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的趙國, 在經歷毀滅打擊後, 為何還能堅持那麼久?

奇偶奇偶 發佈 2020-04-23T17:26:34+00:00

動輒數以十萬人的大軍,在互相對峙,這在那段歷史歲月中,是及其少見。這個時候,我們就會產生疑問了,那就是趙國在經歷了毀滅打擊之後,為何還能堅持那麼久?

在中國歷史漫長的歲月中,戰國這段數百年的戰爭歷史,可以說是整個人類發展史上少有的大亂局。這樣的情況在於,中國戰國時期的每場戰爭規模,在當時來看,都可以被稱為世界大戰級別的。動輒數以十萬人的大軍,在互相對峙,這在那段歷史歲月中,是及其少見。因此,在秦統一六國的過程之中,造成了大量的人口傷亡。而在這中間,最為殘酷的戰役莫過於歷史上秦趙間的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在戰國數百年的歷史中,占據著很重要的位置。因為,自長平之戰後,秦國統一六國的趨勢已經無法阻擋。並且,當世人在回顧這段歷史的時候,也不禁為戰國被坑殺的四十萬降兵,而感到感慨。因為,這支規模龐大的軍隊,近乎是趙軍的全部力量,長平之戰後,趙國可以說是元氣大傷,並且國破就在眼前。但是,正當列國都認為趙國行將就木的時候,奇蹟卻發生了,長平之戰後,趙國非但沒有滅亡,反而堅持了30多年的時間。這個時候,我們就會產生疑問了,那就是趙國在經歷了毀滅打擊之後,為何還能堅持那麼久?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的是,在長平之戰漫長的歲月中,不僅只有趙國受到了打擊,秦國在這場戰役中也遭受到了不小的損失。這樣的情況,不同於現代社會,在那個以農業為基礎的社會,人口短期內大量損失,以及糧食的大量消耗,是需要相當長的時間進行休養生息的。這也是,為何當時秦王想要趁勢攻滅趙國時,朝堂上有人反對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在長平之戰同趙國的對耗過程中,秦軍的損失也並不小,而不趁勢攻滅趙國也是出於對現實的考量。

同時,我們能夠發現,秦國在長平之戰後,在發動滅趙戰爭的時候,對於秦國來說,已經錯過了最佳時機。秦國的丞相范雎,因為受到賄賂的原因,極力否定了白起關於趁勢滅趙的建議。這樣的情況下,就使得當時的秦國失去了最佳的滅趙時機,當秦王覺察出不對,在派軍隊攻趙的時候,趙國已經做好了準備,這就使得秦軍只能無功而返。並且,因此還受到了山東列國的共同遏制。

並且,這中間最為重要的一個原因,莫過於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情況。由此可見,當時的六國之中,還是有很多有識之士的,而信陵君就是這中間的一位。他深明唇亡齒寒的道路,於是大膽竊取虎符,調動當時魏國的軍隊,前去救援趙國。並且,在此後的時間內,多國軍隊聯合對秦國展開了反攻。秦國在諸侯的蜜月期滅趙,顯然是一紙空談,雖然在這之後,六國之間的緊密聯繫因此化解,但是滅趙的時間也隨之推後了很久。

其次,我們發現戰國良將眾多,尤其是趙國,可以說是名將的搖籃。而到了戰國末期的時候,趙國名將李牧,無疑成為了趙國的中流砥柱。歷史上曾有記載「後秦擊趙者在,李牧連卻之」以及「李牧死,趙國亡」等等說法。在秦國滅趙的過程中,李牧無疑成為了一個關鍵的環節,後面的史實也印證了這個說法,在李牧死後,所伴隨著的正是趙國百年國運的終結。現在甚至有很多說法,如果李牧不死的話,那麼秦滅趙的時間,很有可能滯後。

歷史就如同冰山一樣,我們在看冰山運動的時候,只會注意到那浮在水面上的八分之一,可實際上最為重要的八分之七都在水面下。這就如同趙國,沒有迅速在長平之戰後隕落一樣,實際上是由水下那八分之七所決定。不過即便如此,戰國在長平之戰的38年後,還是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覆滅,成為了歷史上的一個印記。

文章取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作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