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日本幼兒教育全球領先?四點核心育兒觀念,值得中國小孩學習

母嬰參考 發佈 2020-04-20T16:28:16+00:00

而談起幼兒教育,日本這個國家一直遙遙領先,其實他們有幾個核心育兒理念我們也可以學習。日本4條核心育兒理念,生活中就可以嘗試1、讓孩子自己穿衣服在日本,孩子從兩歲開始就要嘗試自己穿衣服,媽媽只負責站在一旁指導,基本不會伸手幫忙。


執筆:鄒漢玲

編輯:劉穎娟

定稿:蘇子後

如今不少學校開始恢復上課,幼兒園的孩子們估計會稍微晚一些,但是很多父母已經開始操心起孩子入園的事情。

而談起幼兒教育,日本這個國家一直遙遙領先,其實他們有幾個核心育兒理念我們也可以學習。

日本4條核心育兒理念,生活中就可以嘗試

1、讓孩子自己穿衣服

在日本,孩子從兩歲開始就要嘗試自己穿衣服,媽媽只負責站在一旁指導,基本不會伸手幫忙。

或許很多家長都覺得這沒什麼了不起,實際上日本幼兒園就是通過這種方式鍛鍊孩子們獨立生活的能力。他們的小朋友每天到幼兒園後會自己換衣服、發練習手冊、自己貼當日的便簽、掛手絹等。

日本小孩從兩三歲就開始開始訓練基本的生活能力,這使其在成長過程中逐漸養成有條不紊做事情的習慣和獨立生活的能力。

如果對比中日幼兒園小孩,我們可以發現在這一方面中國家長往往很少會有鍛鍊孩子獨立生活的意識,很多父母第一天送孩子去上學的時候還要百般叮囑老師:「我們家孩子得有人餵飯,不然他不吃」、「我家娃上廁所希望老師幫忙脫一下褲子」……

2、讓孩子自己背書包

從幼兒園第一天開始,賢惠的日本媽媽們就會給孩子準備不同用處的背包:餐具包、文具包、衣服包、鞋包等等,總共大概有7、8種,因為幼兒園對包的用途有嚴格規定,由於每個孩子要帶的東西可能都有區別,導致這些包並不能直接從商場裡購買,需要媽媽自己手工縫製並製作。

日本幼兒園的這條規定不僅是在挑戰媽媽們的動手能力,也是在考察孩子的動手能力:一方面孩子們放學時需要自己動手逐一將個人物品分門別類放進各個包里,另一方面這些包都是由孩子自己背回家,就算大人們來接他們放學,這些包還是會提在孩子手裡,父母反而兩手空空。

日本人認為,應該從小就引導孩子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和習慣,首先要從生活中的日常小事開始做起,先讓他們養成這種習慣,在之後的成長過程中他們的能力也會有所提升,這都是為了不斷提升其吃苦、獨立精神。

或許有的中國家長會說這只是窮人家才會有這種想法,並不是,大多數日本家長都存在,不分階級不分貧富,就連日本皇室里的小公主放學,碰到颳風下雨下雪也還是需要自己拎包。在日本,除非是孩子實在拎不動或者身體不適,否則家長絕不會輕易幫忙。

3、1歲半開始大便教育

很多小朋友進幼兒園之後還是會有尿褲子的現象,家長們往往只會給他們準備一條換洗的褲子,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意識。實際上,不少幼兒園老師都會告訴家長,如果不教會孩子如廁,一天一條備用的褲子根本不夠用。

在日本這種情況會相對較少,因為他們的幼兒園裡會有專門訓練孩子自主如廁的「大便教室」。在這裡的課堂上,老師們會用黏土做成不同形狀的大便,告訴孩子們便便與人體健康的關係,教育孩子區分哪種健康,哪種不健康。

實際上,日本小孩1歲半左右,可能剛會站的時候學校和家裡就會開始讓他們進行使用便器的訓練,幼兒園孩子們專用的廁所里,放著一大排沖水便器,孩子一入托就通過保育員人盯人的訓練,學習正確使用廁所和清潔身體的方法。

仔細回想一下我們的生活中,有不少小孩進小學了在如廁方面還不能自理,這難道真的是日本小孩天賦異稟嗎?

並不是,而是他們的長輩們更捨得放手去督促和訓練,親手去推動他們的健康成長。

4、重視團隊教育而非個人

日本的小孩從剛進入幼兒園的時候,就會參加運動會,有的孩子不到1歲,可能只能跌跌撞撞的邊爬邊走,如果在中國父母眼裡可能就是幼兒園一點都不人性化,只顧著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其實這隻看到了其中一個方面。

日本幼兒園舉辦的運動會裡是沒有任何個人冠軍的,因為他們只設置團隊項目,包括很多田徑接力、拔河等運動。他們通過這種方式告訴孩子,團隊與集體榮譽是高於個人榮譽的,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合作與團體意識。

幼兒園通過這種方式,強調孩子們對集體活動的參與感是十分重要的,用以培養孩子的歸屬感,並且不鼓勵相互對比,以免加深根植於人意識里並且與生俱來的攀比意識。

除了上述比較有日本特色的幾個育兒理念,他們還有完全混班教育(大中小班一起活動)、微笑和感恩教育(注重綜合教育)、食育(提倡細嚼慢咽)等等。

如果總結一下,我們可以發現日本的幼兒教育宗旨似乎是,不把幼兒當作一個弱勢群體,而將他們當成一個獨立的「人」來培養,因此有大量我們無法理解,並且看起來很苛刻的規定。

但我們仔細觀察卻會發現,日本人這種寓教於樂與嚴格培訓的育兒理念能夠真實地將更優秀的制度、品格、性格與能力傳遞給孩子,是十分有效的,最終結果難道不是十分具有說服力的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