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學習就渾身難受,是「過敏」了?考慮下頸椎病吧

百科名醫 發佈 2020-04-18T11:19:55+00:00

小蒲姐琢磨了一下,發現這「病」的病根很可能就是——頸椎病。要了解頸椎病之前,小蒲姐想先給大家介紹一下頸椎。頸椎是脊柱中最小,靈活性最大、活動頻率最高的部分,頸椎內有還椎動脈、椎靜脈及交感神經等存在。頸椎一共有7塊,正常情況下這7塊頸椎骨的排列不是在一條直線上,而是有一定向前的彎曲

腰酸背痛、肩膀不舒服、頭昏腦脹甚至睡不好覺……每次伏案工作學習,這些症狀就輪番出現,簡直就是對身體的極大摧殘!

小蒲姐琢磨了一下,發現這「病」的病根很可能就是——頸椎病。


要了解頸椎病之前,小蒲姐想先給大家介紹一下頸椎。

頸椎是脊柱中最小,靈活性最大、活動頻率最高的部分,頸椎內有還椎動脈、椎靜脈及交感神經等存在。

頸椎一共有7塊,正常情況下這7塊頸椎骨的排列不是在一條直線上,而是有一定向前的彎曲度,當頸椎被過度使用的時候,頸椎的曲度就會逐漸變直,甚至向後凸。

過度使用頸椎,不止頸椎難受,它還會拉上許多「墊背」。

肩膀

頸椎周圍肌肉僵硬,頸椎內的神經受到壓迫會導致肩、上臂、前臂疼痛。

頭暈

壓迫椎動脈、椎靜脈,會影響腦部血供,導致頭暈、視力減弱、耳鳴、聽力下降等問題。

頭痛

頸椎附近的交感神經受到壓迫,可能會導致頭痛,有時伴有噁心、嘔吐等症狀。

其他

頸髓受到壓迫還可能導致下肢麻木無力、僵硬、雙足踩棉花感,後期甚至出現大小便功能障礙。

怎麼樣,「工作學習過敏」的症狀是不是上面的症狀特別像?


身體的各種零部件都有自己的「使用年限」,頸椎也是如此。

40歲左右,大多數人的脊椎間盤開始脫水和收縮。

椎骨之間會有更多的骨骼接觸;纖維環經常被損壞,椎間盤容易向後膨出或突出,使椎管及神經根管狹窄;脊柱的韌帶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硬,使頸部活動受限。

過度使用頸椎,頸椎提前退休,頸椎病會早早地找上門來。

頸椎最喜歡的生活習慣有:

  • 睡眠姿勢不對

枕頭過高、過低,趴著睡覺都屬於頸椎病熱愛的睡覺姿勢。長時間的不良睡覺姿勢,容易造成頸部的肌肉韌帶出現疲勞勞損。

  • 工作姿勢不對

長期低頭或持續一個姿勢,會造成頸部肌肉韌帶組織的勞損,會計、作家、秘書、司機、交警、教師等都是易發頸椎病職業。

  • 體育鍛鍊過量

超過頸部耐量的活動或運動,例如美式足球、用頭頸部負重的人體倒立或翻筋斗等,都會加重頸椎的負荷。


頸椎病在醫學上有著非常嚴謹的定義,不是所有的頸椎不適都可以被叫做頸椎病。

出現不適也可能只是頸椎關節及周肌肉韌帶僵硬、血運暢不通導致的。

頸椎已經因為勞損、退化、外傷等等原因,出現了頸部軟組織和椎體動、靜力平衡失調,產生椎間盤突出(或膨出)、韌帶鈣化、骨質增生,才能被定義為頸椎病。

確診頸椎病需要去醫院做相關檢查,比如X線平片檢查,CT檢查或MRI檢查。

  • X線平片檢查

現實頸椎曲度改變,生理前凸減小、消失或反張,椎體前後緣骨贅形成及椎間隙狹窄。

  • CT檢查

顯示頸椎間盤突出,頸椎管矢狀徑變小,黃韌帶骨化,脊髓受壓等徵象。

  • MRI檢查

顯示頸椎間盤突出,硬膜外腔消失,脊髓受壓或脊髓內出現高信號等徵象。

檢查報告中如果出現這些名詞,那麼很遺憾,頸椎病徹底地和你捆綁了。


為了減輕「工作學習過敏」,小蒲姐給大家出點招吧:

保持正確姿勢‍♂️

不管是站著還是坐著,都應該挺胸、抬頭;睡覺的時候枕頭別墊抬高,應讓頸椎向後屈曲。

調整電腦電視螢幕

讓電腦或電視螢幕的高度和視線平齊,減少低頭的時間。

設置休息時間⏰

避免長時間低頭伏案,工作學習40~60分鐘站起活動10分鐘,以免頸項肌肉僵硬。

攜帶頸枕

坐汽車等交通工具睡覺時,隨時帶一個小頸枕,防止頸椎因為顛簸而不自主晃動造成頸椎間盤、韌帶、項背肌肉等組織受損。

加強鍛鍊‍♀️

用正確的方式鍛鍊頸項肌肉,如游泳、頸項肌等長收縮練習等;反覆、劇烈的扭動或晃動脖子並不是鍛鍊,反而會造成頸椎損傷。

不隨意按摩‍♂️

不能隨便按摩頸椎,不規範的操作反而容易加重頸椎損傷。

使用頸托

頸椎問題比較嚴重時,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用頜枕帶牽引或者頸托進行治療。頜枕帶頸椎牽引的每次持續時間20~30分鐘,頸托能固定、牽引頸椎,一般佩戴的時間在3周左右。

正如無法阻止人類衰老一樣,我們也沒有辦法阻止頸椎退變。

但是在此之前,不過度壓榨頸椎,減少不正確的用頸姿勢,避免頸椎長期超負荷工作,還是能夠延長頸椎的工作年限的。

看完這篇推送之後,已經準備好仰頭放鬆頸椎的人,讓我看到你的「在看」。

(本文經過百科名醫醫學團隊及專家審核)


參考資料:

  • 林果為,王吉耀,葛均波.實用內科學:上冊.第1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
  • 鄭一寧.中華醫學百科全書:護理學(一).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17.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