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那些關於體溫的冷熱知識

食與心 發佈 2020-04-16T06:40:41+00:00

很多人溫度計一顯示高於37℃就特別緊張,擔心是不是感染了。前段時間,人民日報公眾號官方轉載混亂博物館科普視頻《人類的體溫為何是37℃》,視頻中說:36.7℃以上的體溫可以避免絕大部分致病真菌感染;體溫低於這個黃金體溫的動物更易感染真菌,比如北美異溫性蝙蝠冬天冬眠體溫降到環境溫℃時

在這個全球抗疫的特殊時期,想必每個人每天進出至少要被兩次被溫度計「瞄準」,看來大家對體溫高低都特別敏感。很多人溫度計一顯示高於37℃就特別緊張,擔心是不是感染了。


前段時間,人民日報公眾號官方轉載混亂博物館科普視頻《人類的體溫為何是37℃》,視頻中說:36.7℃以上的體溫可以避免絕大部分致病真菌感染;體溫低於這個黃金體溫的動物更易感染真菌,比如北美異溫性蝙蝠冬天冬眠體溫降到環境溫℃時容易感染真菌,引發白鼻子綜合症。


這個引起了不少朋友的關心,很多人希望食與心介紹一些關於體溫的知識,不少人問「每天測體溫都是35℃多或36℃多一點,不到36.7℃,會不會感染真菌呀」?食與心本期給大家聊聊關於體溫的那些冷熱知識。


一.人的標準體溫是多少


大部分人都知道,人的標準體溫是37℃,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37℃是一個平均值。人的正常體溫可能比37℃略低也可能稍高,也就是說,如果體溫低於或者高於37℃也並不一定就是生病了。


很多因素都會影響人的體溫,比如年齡、性別、一天中的不同時間段、活動水平、飲食飲水、測量的部位以及所使用的溫度計等等。


一般來說,清晨體溫最低,而午後的體溫最高。劇烈活動時的體溫高於靜息狀態的體溫,進食熱水熱飯後的體溫高於進餐前的體溫。


對於女性來說,由於激素水平變動,在生理周期不同階段體溫也有差別,一般排卵期前稍低,排卵期後升高,月經期間的體溫可比平時高0.5℃左右。


對於嬰幼兒來說,身體表面積與體重比值偏大,且代謝旺盛散熱多,因而體溫高於成人,通常高達37.2℃也不必大驚小怪;成人體溫相對比較穩定,一般在36.1-37.2℃之間;老年人保存熱量的能力降低,體溫有所降低,在36.2℃以下也不足為怪。


不同身體部位,不同的檢測方法,測出的體溫值差別明顯。一般來說,直腸溫度和耳朵溫度稍高,口腔溫度(舌下)其次,腋下溫度稍低。不同年齡階段不同測量方法的正常體溫範圍如下圖:



目前有各種各樣的溫度計可供選擇,但在不同年齡階段,使用合適的溫度計能獲得更準確的體溫。在使用體溫計前,一定要認真閱讀使用說明書,家庭常用的體溫計分為測試直腸溫度的肛式體溫計,測試舌下的口腔體溫計,測試腋下的通用體溫計和測試外耳道的耳式體溫計,不同類型得到的結果有所差異,這些體溫計有嚴格的使用差別,特別是肛式體溫計無論如何不能用在其他位置。

  • 0-3個月嬰兒,最適合的測體溫方式是直腸溫度;
  • 3個月到3歲大的孩子,最適合的測體溫方式是直腸、耳溫和腋下;
  • 4到5歲兒童,最適合的測體溫方式是口腔、直腸、耳溫和腋下;
  • 5歲以上,最適合的測體溫方式是口腔、耳溫和腋下;

如果覺得測出的體溫異常高或異常低,可再5-10分鐘之後重新測量;如果覺得溫度計的數值不準確,可換用不同的溫度計進行檢測。如果兩個不同溫度計測出的體溫值都不正常,那就需要警惕身體是不是出什麼問題了。


目前大部分小區使用是額溫槍,寫字樓和公共場所更多用紅外測溫儀,這些方法可在短時間內檢測很多人的體溫,雖然準確性略低於常規體溫計,但速度快,無接觸,更適合快速對大量人群進行檢測,且可避免接觸檢測時可能引起的交叉感染風險。


需要強調的是:37℃只是一個平均值,每個人的體溫都是不一樣的,有些人的體溫可能比參考值高或低0.6℃左右,認真記錄體溫,確定好自己的正常體溫範圍,就能更容易判斷自己是否發燒了。


食與心提示:你買到的電子體溫計不論是何種測試方式,最好跟水銀體溫計做一個對照,了解體溫計是否有偏差,如果有偏差可記住差值,讀取數據時加上或減去差值。


二.為什麼我們的體溫能保持相對穩定


當溫度感受器覺察到身體溫度發生變化時,會把信息傳遞給中樞神經系統的下丘腦。下丘腦會給人體多個器官和系統發送信號,這些器官和系統會通過不同機制促使體溫恢復正常,這一過程稱之為體溫調控。


當身體需要降溫時,涉及的生理過程主要包括:

  • 出汗。汗腺分泌汗液,而當汗液蒸發時,皮膚溫度就能降低,這樣也有助於降低內部溫度。
  • 血管擴張。皮膚下的血管擴張,會增加從身體內部流向皮膚的血液,通過熱輻射的方式釋放熱量。


當身體需要升溫時,涉及的生理過程主要包括:

  • 血管收縮。皮膚下的血管變窄,減少流向皮膚的血液,使熱量更多保存在身體內部。
  • 生熱作用。人體的肌肉、器官和大腦可通過多種方式產熱。比如,肌肉就可以通過寒戰(打哆嗦)產熱,同時,小便次數增多,以幫助升高體溫。
  • 激素生熱。人體甲狀腺會釋放激素增加新陳代謝,這會增加身體製造的能量及產熱量。


三.人的標準體溫百年來不斷降低


1851年,德國醫生CarlReinhold August Wunderlich檢測了一個城市中25000人的體溫,自此確定了人的標準體溫為37℃。但近年來的研究分析顯示:人的平均體溫降低了。


例如,一項針對英國35,000多人的研究和近25萬次體溫測量發現,平均口腔溫度為36.6℃。這種差異可能是由於測量工具的變化造成的嗎?或者,新發現是否反映出更高的預期壽命和更好的整體健康狀況?


史丹福大學傳染病與地理醫學系的Myroslava Protsiv教授則認為:如果19世界和現在的體溫測量數據都是準確的,那麼兩者的差異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的身體和壽命變化。


Myroslava Protsiv團隊分析了美國3個大的資料庫(①1862-1930年起美國內戰聯邦軍退伍軍人數據,②1971-1975美國國家健康與營養檢查調查I數據,③2007到2017史丹福大學轉化研究集成資料庫)中的體溫數據,對677423次體溫測量結果進行了深入分析研究。他們發現:

  • 現代男性的平均體溫比出生於19世紀早期男性的平均體溫低0.59℃;
  • 現代女性的平均體溫比19世界90年代女性低0.32℃;
  • 測試發現,人類體溫每10年降低0.03℃。


那麼,為什麼人的平均體溫會下降呢?食與心認為,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

  1. 我們生活的環境與以前不同了,室內的溫度,我們接觸微生物的狀況和餐飲以及食物熱量與從前有顯著差別。
  2. 我們的基礎代謝率不斷降低,這可能是由炎症水平或身體活動水平降低引起。炎症時人體產生的多種蛋白質和細胞因子能激活代謝,升高體溫。
  3. 空氣溫度調控(比如空調降溫和暖氣升溫)使得我們生活環境的一直保持在相對穩定的水平,身體不需要通過產能(寒戰和排尿)來維持體溫。
  4. 服裝材料革命帶來的變化也不能忽視。


需要強調的是:儘管人類經常認為自己從古至今都是一樣的,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我們的生理上一直在變化。人類一直在自然選擇的影響下緩慢進化,人類在不斷地改造環境,而環境又反過來影響人類的進化。一兩百年來,人體自身表面上並沒有明顯改變,但隨著生活環境、飲食和生活方式改變,人的共生微生物(比如腸道微生物、呼吸道微生物和皮膚微生物)有著巨大改變。共生微生物的改變已經對人自身的代謝、免疫、內分泌和神經等各方面產生重大影響,現代人的疾病狀況和疾病類型完全不同於從前。


四.長期監測體溫的好處


每天出門前你可能會首先關注下當天的氣溫,來決定穿衣指數,但是很少人會測量體溫去關注自己的健康指數。實際上體溫是你身體健康的晴雨表,觀察記錄自己的體溫對於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態,及早發現疾病徵兆(不僅僅是感冒和新冠,還有癌症等慢性疾病),都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身體健康時,人的體溫一直維持在相對穩定的水平,波動範圍很小。但當感染或疾病發生時,人的體溫也會發生變化。


1. 發燒


體溫高於正常溫度是發燒的主要標誌之一,不同年齡階段的發燒標準不同,一般為:

  • 嬰兒,直腸和耳朵溫度大於等於38度;
  • 兒童,口腔溫度大於等於37.8度;
  • 成人,腋下溫度大於等於37.2度;
  • 由於老年人保存溫度能力降低,發燒標準溫度會更低一些,一般比自己平常溫度高1.1度左右往往就是發燒了。


除了體溫升高,發燒往往還伴隨著其他症狀:

  • 出汗
  • 顫抖
  • 皮膚發燙或發紅
  • 頭疼
  • 身體疼痛
  • 疲勞和虛弱
  • 食欲不振
  • 心跳增加
  • 脫水


雖然發燒讓人感覺很難受,但並沒有那麼危險。發燒是身體再跟某種東西戰鬥的標誌,大部分時候,休息就是最好的藥。


但如果發燒還伴隨著其他狀況,就必須警惕了:

  • 發燒3天或以上
  • 嘔吐
  • 頭疼
  • 胸痛
  • 脖子僵硬
  • 皮疹
  • 咽喉腫痛


雖然發燒經常是身體對抗流感病毒、諾如病毒和冠狀病毒等的標誌,但很多感染和非感染性因素也會引起發燒,比如:

  • 耳朵、肺、皮膚、喉嚨、膀胱或腎臟感染
  • 引起炎症的狀況
  • 藥物副作用
  • 癌症
  • 血栓
  • 自免疫疾病,比如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和炎症性腸病等
  • 內分泌失調,比如甲亢
  • 非法用藥,比如安非他命或古柯鹼


2. 過高熱(Hyperthermia)


過高熱是一類與熱有關的疾病,特徵是體溫異常高。過高熱這個專業詞彙詞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但中暑這個詞絕大部分人都知道。


引起過高熱的原因主要是:身體無法向外界成功散熱。當外界溫度和/或濕度過高時,通過流汗、加強呼吸以及增加流向皮膚表面的血流量也難以降低體溫,而持續高體溫又會導致水分和電解質流失,降低血壓減少出汗。


由於高體力活動和運動時,人的血壓和體溫會升高,因此在高溫高濕環境下活動更容易發生中暑。需要長時間在高溫環境下作業的人,比如消防員、軍人、建築工人和農民等更可能出現中暑。高溫高濕天氣里,即便靜息狀態也有人可能會中暑,比如有基礎疾病的體溫調控能力降低的人或正在節食的人。


當大量出汗,但體溫仍明顯高於自己的正常體溫或大於等於38度,就可能出現過高熱。當體溫大於40度時稱為重度過高熱,可導致熱射病等甚至危及生命。


如果覺得自己可能中暑了,應停止正在進行的活動,儘快轉移到陰涼通風的地方。喝涼水或電解質飲料,脫去外套或鬆開衣服,沖涼水澡,用涼毛巾覆蓋額頭降溫,涼水沖手腕60秒,在胳膊和腹股溝冷敷,躺下休息等等都可以幫助降低體溫。


這些物理方法實施同時,還需要儘快尋求醫生和藥物幫助。雖然人們往往不把中暑當回事,但等中暑到一定程度後人對熱和身體不適的感覺會消失,實際上問題變得更嚴重了,全世界每年都有不少人因為中暑而死亡。


食與心強調的目的是因為我們國家馬上就要進入炎熱的夏季,每年有很多人由於熱射症加基礎疾病導致死亡,特別是目前為了避免傳染減少中央空調使用的地方不少,這個問題特別需要注意。冷水能幫助你帶走一定熱量。


3. 體溫過低/低體溫症(Hypothermia)


與過高熱相反的是低體溫症,低體溫症是一種非常嚴重的狀態,一般來說,成年人體溫低於35℃就是低體溫症的重要標誌。雖然人們一般將體溫過低與在寒冷環境中待很長時間相聯繫,但在室內環境中也可能出現低體溫症,比如冬天沒有暖氣的室內和空夏天的空調屋內。


相比成年人,嬰兒和老年人更容易出現體溫過低,嬰兒體溫低於36.1℃即為體溫過低。嬰兒由於擁有大面積褐色脂肪,抗寒能力由於成年人和老人。


除了體溫降低,低體溫症的常見症狀還包括:

  • 打哆嗦
  • 呼吸變慢變淺
  • 吐字含糊不清
  • 脈搏變弱
  • 身體協調性變差
  • 昏昏欲睡
  • 混亂或記憶喪失
  • 喪失意識(失去知覺)
  • 皮膚很紅但摸上去很冷(嬰兒)


一般情況下,人們不會在低溫環境中待太長時間,寒冷的感覺會促使人們採取各種保暖措施升高體溫,但在一些特殊情況下,人對溫度高低不太敏感,比如體溫控制能力尚未發育完善的嬰幼兒和溫度感覺退化的老年人,患有精神疾病和認知功能障礙的人,酗酒或嗑藥的人。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疾病會影響人體保持體溫的能力或感知低溫的能力,比如:

  • 甲減(甲狀腺釋放的激素過少)
  • 關節炎
  • 脫水
  • 糖尿病
  • 帕金森症
  • 中風
  • 脊髓損傷
  • 燒傷
  • 營養不良


如果進入溫暖乾燥的環境中,喝熱水加厚衣服依然無法升高體溫時,一定要儘快尋求醫生幫助,因為低體溫是可能致命的。要保值體溫不高和不低,都需要飲用大量水,因為身體調控溫度需要有充足的水。

最後補充一下體溫低了會不會更容易感染真菌的問題,食與心認為:現代生活環境基本沒有陰暗潮濕的土房,讓真菌大幅度增加的機會很少,可以不用擔心這個問題。但是需要特別提示:家裡不要存放過多水果(比如柑橘類水果),它們特別容易滋生大量真菌並且擴散,也不要在水盆中長時間泡衣服,不要在冰箱中長時間儲存食品,這些不健康的生活習慣都會擴散真菌,增加真菌吸入的機會。如果發現柑橘長毛了,最好先用細噴霧器噴淋長毛處,然後輕輕移走腐敗的柑橘,包好扔進垃圾箱。如果粗魯扔進垃圾箱,你會發現一股煙塵騰起,那就是黴菌孢子的擴散,你聞見味道就難免有大量真菌進入鼻腔和肺。


參考材料:

  1. 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what-is-normal-body-temperature
  2. https://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323819
  3. https://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327458
  4. 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thermoregulation
  5. https://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320226
  6. 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hypothermia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