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的挑戰,猶太人揭竿而起,基督教地位越來越高

奇趣談史 發佈 2020-04-21T08:15:43+00:00

因此,只要私人宗教團體被懷疑有威脅社會道德或政治秩序的舉動,那麼他們就將遭到打擊,而這樣的舉措早在公元前2世紀初葉就已經出現了,並且自此以後依然屢見不鮮。

導語

人們普遍認為,傳統的信仰乃是社會與政治秩序的固有組成部分,心虔志誠、一絲不苟的敬神禮拜儀式可以帶來諸神的賜福,亦可確保帝國的武功強盛、文治昌明。與此相反的是,背棄祖先的宗教信仰,則意味著對諸神所賜的太平之世的破壞以及對傳統秩序的背離。

與傳統信仰的決裂導致了新的獨立宗教團體的產生

一旦這些團體以魔法妖術蠱惑人心,反對皇帝的神聖地位,那麼他們便會對皇帝的獨裁統治造成威脅。因此,只要私人宗教團體被懷疑有威脅社會道德或政治秩序的舉動,那麼他們就將遭到打擊,而這樣的舉措早在公元前2世紀初葉就已經出現了,並且自此以後依然屢見不鮮。

儘管如此,羅馬卻從未對異族的宗教崇拜採取全盤禁止的政策。恰恰相反,羅馬自古以來就一直在吸納新的宗教信仰。而對公共與私人敬神崇拜的區分,也同樣為新信仰的傳播創造了最佳條件。在羅馬帝國的疆域之內,居住著眾多的民族和社群,而他們也都擁有自己的傳統宗教。多神崇拜在羅馬帝國占有主導地位,在信仰上的寬容體現在,這種多神崇拜以承認所有被人們所敬奉的神明皆有神性為出發點。人們往往總能在陌生之中發現為自己所熟悉的事物。這樣的理念超越了對單一國教的固守,在這個時代最為重要的思潮變遷中,所謂的新柏拉圖主義的宗教觀也為這一理念提供了支持。

因此,歸復宗教並將之作為人類存在之基,這並沒有導致羅馬祖傳的國教與其他多神崇拜的宇宙觀之間的衝突和對立。真正與羅馬原有信仰發生根本性衝突的乃是基督教,而這突出體現在,德基烏斯皇帝和瓦勒良皇帝在當時試圖通過迫害基督教信徒來達到肅清這一新興宗教的目的。基督教源出於猶太教,儘管它早就脫離了猶太教,但兩者都信仰唯一的萬能之主,並無法容忍將其他神明與上帝相提並論。而這就等於是在向古典時代的多神崇拜宣戰。儘管如此,基督教所處的境遇卻與猶太教不盡相同。後者受到國家的保護,而前者則遭到原則上的取締。到了3世紀,帝國終於放棄先前克制容忍的態度,轉而以國家暴力對基督徒進行迫害。

猶太教與基督教的不同之處並不僅僅在於前者的古老,與基督教相比,猶太教與特定民族的生活秩序休戚相關。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儘管猶太教與多神信仰大相逕庭,但它卻依然具備古典時代宗教的基本特徵,因為猶太教與當時的宗教一樣本是古已有之,且為某一民族所特有。

另外當羅馬在近東地區建立統治時,猶太教仍以犧牲獻祭的方式敬神,並以耶路撒冷的聖地為核心區域。當然,猶太人並不僅僅居住在巴勒斯坦,他們中的一部分散居異鄉,生活在東起伊朗、西達希臘與羅馬的廣大地區。但當時居於聖地之外的猶太人只要能夠組成自己的社群,羅馬便允許他們在其社群之內依照自己的宗教戒律生活。這樣的狀況對於羅馬人而言是古已有之的,他們也並不想改變這一現狀。羅馬曾讓大希律王的家族繼承猶太王侯之位,亦曾將猶地亞置於自己的直接統治之下,然而無論採用何種手段,羅馬都無法杜絕猶太人日益萌發的反抗之心。

這種反意最終導致了巴勒斯坦以及散居各地的猶太人揭竿而起、大舉反叛,同時也造成了猶太聖殿於70年遭到搗毀,猶太教被剔除出獻祭宗教之列,而猶太人也失去了其聖地的大部分地區。在猶太教精通典籍與戒律的學者的領導之下,猶太人得以順應時局,因勢而變。儘管猶太人的起義遭到了羅馬的暴力鎮壓,但最終羅馬也宣布猶太教可以重新在帝國的保護之下繼續進行宗教活動。

動亂與起義給居住在猶太人帶來了滅頂之災

這一反抗運動所回擊的正是異族統治、苛捐雜稅、羅馬總督的政策失誤以及猶太民族與巴勒斯坦地區尊奉異教信仰、崇尚希臘文化的民眾之間的矛盾衝突。但起義發生的背景卻是猶太人在宗教與政治上對於救贖者的期待,因為他們相信,救世之人將衝破異教徒的枷鎖,並建立起上帝選民的統治。但這一祈願所帶來的教益卻因人而異,大有不同。

所謂的奮銳黨人決心以武力和恐怖開啟偉大的最後一戰,上帝的天國王朝與羅馬人的邪惡帝國將一決雌雄;其他人則抱著躊躇觀望的態度,他們各自抱團結社,持守戒律,虔心向教,並以此靜待審判之日的降臨;還有一些人則將希望寄托在全體猶太人身上,他們祈求上帝的天國儘早降世,並敦促眾人回心轉意。正是在這樣一個狂潮激盪的社會中,萌生了奮銳黨人的戰鬥豪情、艾賽尼派的神聖社團、施洗者約翰的懺悔運動以及耶穌的傳教布道。面對國內愈演愈烈的動盪之勢,羅馬當局開始傾向於採取暴力手段,以預防亂局的蔓延升級。曾有猶太人自立為王,他們在擁護者的支持下意圖強占聖城及聖地,但最終命喪羅馬人之手的不僅僅有他們,還有因煽動起義而遭到處死的施洗者約翰與拿撒勒的耶穌。

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被羅馬視為妖言惑眾的預言術士與鼓動反叛動亂、散布救世謬論的元兇,但在他的信徒看來,耶穌便是眾人所望的末世救星。於是,從彌賽亞主義的思想根基中,諸如猶太人大起義乃至基督教誕生等紛繁複雜的事端便應運而生。

當然,基督教要想成為一個全新的宗教,就必須脫離猶太教所賴以生存的土壤。在猶太會堂的信眾群體周圍,常有對猶太教心懷好奇、不存芥蒂的異教徒,而他們便是所謂的「敬畏上帝之人」。正是這些人形成了最初的非猶太裔的基督徒社群。在這一過程中,割禮與眾多的戒律遭到了拋棄,但有關道德的誡命卻被保持了下來,並得以保有尤為極端的形式。至於基督徒的核心信條便是,他們宣稱基督具有神性。

基督教招致眾怒

在異教主宰的世界,這一新興宗教不斷侵吞舊教的地盤,搶奪後者的生存之權,這顯然會招致眾怒。基督教學者以叛入新教的熱情對異教大加撻伐,而反過來,惱羞成怒的異教徒也把不敬神明的基督徒當作瘟疫、火災以及自然災害等禍事的替罪羊。作為人類的仇敵,基督徒被懷疑企圖秘密顛覆傳統習俗。尼祿皇帝就曾於64年以縱火之罪肆無忌憚地迫害基督徒,從而藉此來轉移人們對他下令焚毀羅馬的懷疑。圖拉真皇帝曾下令,不能緝捕基督徒,亦不能對他們進行匿名告發。只有當人們依法對基督徒提起控告,而他們卻拒絕以獻祭敬神的方式來換取免刑之時,才能對基督徒進行懲處。圖拉真皇帝一方面顧及了群情激奮的大多數民眾對於基督徒的厭惡反感,另一方面又為基督徒免於刑罰創造了捷徑。正如抨擊皇帝的基督徒特土良所說的那樣,對於基督教,圖拉真一邊網開一面,一邊卻又時刻警覺。

3世紀,帝國陷入了層出不窮的危機之中,正是在這樣的壓力之下,德基烏斯和瓦勒良皇帝轉而開始了對基督徒的主動迫害。除了猶太人之外,德基烏斯下令所有的帝國居民都必須為皇帝的安康與帝國的興盛而獻祭,同時居民還須辦理相應的證明,以表明完成了獻祭。在當時的形勢下,這一舉措所針對的只可能是基督徒,至於因拒絕獻祭而遭到懲處的也就是基督徒而已。

結語

隨著迫害者的落難——德基烏斯喪命於抗擊哥特人的戰鬥中,而瓦勒良則淪為波斯人的階下囚,對基督徒的迫害活動也告結束。但羅馬帝國與基督教的鬥爭僅僅是被延遲了而已,並未真正消弭。

參考文獻

《羅馬史》

《自然史》

《羅馬宗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