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中華民國的建立,列強退出中國了嗎?他們還是不斷蠶食!

眼下說歷史 發佈 2020-04-21T09:53:04+00:00

站在歷史的高度來看,這場戰爭並非是偶然現象,而是一種歷史的必然。蠶食亞洲 其實早在明朝中期,遠東的世界便開始變得不太平起來。

清朝道光二十年(西曆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由此,中國進入近代史階段。站在歷史的高度來看,這場戰爭並非是偶然現象,而是一種歷史的必然。



蠶食亞洲


其實早在明朝中期,遠東的世界便開始變得不太平起來。這種不太平,來自南北兩個方向。

在北方,俄國開始越過烏拉爾山,不斷對北亞境內的喀山汗國等弱小國家進行吞併和蠶食,並且在17世紀滲透到我國的黑龍江流域。不可否認中國康熙帝及時對俄國發動的雅克薩自衛還擊戰起到了積極作用:俄國在那時候以後,停止了對華的大規模滲透,中俄之間主體上也保持了近兩個世紀左右的太平,直到鴉片戰爭以後。

不過,對亞洲的蠶食,俄國並沒有消停。清俄戰爭結束以後,俄國開始對中亞的準噶爾汗國和哈薩克部族的土地進行蠶食,到19世紀,俄國的勢力和英國的勢力已經在阿富汗出現了「碰頭」。



在南方,更為強悍的大英帝國在中國的乾隆帝在位期間,就已經霸占了幾乎整個印度,並且將侵略的矛頭對準了中國的西藏。當時英國派人前往拉薩會見西藏的主事者,要求西藏和英國簽訂一些通商條約,並打算藉此干涉西藏事務。西藏當時的甘丹頗章政權向英國表示:關於籤條約這種事情,甘丹頗章政權沒有權力自作主張,因為西藏屬於大清帝國,籤條約這種事情,英國應該派人出使北京,會見乾隆大皇帝,和乾隆大皇帝商談此事。

乾隆帝以好大喜功著稱,英國當時對於中國的實力並沒有完全摸透,因此也沒敢輕易和清朝兵戎相見。


晚清風雲

其實鴉片戰爭前夕,英國曾派遣大量間諜在清朝沿海進行情報搜集活動。換而言之,即便沒有林則徐虎門銷煙,這場戰爭也遲早會爆發。

事實上即便是鴉片戰爭正式開打之前,英國並沒有打敗清朝的十足把握,因此,在議會投票決定是否發動鴉片戰爭的時候,主張戰爭的票數,只比主和的多幾票而已。


鴉片戰爭期間,清軍的腐化和墮落,以及低下的戰鬥力,最終導致清朝輸掉了戰爭,隨後,美國、法國等列強也趁機來清朝占便宜,脅迫道光帝同這些列強簽訂不平等條約。



道光帝雖然極不情願,但奈何大清軍隊打不過人家,因此只能認虧,不過,從始至終,道光帝以及後來的咸豐帝,都沒有重視鴉片戰爭。甚至道光帝父子認為:勝敗不過兵家常事而已。

直到二次鴉片戰爭以後,慈禧太后主政,大清國才開始姍姍來遲的洋務運動,清朝這才有了一系列的近代軍事工業以及近代化軍隊。

洋務運動後的大清帝國,確實在世界上給人煥然一新的感覺:論陸軍,大清有幾十萬近代化陸軍;論海軍,北洋水師在世界上都名列前茅;論空軍,當然那時候沒有空軍……



因此西洋列強雖然依舊有占清朝便宜的想法,但總體來說,多是小打小鬧模式的占便宜,大規模侵略中國,西洋列強並沒這個底氣。

這一切,直到甲午戰爭的爆發。



甲午戰爭的結局,讓世界發現大清的實力也不過如此:大清陸軍面對日軍一潰千里,海軍幾乎沒給予日軍太大殺傷便遭到消滅。

於是列強們萌生了歪心思:何不將龐大的大清帝國瓜分掉,而後建立各自的殖民地?

於是,有了晚清列強們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的狂潮:沙俄將整個長城以北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日本占據台灣以後,則宣布福建是自己的勢力範圍;英國將整個長江流域都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法國則盯上了兩廣和雲南,甚至二流列強義大利,還派人跑到北京,找慈禧太后表示要霸占三門灣,將浙江作為義大利的勢力範圍。



最終,列強的行為激起了中國民間和列強之間的衝突,義和團運動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爆發。雖然義和團最終慘遭失敗,但是,義和團運動在客觀上也讓洋人意識到,清朝不比印度。因為如果瓜分清朝,列強直接統治清朝的地盤,中國民間的各種明著的、暗著的抗爭必然此起彼伏,這樣對列強十分不利:列強建立殖民地的目的是為了掠奪錢財,如果直接統治這些善於通過各種手段反抗自己的中國人,只怕到頭來,列強會面臨得不償失的困境。

因此,列強對清政府的態度突然來了個大轉彎:留著大清朝,替列強維持中國的局勢——就這樣,大清國躲過了庚子國變這次危機。


民國新秩序

宣統三年(西曆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革命黨人及南方獨立各省在1912年的1月1日成立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不過,此時,大清朝廷還存在。

大清和中華民國誰會取勝?這取決於很多因素,其中包括洋人的支持。洋人擔心中華民國方面會不繼續償還清政府欠下的賠款,損害列強在華利益,因此,列強起初對中華民國的態度較為曖昧。



不過,民國臨時政府為了取得列強支持,表示清朝和列強簽訂的條約,民國政府表示遵守、履行。最終在列強的斡旋下,北洋軍閥政府奪取了中華民國的統治權——大清朝廷和南方革命黨政權,事實上都「出局」了。

北洋軍閥政府的掌門袁世凱雖然在歷史課本上名聲不佳,但不可否認,李鴻章之後,袁世凱是整個中國政壇上最成熟的政治家。因此袁世凱在稱帝之前,中華民國的局勢還算相對穩定。


袁世凱死後,中華民國進入了軍閥割據的局面,軍閥割據導致政令不統一,而列強們想通過扶植一個政權來作為統治全中國的傀儡政權計劃也喪失操作性:比如當主政北洋政府的軍閥集團受英法支持的時候,可能地方上存在很多受日本支持的軍閥,反之亦然。



這種局面在南京國民政府時代依舊得以延續:比如抗戰期間,汪精衛投日,本質上就是日本勢力下的國民政府內代理人和英美勢力下的國民政府代理人的反目。

因此:整個中華民國,雖然形式上,很多列強放棄了在華的租界,但是其對中國的影響並沒有隨之撤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