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萬眾矚目到悄無聲息,為何港姐選舉一年不如一年?

夏至紅樓 發佈 2020-04-23T23:00:44+00:00

最近看到一則消息,香港舉TVB宣布,受疫情影響,舉辦了47屆的香港小姐活動,暫停選舉,去年的港姐三甲頭銜將保留兩年。

最近看到一則消息,香港舉TVB宣布,受疫情影響,舉辦了47屆的香港小姐活動,暫停選舉,去年的港姐三甲頭銜將保留兩年。周清揚羅志祥分手,都鬧得人盡可知,沸沸揚揚,這則消息,卻沒有激起任何水花。

可見,香港小姐在歲月的長河中,已經漸行漸遠。那些曾經屬於上個世紀的驚艷時刻,已經是回不去的燦爛。

大家有誰記得去年港姐三甲嗎?她們是冠軍黃嘉雯、亞軍王菲和季軍古佩玲。絕大多數人對她們的名字,並不熟悉。沒有了萬眾期待,自然的,港姐選舉停辦,也不會引起很大的轟動。

這幾年,每逢香港小姐選舉時,我們一邊回憶著之前美艷不可方物的港姐,一邊用嘲諷的眼光審視今日的港姐。

從之前的萬眾矚目,到現在的消無聲息,香港小姐一年不如一年。

多年前,媒體這樣評價過,最能代表香港的,不是尖沙咀的鐘樓,不是太平山的老襯亭,不是海洋公園,不是大富豪夜總會,而是香港小姐。

曾幾何時,香港小姐的選舉活動,港姐的容貌,學歷,身世,一舉一動,都會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

我們心目中絕色美女,大部分都來自港姐選美,趙雅芝,張曼玉,邱淑貞,李嘉欣,袁詠儀,陳法蓉,郭靄明,蔡少芬,佘詩曼……這些港姐個個天姿國色,傾國傾城。香港小姐和富豪們的八卦新聞,也極大地滿足了我們的八卦之心。

今年,香港小姐選美停辦,那就預示著今年不會再有絕色美女出現。可是,為何大眾波瀾不驚呢?

現在的我們,寧願看直播,看網紅,刷遊戲,也不願意關心港姐選舉了。

  • 港姐選舉的發展

1946年6月23日,香港舉辦了第一次選美比賽,地點在著名的香港麗池花園夜總會。

來自廣州貧苦人家的酒店招待李蘭,拔得頭籌,成為第一屆香港小姐冠軍。自此,李蘭踏入演藝圈,出演了多部電影,曾是著名的黃飛鴻系列電影中的女主角。

當時香港剛剛起步,娛樂業尚未健全,大眾的焦點並沒有停留在娛樂圈,所以,香港小姐選美沒有成為一種現象級的存在。大多數選舉出來的香港小姐,並沒有進入娛樂圈,而是回到原來的生活中。

直到1973年,TVB接手了港姐選美。此後,港姐選美改為一年一屆。「美貌與智慧」並重,是當年選角提出的新口號。選拔出來的香港小姐,可以直接和TVB簽約,進入演藝圈。

無數出身平民的美麗少女通過這個平台,圓了明星夢。

「舊巢共是銜泥燕,飛上枝頭變鳳凰。」通過選美這個平台,普通女孩可以一步登天,成為炙手可熱的女明星。港姐,成為萬千少女心中的夢想。

港姐,不僅僅代表榮耀,還是財富,地位,是愛情,階層。

彼時,香港的每位少女做著相同的夢,那就是「頭戴皇冠,卷一根棍子當權杖,披一條毛巾,在屋裡繞場轉一周。」

1977年港姐冠軍朱玲玲的出現,開啟了港姐嫁豪門的先河。自此,港姐開始和豪門糾纏不清。之後的李嘉欣,邱淑貞,蔡少芬,李嘉欣,楊子姍們,都和富豪們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1983年,隨著香港經濟發展,娛樂圈迅速崛起,港姐選舉達到巔峰。張曼玉出現了。

出道即巔峰,張曼玉拍過八十多部電影,五次摘下香港金像獎影后,被稱為「最強港姐」。張曼玉的出現,代表港姐們走向一個新的世界,她們從選美的舞台上,走上大螢屏。

九十年代,港姐選美進入一個鼎盛時期,這一段時期選出的港姐,從容貌,到學歷,到內涵,無可挑剔。

特別是1991年的那場選舉,大家刻骨銘心的記住了冠軍郭藹明和季軍蔡少芬,這兩位絕色美女,在之後的歲月中,驚艷了時光。

1997年,金融危機波及香港,大眾對於娛樂生活的熱情,沒有了之前的高漲,1999年的香港小姐選舉,定格在了一個高光時刻,自此,香港小姐開始走下坡路。

進入新世紀後,香港小姐選舉不復往日風光,一蹶不振。能讓大眾記得住名字的港姐,少之又少,而「港姐一年比一年丑」的說法,卻愈演愈烈。

從萬眾矚目到消無聲息,港姐選舉為何 一年不如一年?

一,香港經濟發展緩慢。

1996年後,香港經濟增速放緩。尤其是2003年以後,中國正式加入WTO,香港作為橋樑和紐帶的特殊地位就此結束。

1997年,香港GDP總量為1773.53億美元,大陸為2659.26億美元。之後的15年,大陸進入了長達15年的「兩位數增長」時代,直到2014年底,大陸GDP總量為10.36萬億美元,是香港的38倍。


經濟衰,則文化衰。文化衰,則審美衰。當經濟不再繁榮昌盛的時候,美人也不再美光彩照人。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經濟決定上層建築,決定著精神娛樂生活。當大家的關注點停留在衣食住行上,是很難對娛樂界有興趣的。


就像今年,因為疫情,大眾的關注點從之前明星的隱私八卦,轉移到對疫情的關註上,熱搜上,沒有任何明星的動靜。一旦疫情有所緩解,大家的關注點才會回到娛樂圈。

二,TVB不復當年的輝煌。

香港經濟發展總體放緩,娛樂產業的競爭力也是每況愈下。

特別是在邵逸夫逝世後,TVB的影響力也大不如以前,港片早已不復當年輝煌,之前港片的質量要遠超內地,而今,卻已經每況愈下。

TVB 的藝人薪水很低,實習生和三四線藝人每個月只有幾千港幣,就連一姐佘詩曼也只有5萬港幣。當她們接拍內地的電影、電視劇、廣告,佣金都會被經紀公司抽走一半。

很多香港藝人紛紛來內地發展,不僅賺得盆滿缽滿,知名度也再度提升。如佘詩曼,憑藉《延禧攻略》中嫻妃一角,演技在線,引起大眾關注,再度釋放「第二春」。

三,娛樂方式的改變。

八九十年代,大眾的娛樂方式,只有電視。每天晚上,守在電視機前,是我們唯一的娛樂生活。香港小姐選美就像一股清泉,沁人心脾,對大眾而言,是一種美的享受。

以前每逢香港小姐競選,大家會掐著時間,坐在電視前,靜候這些曼妙女子的出現。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娛樂方式自然也越來越多,特別是短視頻的出現,網紅的興起,美女們已經不需要藉助選美這個平台,實現自己的夢想,只需變身網紅,名利,榮譽,財富就可傍身。

而大眾,也不再如當年,把時間都耗在了這場選美中。手機成了我們寸步不離的剛需,大眾的耐心越來越短,連電視劇都收到各種短視頻的攻擊,更何況選美?

四,香港的媒體和節目本身的一成不變。

香港的媒體也不如當年,曾經,香港小姐選美這一盛況,媒體會長篇累牘的報導。如今,港媒報導的都是一些負面新聞,來奪取眼球。

媒體關於港姐的報導,喜歡拿長相上有明顯缺陷,或是整容過度的網紅臉參賽選手來博版面,提高話題度。這種報導方向,也讓大眾對香港小姐的選美越來越沒有期待。

選美活動節目本身二十年一成不變,沒有緊跟潮流,做相應的變化,也難辭其咎。舞台,造型,節目流程,沒有任何新意。

還有港姐在娛樂圈一直默默無聞,為了成名,出演三級,嚴重損害了「港姐」的名聲。為了名利,不惜拿美色做交易的女子,怎麼能夠代表香港的城市形象?

當年,那一個個絕色美女,艷光四射,在港姐的舞台上,向我們款款走來,用他們的美貌,實力和演技,讓大眾銘記在心。而今,港姐選舉卻日漸式微,被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