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糧食戰"悄然打響,受疫情影響,日本存糧只能維持2個月

123觀察室 發佈 2020-04-21T06:16:19+00:00

自疫情爆發後,國際社會一些國家地區開始出現了"饑荒"現象。而且,受疫情影響,各國GDP皆有明顯下滑,這也將直接導致世界營養不良的人群直接增加8%~10%。

自疫情爆發後,國際社會一些國家地區開始出現了"饑荒"現象。一些在年初遭受"蝗災"侵害過的國家地區對糧食的渴求程度更為嚴重。據參考消息報導,目前世界共有1.21億人營養不良。而且,受疫情影響,各國GDP皆有明顯下滑,這也將直接導致世界營養不良的人群直接增加8%~10%。更為致命的是,一些資源匱乏的國家例如日本,囤積的糧食並不大。疫情爆發後,這些國家實施了"封城"行動,13個糧食出口國開始限制糧食出口。以日本為例,儲備的小麥93萬噸,只能維持全國2個月的補給需求。當俄羅斯獲知日本糧食稍顯不足後,則立馬開始了糧食限制出口政策。目前,日本主要糧食採購市場主要是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國,而上述這些國家,都已經加入到了糧食限制出口行列。

日本是一個島國,所產糧食並不多。其中,小麥的使用需求完全來自於進口,大豆和玉米則依賴於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當這些國家一一開始限制出口糧食之後,日本媒體開始對日本政府發出預警,尤其是國內糧食供應不足時,國內物價是否能夠有效控制?要知道,一旦糧食開始供不應求,日本國內的食品價格必然會上漲。受物價上漲所牽引,其他行業也會開始囤積物資,使得本就不穩定的市場雪上加霜。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美國開始對外限制出口大豆,使得日本國內的豆價開始猛漲。有錢買不到糧食的日本民眾,甚至一度爆發了騷動,令當時的日本政府感到了空前壓力。

說到這裡,可能很多人都會開始指責日本政府無能,不加大農業的發展。實際上,作為一個島國,日本國內的種植條件並不好。回顧日本的發展歷史,完全可以了解到,這個國家曾經多次因為糧食價格上漲而引發騷動,其中二戰前爆發的一次"米騷動"最為著名。當時底層日本人民因為買不起米,所以舉行了一次全國性的搶米行動。雖然這一騷動後來被財團和高層鎮壓,但是也能側面了解到,缺米缺糧的日本一旦在國際上買不到米,那麼國內便會陷入陣陣騷動。可能也是看穿了日本國內的這一現象,所以俄羅斯才會在這時候宣布對外限制出口糧食達6周。

俄羅斯一直是糧食出口大國,此次糧食出口限制政策,主要是針對"歐亞經濟聯盟"(EEU)以外的國家。歐亞經濟聯盟由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三國牽頭組建,亞美尼亞和吉爾吉斯斯坦先後加入。俄羅斯現在的糧食出口政策是"優先配給給友好國家",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國,仍可以不限量的採購到這些糧食。但是,像日本,韓國這樣的國家,則很難在這個時候獲得足夠的糧食進口權力。在買不到糧食的情況下,日本政府只能想方設法從其他國家著手,臨時採購大量糧食來維持國內市場的物價穩定。當然,這時候很多人都會將目光放在中國身上,認為地大物博的中國這時候可以幫日本一把。實際上,對於這個問題,只能說,能幫是能幫,但是幫不了多少。對於一個人口達到14億的大國來說,現有產糧勉強"夠吃"。至2018年,中國糧食人均占有量為472.38公斤,在世界範圍內仍屬於較低水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