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後,大唐為何沒有實現中興?因為河北,大唐永遠的痛

減水書生 發佈 2020-04-24T08:26:16+00:00

你好,我是減水書生,與您一同品味歷史、感悟思辨。憲宗朝的大唐,根本說不上中興,甚是連曇花一現的中興都沒有,而只是曇花將現未現、將開未開,便立即凋零。

你好,我是減水書生,與您一同品味歷史、感悟思辨。

當成德舉鎮內附時,唐憲宗已經駕崩。這個一代雄主,到死也沒能看到河朔三鎮重歸帝國。

唐憲宗在位十四年,削藩十四年,要麼與藩鎮捭闔、要麼與藩鎮戰爭。他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從西川到浙西、從幽州到淮西,唐憲宗打遍了整個帝國,也打服了所有節度使。



但是,藩鎮問題解決了嗎?

我們很希望說一聲解決了,憲宗帶領大唐實現了中興。但事與願違,藩鎮問題仍舊頑強存在。憲宗朝的大唐,根本說不上中興,甚是連曇花一現的中興都沒有,而只是曇花將現未現、將開未開,便立即凋零。

靜態地看待藩鎮問題,主要就是河北問題。大唐由盛轉衰,因為河北出了問題。所以,大唐要徹底中興,就必須解決河北問題。所以,河北,才是大唐永遠的痛。

01.河北問題的初級形態:三鎮邊軍的軍事利益集團

河朔三鎮是安史之亂的產物。大唐以無底線地綏靖方式平息了安史之亂,將河朔地區一分為四,劃歸叛軍的四名反正將領。後來,四鎮兼并為三鎮,也就成了河朔三鎮。由北向南,依次是范陽節度使、成德節度使、魏博節度使。

范陽(也稱幽州、盧龍)藩鎮,駐幽州(今北京),轄治今天的河北北部地區。成德藩鎮,駐恆州(今河北正定),轄治今天的河北中部地區。魏博藩鎮,駐魏州(今河北大名),轄治今天的河北南部和山東北部。



安史之亂的河北問題,主要是軍隊問題,即范陽軍。范陽軍雄冠八鎮之首,加上一直的小弟平盧軍(今遼寧地區),又加上新收的小弟河東軍(今山西地區),三鎮邊軍20多萬,完全具備了碾壓大唐帝國的力量。

安祿山除了擔任三鎮節度使,還兼任河北道採訪處置使。但是,安祿山范陽起兵,卻並未得到河北道的支持。叛軍主要是河北北部的邊防軍,但河北內地的團結營,也就是地方部隊,並不支持叛亂。安祿山兵入河南後,河北道的地方部隊立即發展成為勤王軍,與李光弼的河朔部隊,一起阻擊安祿山與范陽的聯繫。



安史之亂平定後,大唐王朝既沒有消滅叛軍又沒有解散叛軍,當然更不敢把這夥人放回范陽。於是,採取了就地安置的政策,把河北地區一分為四,授予四名反正叛將為節度使。但是,大唐朝廷接納的可不止四名叛將,還有四名叛將各自掌握的叛軍。於是,安史之亂的結果就是:朝廷徹底失去河北,四鎮以及後來的三鎮完全割據河北,形成了帝國治下的獨立王國。

02.河北問題的進級形態:藩鎮都是軍政一體的割據政權

公元782年,唐德宗在河朔地區楔入了一根釘子,即位於今天河北東南部和山東北部的橫海軍節度使。這裡也屬河朔地區,但是橫海藩鎮卻不同於河朔三鎮,一直比較忠於朝廷。特別是在烏重胤擔任節度使期間,橫海軍成為大唐平叛藩鎮造反的重要力量。



在成功治理橫海軍的基礎上,烏重胤對唐憲宗進言了橫海經驗:指出了當前藩鎮問題的要害所在,並給出破解攻略。

河朔藩鎮所以能屢拒朝命六十餘年者,由諸州縣各置鎮將領事,收刺史、縣令之權,自作威福。向使刺史各得行其職,則雖有奸雄如安史,必不能以一州獨反也。臣所領德、棣、景三州,已舉牒各還刺史職事,應在州兵並令刺史領之。

烏重胤指出了藩鎮問題的一個重要癥結,就是:由諸州縣各置鎮將領事,收刺史、縣令之權。

簡單說就是:藩鎮治下州縣官吏,全都由藩鎮節度使任命。於是,藩鎮就不是駐兵問題,而是駐兵與政權融合一體的問題。所以,藩鎮節度使掌握著一鎮數州或十數州的力量,自然能夠形成自立割據的局面。

從烏重胤這次上書進言中,我們發現的問題,就是:藩鎮問題已經由軍隊問題,升級為軍隊與地方政權融為一體的問題。

安史之亂之時,安祿山能掌握范陽軍,但掌握不了河北道。河朔三鎮之時,三鎮節度使不經能夠掌握三鎮軍隊,而且掌握藩鎮轄治的州縣。所以,藩鎮問題,與安史叛軍問題,是質的不同。


問題擺在了這裡,關鍵是怎麼辦?非常難能可貴的是,烏重胤給出了破解攻略。

這個攻略就是唐憲宗在公元819年推行的地方藩鎮的軍事改革:一是節度使只掌握藩鎮治所州的軍隊;二是藩鎮治所州以外的軍隊由所在州刺史掌握。

而在公元809年,唐憲宗還進行了一次地方藩鎮的財政改革:一是節度使只收取治所州的財稅;二是藩鎮治所州以外的財稅由所在州的刺史上交朝廷。

公元809年是財政改革,限制了節度使的財權;公元819年是軍事改革,限制了節度使的兵權。

上述兩次改革,對大部分藩鎮是適用的,也得到了推行。但是,對河朔三鎮以及西北邊防重鎮沒效果。邊防重鎮必須要集權,因為擔當國防重任。河朔三鎮呢?河朔三鎮就是誰也管不了、朝廷更管不了。

03.河北問題的極端形態:河朔三鎮誰也管不了

如果河朔三鎮僅是駐軍的問題,那也容易解決。但是,就像藩鎮問題已經不是駐軍問題一樣,河朔三鎮也不是駐軍問題。藩鎮駐軍與所在地的政府體系融為一體。於是,河朔三鎮,完全具備割據政權的形態。



公元809年和公元819年,憲宗朝廷實施了兩次藩鎮改革,一個是削財權、一個是弱兵權。如果切實執行,那麼河朔三鎮的問題,自然可以解決了。

但是,推行改革需要力量,因為改革有阻力。在河朔三鎮,這個阻力特別大,朝廷的任何改革,在這裡全無用武之地。

唐憲宗削藩14年,打遍整個大唐藩鎮,打服所有節度使。但是,河朔三鎮是唐憲宗打服的嗎?

魏博藩鎮,面臨節度使歸屬不定的權力真空問題。於是,朝廷終於把手插入了魏博這個河朔一哥。幽州藩鎮,面臨朝廷南滅淮西、北滅平盧的強悍攻勢。於是,節度使劉總直接被嚇得出家當了和尚。成德藩鎮,憲宗朝兩次出兵卻兩次敗北。後來,節度使王承宗亡故,王承宗的弟弟不願接任節度使之位。幽州和成德,也是出現了一個權力真空的檔期,朝廷這才能拿回節度使的任命權。

劍南西川節度使劉辟被朝廷打死了,淮西節度使吳元濟被李愬生擒了,平盧淄青節度使李師道被部下砍了腦袋送給朝廷。但是,河朔三鎮的節度使,有哪個是被朝廷消滅的?

即便憲宗皇帝把所有節度使都打成了乖乖貓,但河朔三鎮依然是山中老虎。不是河朔三鎮的節度使不能,而是恰好在這個時候,他們都不想。

04.河朔三鎮到底是什麼問題?

公元820年,原成德節度使王承宗亡故,成德舉鎮歸附朝廷。於是,唐穆宗任命原魏博節度使田弘正為成德節度使。但是,公元821年,成德兵變,節度使田弘正及其家人隨吏300多人全被屠殺。



公元819年,原幽州節度使劉總自請入朝,後來出家當了和尚。於是,朝廷任命張弘靖為幽州節度使。但是,公元820年,一身官僚氣的張弘靖便開罪了幽州大兵,直接被趕出幽州。

公元821年,成德鎮兵殺節度使田弘正造反。於是,朝廷詔命田弘正之子、魏博節度使田布率軍討伐成德。但是,田布卻被魏博牙兵給逼得自殺了,然後魏博再次割據。

自此之後,河朔三鎮就是節度使世襲罔替、朝廷被迫追認。如果節度使控制不住藩鎮,其結果要麼是被殺掉、要麼是被趕跑。然後,藩鎮牙兵們再次推選一個節度使,朝廷再接著追認。這就是所謂的河朔舊事。

憲宗之後,大唐就再無雄主了嗎?大唐為什麼不能再次出兵、收復三鎮?

公元826年,被楔入河北的橫海軍節度使李全略去世,其子李同捷謀襲父職。於是,朝廷開始平叛橫海。但是,幾路藩鎮大軍卻猥瑣不前,河朔三鎮的幽州節度使出戰不利、魏博節度使首鼠兩端、成德節度使臨陣助敵。於是,一次小小的平叛戰爭竟然把國庫給打光了,付出與收穫完全不成比例。



公元843年,昭義軍節度使劉從諫打算效仿河朔舊事,為其子謀求節度使之位。昭義軍的防區位於河北與山西交界,是河朔三鎮的要衝之地。於是,朝廷投鼠忌器,擔心直接出兵會惹怒三鎮,於是詔命成德和魏博兩鎮出兵昭義。但是,這個詔命肯定是要花錢的,而且會花很多錢。這場平叛戰爭整整打了一年。河朔兵肯定出工不出力,但是昭義軍真心不好打。朝廷認為他們是叛軍,但昭義軍卻認為朝廷對不起自己,於是什麼大唐的合法性、什麼國家的意識形態,全都沒用。叛軍血不流干、死戰不休,大唐畏首畏尾、怯懦不前。所以,又一次把國庫打光,才平定了昭義叛亂。


橫海軍與昭義軍,這兩個小藩鎮尚且如此,就不要說河朔三鎮這三隻大老虎了。大唐朝廷就是把底褲當掉,也打不服三鎮。即便三鎮不搞同盟,單拉出一個鎮,大唐也打不動。

昭義軍之所以頑強敢戰,首先是因為士兵利益集團,這是藩鎮問題的初級階段;其次是軍政融為一體,這是藩鎮問題的進化階段。還有第三,那就是極端形態,即軍隊、官吏和地方百姓徹底融為一體,地方結成了利益共同體。

但這肯定不是昭義軍的單一個案。昭義軍節度使劉從諫欲效仿河朔舊事,即世襲罔替、朝廷追認,於是其死後,昭義軍集體造反。所以,地方利益共同體的極端形態,在河朔三鎮只能更嚴重。

05.大唐再也不想解決河朔三鎮的問題了

河北兵力雖強,不能自立,須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軍情。

河朔三鎮還是需要借力大唐的合法性資源的。所以,朝廷的策命詔書很重要。因此,河朔三鎮的大唐百姓,還是認同大唐朝廷的。

但是,河朔三鎮的百姓,卻不願意聽命於朝廷。因為他們已經開始享受到自治的好處。三鎮百姓只需要養活各自藩鎮的官吏,但不需要養活大唐朝廷。三鎮百姓也逐漸融入到藩鎮士兵和官吏系統之中,所以樂見藩鎮割據的局面。

關於河朔三鎮的這個認識,不是現在的後視之明,而是在唐朝就已經有了這個認識。在這個認識的基礎上,大唐會對三鎮採取什麼態度呢?

范陽自安史以來,非國所有,劉總暫獻其地,朝廷費錢八十萬緡而無絲毫所獲。今日誌誠得之,猶前日載義得之也。因而撫之,使捍北狄,不必計其逆順。

公元826年,幽州發生兵亂,兵馬使李載義殺死節度使朱延嗣;公元831年,幽州再生兵變,兵馬使楊志誠驅逐節度使李載義,即所謂:今日誌誠得之,猶前日載義得之也。



公元831年幽州兵亂後,朝中就有人主張藉機收復幽州。而宰相牛僧孺的態度則是:

幽州這個地方自安史之亂以後就不再為朝廷所有了。劉總自請入朝、獻幽州地。朝廷為此花了八十萬緡錢,但馬上就又發變亂,幽州大兵趕走節度使張弘靖。所以,這個地方就別指望要了,幽州大兵拿著幽州稅賦抵禦契丹人、為國戍邊就好。

唐憲宗之前,河朔三鎮非國所有,但是大唐的態度很堅定,就是要收復河朔三鎮。經過憲宗朝的努力,河朔三鎮終於實現了為國所有。但是,憲宗亡故十年之後,河朔三地不僅再又非國所有,而且大唐朝廷也不打算要了。

自此之後,河朔三鎮,徹底成為大唐高度自治的藩鎮,成了國中之國。而大唐朝廷也消滅了收復三鎮的雄心壯志。

06.三鎮不復、中興不得,大唐再也回不到盛唐

河北貢篚徵稅,半乎九州。

光武帝劉秀復興大漢,劉秀的統一攻略就是以中原制關中,打破了關中本位的歷史鐵律。而劉秀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建立了河北根據地。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大亂之初的最強諸侯,就是河北袁紹,雖說擁四州之地,但主要是河北。河北袁紹為什麼堪稱最強諸侯,就是因為河北富饒。官渡之戰後,曹操戰勝袁紹,立即就封鄴城,其目的就是要控死河北。只有控死河北,曹操才能夠取代袁紹,成為最強諸侯。



歷經兩晉南北朝,到了隋唐之時,河北地區已經實現了徹底開發,這裡就是隋唐帝國的經濟中心。所以,盛唐之世,河北向國家輸送的稅收「半乎九州」。大唐帝國一半的財政收入,都是河北貢獻的。

安史之亂後,大唐好像已經亡了,剩下的150多年只是在苟延殘喘。即便憲宗中興,但是這種中興連曇花一現都算不上,只能是曇花將現而未現,中興便胎死腹中。

盛唐再也看不到了。看不到的原因是什麼?原因就是大唐始終無法恢復對河北的控制。

河北氣俗渾厚,果於戰耕 。

這裡不僅是財稅之地,而且華北平原是千里大糧倉、河北戰士甲天下精兵。失去河北的大唐,不僅失去了一半的財政收入,而且失去了千里大糧倉和天下最強精兵。



冀州產健馬,下者日馳二百里,所以兵常當天下。

騎兵是冷兵器時代的王者,掌握產馬之地,就控制了絕對稀缺資源。大唐的隴右、河西之地,常年遭遇吐蕃入侵,即便有馬,也武裝了吐蕃騎兵。而大唐的河北馬場,卻控制在藩鎮手中。此種局面之下,大唐又怎麼再有征戰萬里的強兵。

失去河北財源之後,大唐吸血江南財富為自己續命。

但是,要汲取江南財富,大唐朝廷就必須控制住千裏運河,使江南財富能夠輸送到關中長安。為了保住這條輸血的主動脈,大唐與藩鎮征戰不休,頻頻耗盡國力。唐德宗之時,四鎮造反、五鎮稱王。一個小小的淮西節度使,竟然比河朔三鎮還囂張,間接打出了涇原兵變,皇帝被趕出長安。原因就是淮西控遏大運河,隨時能夠掐死向帝國中央輸血的主動脈。



而造成這一切被動局面的原因,就是河北問題。藩鎮問題,是大唐的痛。但河北,才是大唐永遠的痛。恢復不了對河北的控制,盛唐只能是歷史,大唐也不可能中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