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留給我們的四點啟示

讀書時間 發佈 2020-04-22T15:26:18+00:00

《鴻門宴》是中國老少皆知的歷史故事,以殺不殺劉邦為焦點,描述了劉邦和項羽之間一場驚心動魄的鬥爭。可是項伯回來替劉邦說好話,「人家劉邦先攻破關中,是立了大功,你卻要攻打扡,這是不講信義,你應該好好待人家。」

《鴻門宴》是中國老少皆知的歷史故事,以殺不殺劉邦為焦點,描述了劉邦和項羽之間一場驚心動魄的鬥爭。情節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讀後令人深思,留給後人許多啟示。

啟示一:成大事者絕不能優柔寡斷。

項羽、劉邦聯合敗秦,當時項羽的軍隊有40萬,而劉邦的軍隊只有10萬,兵力懸殊。如果項羽下狠心,滅了劉邦也不是沒有可能。

然而項羽太過於輕信他人,曹無傷向他告密說劉邦想要在關中稱王,他立刻火冒三丈,第二天就要去攻打劉邦。

可是項伯回來替劉邦說好話,「人家劉邦先攻破關中,是立了大功,你卻要攻打扡,這是不講信義,你應該好好待人家。」項羽聽了又猶豫不決了。

劉邦在鴻門向他道歉,三兩句好話哄得項羽立刻又把劉邦當兄弟,還告訴他是曹無傷告密挑撥的。

正是因為他的猶疑不定和不合時宜的心軟慈悲,導致了後來在鴻門宴上喪失了幾次殺劉邦的最佳時機。

范增再三舉起玉玦向他暗示,他置之不理;項莊舞劍,他依然毫無反應,最終還是讓劉邦悄悄地溜走了,錯失了除去劉邦的大好時機。

項羽所表現出來的優柔寡斷、婦人之仁都是成大事者之大忌。

機遇就像是流星,稍縱即逝,「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尤其是在王權爭奪、朝代更替的關鍵時刻,考驗的就是帝王將相的判斷能力、決斷能力和非凡的魄力。

啟示二:防人之心不可無。

這是亘古不變的道理,可是人們在生活中又總是防不甚防。

防小人尤其是身邊的小人猶為重要。

人心是世界上最複雜的東西,它會隨著時間、環境、機遇的改變而改變,它飄忽不定、令人琢磨不透,難以判定和捕捉。

曹無傷是劉邦軍中左司馬,劉邦攻破關中先入秦地後,他可能憑藉自己的小聰明,感覺項羽勢力強大,於是到項羽處告密,說劉邦要自己稱王。惹得項羽大怒,立即起兵要滅了劉邦。

劉邦也絕然沒有想到,他的手下會莫明其妙地突然給他挖一大坑,幾乎將他埋了。

同樣,項羽身邊也藏著一個吃裡扒外的姦細—項伯,這可還是他是親叔父,得知項羽要攻打劉邦後,立馬巔巔地跑到張良那裡透露了絕密消息。

而張良正跟隨劉邦打天下。聽到這個消息,這還得了,趕緊向劉邦報告。劉邦第二天帶著一百多人馬來到鴻門,向項羽謝罪。

就這樣,項羽的計劃付之東流了。劉邦身邊的姦細險些要了他的命,而項羽身邊的姦細最終要了他的命。

歷史的深刻教訓告訴我們:防人之心不可無啊!

啟示三:善於傾聽他人意見受益無窮。

面對項羽的勃然大怒,劉邦一時也沒有預料到,慌得沒了主意。

但他有一個優點,就是不恥下問,善於傾聽他人意見,這幫助他避免了很多災難。

張良向他稟報項羽欲攻打他一事,他大驚失色,問計於張良「這該怎麼辦啊?」

鴻門宴上,劉邦藉口上廁所溜出來,可還在考慮怎麼和項羽告辭,問樊噲「這該怎麼辦呢?」

樊噲對他說:「不要顧忌這些小的細節了,現在人家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們就像是魚肉等著挨宰呢,還告什麼辭啊。」劉邦聽後,才決定離去。

中國有句古話:聽人勸,吃飽飯。凡事多傾聽他人意見,集眾人之所長,再作決斷,會少走許多彎路,關鍵時刻甚至能救命。

啟示四:領導者須心胸寬廣海納百川。

俗話說「有多大胸懷,做多大事業。」

劉邦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胸懷寬廣、知人善任。

功成名就之後,他曾總結自己的致勝之道,就是那句著名的「論帶兵打仗.我不如韓信;論管理錢糧,我不如蕭何;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但是,三人皆人傑,吾能用之。」

一個領導不一定什麼都要親力親為、樣樣精通,關鍵在於用對人。

要有識人的慧眼、用人的膽識、容人的雅量,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如此,大業早晚可成!

劉邦善於用人,而且禮賢下士。

項伯本來是偷偷來勸張良逃走的,沒想到劉邦聽說張良曾經救過他,這次他是來「救」張良報恩的,而且透露了這麼天大的消息,執意要把項伯請進來,向其敬酒,還許諾結為兒女親家。

把項伯感動得唏哩嘩啦,輕信了劉邦的解釋,轉頭就到項羽那裡當說客。

張良就不用說了,那是劉邦的鐵桿,聽了項伯的勸告,絲毫沒有害怕,更沒有獨自逃命的想法。而是堅定地站在劉邦這裡,出主意想辦法,幫助劉邦共渡難關。

參乘樊噲得知劉邦情況危急時,挺身而出,不顧禮法,徑直入內,以其獨特的匹夫之勇保護劉邦,同時粗中有細,毫無懼色向項羽講理,為劉邦開脫,競得以成功。

而細細思量,正是劉邦的知人善任、心胸寬廣,召集匯聚了一大批才華卓越的優秀人才,君臣攜手,同心同德,最終打敗了軍力強大於己數倍的項羽,建立了大漢王朝。

@頭條號@微頭條#我要上頭條##閱讀的溫度##劉邦##項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