味劑。

在接下來的研究中,研究人員計劃進一步研究腸道中這一感受糖的神經通路,與大腦中管理獎勵、進食、情感等等其它部分的聯繫,以更好地理解喜歡吃糖的根源。

編輯神叨叨

由奇點糕歷時3個月打造的音頻課程《小細胞肺癌8講》重磅上線啦~ 我們用8講的課程,幫您回顧了小細胞肺癌領域近30年來的重要探索和進展。只需80分鐘,即可縱覽小細胞肺癌領域的前沿學術進展。

此外,我們還準備了少量紙質版講義,購買課程後加主編微信即可免費申領,先到先得!

參考文獻:

1. TAN H-E, SISTI A C, JIN H, et al. 2020. The gut–brain axis mediates sugar preference. Nature [J].

2. https://www.ers.usda.gov/data-products/sugar-and-sweeteners-yearbook-tables/#U.S.%20Consumption%20of%20Caloric%20Sweeteners

3. Nelson G, Hoon M A, Chandrashekar J, et al. Mammalian sweet taste receptors[J]. Cell, 2001, 106(3): 381-390.

4. Sclafani A, Marambaud P, Ackroff K. Sucrose-conditioned flavor preferences in sweet ageusic T1r3 and Calhm1 knockout mice[J]. Physiology & behavior, 2014, 126: 25-29.

5. Sclafani A, Zukerman S, Ackroff K. Postoral glucose sensing, not caloric content, determines sugar reward in C57BL/6J mice[J]. Chemical senses, 2015, 40(4): 245-258.

6. Berthoud H R, Neuhuber W L. Functional and chemical anatomy of the afferent vagal system[J]. Autonomic Neuroscience, 2000, 85(1-3): 1-17.

頭圖來自pixabay.com

本文作者 | 孔劭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