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幼兒園不敢去上廁所,不只是孩子膽小內向,還有這些原因

小風車媽咪 發佈 2020-04-20T20:50:21+00:00

群里有一個媽媽在問:"家裡的孩子上幼兒園已經有半個月的時間了,可是每次放學接孩子回家的時候,孩子總是說自己想上廁所,問她在學校怎麼不上廁所,孩子就搖頭。怎麼辦?"下面家長的回覆也很積極:A媽媽說:"告訴孩子想上廁所的時候舉手,告訴老師。"B媽媽說:"幼兒園上廁所都是統一安排的,孩

群里有一個媽媽在問:"家裡的孩子上幼兒園已經有半個月的時間了,可是每次放學接孩子回家的時候,孩子總是說自己想上廁所,問她在學校怎麼不上廁所,孩子就搖頭。怎麼辦?"下面家長的回覆也很積極:

A媽媽說:"告訴孩子想上廁所的時候舉手,告訴老師。"

B媽媽說:"幼兒園上廁所都是統一安排的,孩子是不是不想上廁所?"

C媽媽說:"是不是孩子有點膽小,不敢告訴老師啊?"

D媽媽說:"可能是孩子還不熟悉幼兒園的環境吧。"

媽媽們的回覆反映出了一部分原因,說明我們大多數的父母都會留意孩子在幼兒園的一些行為和反應。

其實,孩子在幼兒園不敢上廁所,有幾方面的因素影響。

  • 孩子的焦慮症:

孩子去幼兒園,是到一個新的環境,一個陌生的環境。本身而言,孩子的內心是有焦慮的。經常有家長反映孩子在開學初期的時候,不願意去幼兒園,一說到要去幼兒園就哭鬧。這是很明顯的"開學焦慮症",也叫"分離焦慮症"。孩子的這種焦慮心理,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孩子對幼兒園的接受能力,甚至會產生抗拒心理。

孩子的焦慮,會導致孩子在幼兒園的狀態不好,甚至不和別人溝通,對老師的關心也置之不理。再加上孩子到了一個新的環境裡,心理緊張,有時候就會忘記了自己需要上廁所,等到放學的時候,看到家長,心情放鬆了,才發現自己急切的想要上廁所。

  • 對環境的接受能力:

每個孩子對新環境的接受能力是不一樣的。有些孩子很容易接受和適應新環境,和老師同學都能夠自來熟。但是還有一部分孩子,對於陌生的環境接受能力比較弱,需要有一個接受的過程。

陌生的環境,給孩子的心理產生莫名的壓力。這種感覺我們大人也會有,當我們去了一個不熟悉的環境時,心裡會緊張、不自在或者慌亂。大人都會如此,更何況孩子呢?

陌生的環境導致孩子內心緊張,不敢表達自己的意願,甚至是不知道該怎麼表達自己的意願,寧願自己忍受。

  • 性格比較內向膽小:

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一般是在三歲的時候,這個時候的孩子,膽子還是比較小的。尤其是到了一個新的環境裡。如果孩子本身的性格就比較內向的話,那麼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就會更內向膽小。

當孩子想上廁所的時候,不敢向老師說明,那麼只好自己忍著了。

  • 老師的嚴厲:

每個老師的性格和教學方式是不太一樣的。而幼兒園的孩子,對於老師更多的尊敬和害怕。如果遇到一個很嚴厲的老師,孩子心裡對老師就會有一種莫名的害怕,不敢和老師說話。哪怕是老師主動和孩子溝通,孩子也會低著頭,不敢看老師,更不要說主動的向老師舉手示意,表達自己的想法了。

可是孩子都要經歷這一個過程,需要獨立的去幼兒園,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並且和老師能夠進行正常的溝通,能夠清楚的表達出自己的想法。這是孩子離開家人,獨立面對社會的第一步。

要想讓孩子儘快的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並且能夠過得比較開心和輕鬆,家長應該怎麼做?

我們家長在給孩子選擇幼兒園的時候,都會做一個調查,或者說都會通過各種方式來了解這個幼兒園的情況,包括環境、衛生、飲食、老師等情況。尤其是老師對待孩子的態度。因為一個和藹可親的老師,能夠在一定程度是減少孩子對幼兒園的抗拒心理,讓孩子更快的接受幼兒園,愛上幼兒園。

<一>先做好調查,積極和老師溝通

之前我家孩子上幼兒園之前,我就曾經帶著孩子在幾家幼兒園之間進行實地調查。讓孩子真實的感受一下他自己喜歡哪一個幼兒園。然後去看了孩子每天上課的教室、午休時的小床、衛生間以及活動場地等。尤其重點的和老師進行了溝通交流,關於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進行了解,比如怎麼上課,如何安排孩子上廁所,每天都要做些什麼,午餐和加餐都有什麼……孩子遇到問題都應該怎麼處理等。通過溝通,就可以了解到老師的性格和處事方式,能不能放心把孩子教給這樣的老師。

一個老師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刻,她也是孩子後來的幼兒園老師,因為她溫暖燦爛的笑容,讓孩子感覺到很容易親近,事實證明這是一位很負責也深受孩子喜歡的老師。

所以家長在給孩子選擇幼兒園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最好能夠去幼兒園做一個實地的勘察,了解幼兒園的環境、衛生條件等,更重要的是了解老師的性格,看看孩子是不是適合在這個幼兒園上學。

<二>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意願,培養獨立性

如果孩子的性格比較內向的話,家長就要更注重孩子膽量的鍛鍊,最重要的是讓孩子能夠表達出自己的意願。

因為在幼兒園這個大環境下,老師的精力有限,可能照顧不到全部的孩子,這個時候,就需要孩子主動的提出自己的需求:老師,我想喝水;老師,我想上廁所;老師,我想……

那麼家長在家裡怎麼鍛鍊孩子的表達能力呢?首先我們家長要保持一個和藹溫柔的態度,讓孩子能夠打開心扉,能夠有向父母表達的慾望。這就要求我們父母的態度是"和善的、友好的、溫柔的",給孩子創造一個舒適安心的溝通環境。

①引導孩子表達需求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當我們看到孩子的眼神里有被關注的渴望的時候,我們可以溫柔的引導孩子:"有什麼事情想和媽媽說嗎?""媽媽可以為你做點什麼呢?""我們一起聊會天好不好?"通過這樣引導性的語言,打開通往孩子內心的路,同時也建立了孩子對家長的信任。


父母是自己最信任的人,所以孩子會向父母尋求幫助。

在幼兒園,老師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孩子也可以像老師尋求幫助。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做場景模擬,比如上課的時候,孩子想上廁所了,怎麼辦?可以鼓勵孩子先舉起小手,然後站起來對父母說:"我想上廁所。"當孩子在幼兒園遇到類似的情況時,就可以像這樣向老師尋求幫助了。

②對孩子的需求給予關注


父母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要關注孩子的情緒,關注孩子的需求,如果父母總是對孩子的需求忽略的時候,孩子就會把自己的內心封閉起來,不願意和外界交流。

所以當孩子興高采烈的對我們描述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可以分享他的快樂。當孩子對我們訴說他所受的委屈的時候,我們可以給他溫暖的懷抱。當孩子遇到問題,需要我們幫忙解決的時候,我們要給予幫助。

父母是孩子最堅實的後盾,這也是孩子勇氣的來源。

③鼓勵和肯定

性格內向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鼓勵和肯定,讓自己慢慢的變得堅強和勇敢起來。

當孩子勇敢的說出自己的需求的時候,父母要鼓勵孩子,肯定孩子,以增加孩子對自己的認可。

孩子只有對自己的價值肯定的時候,才會感覺到自己被重視,才會有勇氣來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父母的鼓勵和肯定,就像陽光雨露一樣,滋潤著孩子的心靈,讓孩子變得更加自信和勇敢。

<三>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獨立能力

孩子在去幼兒園之前,就要學會自己獨立的吃飯、穿衣、喝水、整理小書包等。這些事情雖然看起來很小,對於我們家長來說就是順手幫忙的事。但是建議家長不要幫忙,而且讓孩子自己做。

因為三歲的孩子,是自我意識的萌發期,也是對自我能力的肯定期。孩子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內心是充滿自豪感的,因為"我長大了",這種自豪感會增強孩子對自我的肯定和認可。而且在幼兒園裡,獨立性強的孩子,還是比較受老師歡迎的,因為相對來說老師的費心程度要低一些。

在孩子入園之前,這些基本的技能一定要培養,因為這將會成為孩子自豪的閃光點。

讓孩子愛上幼兒園,這樣才能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才能在幼兒園過得開心。所以家長不要忽視關於孩子的每一件小事哦,讓我們一起努力,為孩子做好入園的準備吧。

我是小風車媽咪,家有9歲男孩,現在一手帶娃一手寫作,專注分享育兒知識和親子溝通。歡迎大家和我一起探討孩子成長路上的問題,分享孩子成長的快樂。


往期回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