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的最後,只剩下了英國十字軍孤軍奮戰?

鈞儒說史 發佈 2020-04-17T07:45:01+00:00

參考文獻:1.《Ottoof Freising, The Deeds of Frederick Barbarossa .》,P. Munz著2.《Richard I:KING OF ENGLAND》,Geoffrey Wallis Steuart Barrow著文章內容來自今日頭


公元1096年,西歐國家為了奪回耶路撒冷,一同組建了十字軍聯軍向東方的耶路撒冷城進發。經過一番苦戰,十字軍終於奪回了聖地,同時在此地建立起了四個十字軍國家以穩固基督教世界對於耶路撒冷的控制。

然而在公元1147年時,位於耶路撒冷地區的十字軍王國明顯出現了衰弱的現象,漸漸無法抵禦塞爾柱突厥人的侵犯。在這種情況下,以法蘭西王國和神聖羅馬帝國為首組成的十字軍再次前往東方。但可惜的是,二者紛紛戰敗,第二次十字軍東征就這樣毫無結果的結束了。

公元1187年,埃及君主薩拉丁率軍攻破了十字軍所占領的耶路撒冷城,恢復了對該地的控制權。當消息傳到西歐後,立刻引起了信仰天主教的西歐國家的不安。次年,教皇格列高利八世發動了精彩的演說,呼籲西歐封建領主們再次拿起刀劍,第三次十字軍東征因此爆發。


紅鬍子腓特烈一世突然死去,神聖羅馬帝國組建的十字軍頓時瓦解

公元1187年的耶路撒冷淪陷事件(對於天主教國家來說)無疑是觸動了歐洲信仰天主教的國家和天主教皇敏感的神經。與此同時,領導穆斯林軍隊的薩拉丁也因此事使其在中東的地位陡然提升,這讓西歐國家紛紛感到十分不安。在這些封建領主看來,耶路撒冷的失陷可能意味著伊斯蘭世界的崛起,甚至基督教世界都有可能面臨著被入侵。在這種大背景下,教皇格列高利八世決定先發制人,在收回耶路撒冷的同時進攻伊斯蘭世界,以求保衛基督教世界的安寧。

不過,和第二次十字軍東征前的狀況一樣,絕大多數的西歐國家都拒絕接受教皇的徵召,只有英格蘭王國和法蘭西王國接受了這一任務,向教皇承諾會派遣十字軍前往耶路撒冷。此時的英格蘭和法蘭西正處於交戰狀態,所以教皇不得不暫緩十字軍的出征日期,並趁這個時間差繼續爭取更多歐洲領主的支持。

兩個月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也同意加入到這次東征活動中來。至此,第三次十字軍的徵召活動已經結束,英格蘭、法蘭西和神聖羅馬帝國將並肩作戰,一同前往耶路撒冷。

神聖羅馬帝國雖然在第二次十字軍東征中遭遇了較為嚴重的損失,但在腓特烈一世繼位後,整個帝國的國力都出現了明顯的上升趨勢。而這次腓特烈一世所率領的部隊數量也遠遠超過第二次十字軍東征中康拉德三世所率領的2萬士兵。與此同時,匈牙利王國也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派出了兩千人的隊伍加入德國十字軍的作戰序列中,並接受腓特烈一世的領導。

雖然英格蘭和法蘭西也同意參戰,並結束了先前的戰爭狀態,但在二者進行戰前準備時又再一次爆發了衝突。所以英法兩國的出征時間要遠遠晚於德國十字軍,當德國十字軍快要抵達拜占庭帝國時,英國十字軍才剛剛從不列顛群島出發。

十字軍啟程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薩拉丁的耳中,為了爭取更多的戰前準備時間,薩拉丁選擇和拜占庭帝國結盟。對於拜占庭帝國來說,如果能夠輔助十字軍徹底消滅周邊的伊斯蘭世界勢力,那麼帝國的國運還能夠進一步延長。但可惜的是,時任拜占庭帝國皇帝伊薩克二世目光極為短淺,僅僅是得到了薩拉丁短時間內不進攻拜占庭帝國的許諾就同意與其結盟,這就為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的失利埋下了伏筆。

實際上,早在第二次十字軍東征時,拜占庭帝國就已經與伊斯蘭世界達成了某種秘密協議,也就是放任伊斯蘭軍隊圍攻十字軍,而自己則坐山觀虎鬥。不過,拜占庭帝國的皇帝很快就要付出相應的代價了。

腓特烈一世在率軍抵達拜占庭帝國境內後不久,就對羅姆蘇丹國發起了全面進攻,並攻下了其首都科尼亞。為了提升軍隊士氣,腓特烈一世允許部下對該城進行瘋狂的劫掠。得到財富的德國十字軍也因此士氣大振,更加期待接下來的戰役。

意外之所以被稱之為意外,是因為其往往發生的出人意料。沒有人會想到,在攻陷科尼亞城後的一個月,腓特烈一世突然死去。6月,腓特烈一世在率軍渡河時突然跌落馬下並撞到了一處巨石之上,昏厥的腓特烈一世就在水中失去了意識,最終淹死。由於當時的天色過黑,也沒有人及時發現皇帝落水,這就錯過了最佳的救援時間。對此,德國歷史學家P. Munz(P.蒙茲)在《Otto of Freising, The Deeds of Frederick Barbarossa (tr. 1953)》中曾經提到:

"In Mar., 1188, Frederick took the Cross, and he set out (1189) on the Third Crusade (see Crusades). He was drowned in Cilicia. Legend, however, has him asleep in the Kyffhäuser, waiting to restore the empire to its former greatness. "

(譯文:1188年3月,腓特烈(一世)拿著十字架,踏上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的征途。他在西里西亞淹死了。然而,傳說他在基夫家睡覺,等著恢復帝國昔日的偉大。)

當腓特烈一世死後,德國十字軍內部開始出現了混亂,沒有人相信能夠在脫離腓特烈一世的領導下還能夠取得這場東征的勝利。在整理好皇帝的遺體後,德國十字軍四散而去,其中一部分返回了神聖羅馬帝國,還有一部分人選擇進入周邊的十字軍國家,等待英法十字軍的到來再一同前進。還有一部分人選擇繼續前進,繼續執行著腓特烈一世生前制定下的作戰計劃。

在筆者看來,憑藉腓特烈一世的個人能力,是完全有能力主導這場十字軍東征戰役的。當英法十字軍到來之時,也會有大機率接受腓特烈一世的領導,畢竟神聖羅馬帝國是在他的統治下才進入了最為鼎盛的時期,而他也順理成章成為當時歐洲影響力較大的幾個君主之一。

但可惜的時,腓特烈一世在出征時的年齡已經過大,身體素質早就不如過去,否則也不會輕易在河中淹死。而神聖羅馬帝國軍隊的撤出,也意味著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的力量大幅縮減,英法十字軍將要承擔更大的壓力。

查理一世和腓力二世之間發生矛盾,法國十字軍放棄東征

歐洲的騎士們常常都不能做到在軍隊完全集結完畢後一同出發,在神聖羅馬帝國的軍隊解體後,英法十字軍才趕到前線。或許當初三國十字軍能夠一同出兵的話,就不會造成這樣的結果了。

此時率領英國十字軍的是英國國王理查一世(也稱獅心王理察),他對內政治理毫無興趣,偏偏非常喜歡對外擴張或一切與武力有關的事務。雖然他是一個大國國王,但他更像一個軍事統帥。反觀法國方面,統領法國十字軍的是腓力二世。腓力二世雖然比理查一世要年輕很多,但卻比他更加穩重一些,而且對武力征服此類事件毫無興趣,更多喜歡將精力投入到內政治理中,這就為後來法國十字軍的撤退埋下了伏筆。

從兩名國王所集結的部隊數量也能夠看出一定的端倪,理查一世共集結了8000餘人。雖然8000人的數量不算太多,但在當年英法百年戰爭時,英國也才派出了9000人而已,足可見理查一世對這場東征的重視。

而法國國王腓力二世卻只帶了2000餘人,這一數量甚至低於第二次十字軍東征時法國方面派出的十字軍人數。很明顯,腓力二世根本就不願意前往耶路撒冷,也更不願意和薩拉丁交戰。

似乎英國人常常"不按套路出牌",無論是第二次十字軍東征還是第三次十字軍東征,英國十字軍常常偏離主要作戰目標,進而投入到和東征完全沒有關係的事務上去。在理查一世啟程後不久,就與義大利半島上的西西里人發生了武裝衝突。隨後的理查一世一直深陷義大利半島,直到一年後才抵達前線戰場。此時,法國國王腓力二世早就已經到達了。

當腓力二世先行抵達如今黎巴嫩提爾地區時,曾經想要接管當地的武裝力量,並直接對伊斯蘭世界發動進攻。但有趣的是,即便他和當地的公爵康拉德是親戚關係,但卻並不願意臣服於他,而是執意要等到理查一世前來領導他們作戰。無奈之下,腓力二世只能在此紮營等待英國國王的到來。

理查一世剛剛抵達前線就立刻展開了軍事部署,並命人就地取材打造攻城器械,這讓腓力二世感到毫無存在感。由於當時的人們衛生意識相對落後,所以在腓力二世紮營等待理查一世的這段時間裡,法軍軍營中爆發了十分嚴重的傳染病,甚至傳染了後來抵達的英軍。即便是腓力二世和理查一世,也都紛紛感染上了這種疾病。

公元1191年8月,腓力二世一怒之下領兵返回了法蘭西王國。至此,就只剩下了理查一世和他的英國十字軍孤軍作戰了。對此,愛丁堡大學蘇格蘭歷史名譽教授Geoffrey Wallis Steuart Barrow(傑弗里·沃利斯·斯特沃特·巴羅)在《Richard I:KING OF ENGLAND》中曾經提到:

"Twice Richard led his forces to within a few miles of Jerusalem. But the recapture of the city, which constituted the chief aim of the Third Crusade, eluded him. There were fierce quarrels among the French, German, and English contingents. Richard insulted Leopold V, duke of Austria, by tearing down his banner and quarrelled with Philip II, who returned to France after the fall of Acre."

(譯文:理查兩次率領他的部隊到達離耶路撒冷幾英里的地方。但他沒有奪回這座構成第三次十字軍東征主要目標的城市。法國、德國和英國特遣隊之間發生了激烈的爭吵。理察撕毀了奧地利公爵利奧波德五世的旗幟,並與菲利普二世爭吵,後者在阿克雷淪陷後返回法國。)

在筆者看來,腓力二世之所以選擇領兵回國,其本質原因就是他本身就不想在這場東征中耗費太多的經歷。此時的法國國內雖然還算比較穩定,但還有大量的事務等著他來處理。前文已經提到,腓力二世本身就更願意理政,而非領兵對外擴張,所以從一開始他就沒有足夠的鬥志,領兵回國也算是情理之中了。

即便腓力二世並沒有在這一時間節點上選擇回國,也會因與理查一世的個人矛盾而影響十字軍的戰鬥力。在兩國組成聯軍之前,還一直處於戰爭狀態,兩國國王雖然此刻是統一戰線的盟友,但難保不會想起過去的恩怨,這又如何能夠誠心實意的相互配合?再加上腓力二世一直沒有感覺到自己的存在感,反而一直受到理查一世權威的壓制,難保他不會放棄東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