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處無人家,雨林內外一家人——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見聞

新華社 發佈 2020-04-21T00:39:38+00:00

新華社北京4月21日電4月21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大山深處無人家,雨林內外一家人——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見聞》的報導。

新華社北京4月21日電(記者陳凱姿)4月21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大山深處無人家,雨林內外一家人——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見聞》的報導。

3D地圖上,海南熱帶雨林就像一隻南飛的蝴蝶。

鸚哥嶺的桃花水母游弋在叢林濕地;吊羅山小爪水獺重現故園;稀有喬木、藤和附生的蘭、蕨、菌類纏繞疊生;霸王嶺山間,人類最瀕危的「近親」海南長臂猿已增長到逾30隻……這是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四月景象。安然棲息的動植物,讓如蝶的雨林翩翩起舞。

一年來的公園建設、體制試點、保護研究、生態搬遷,人類已經學會與這片我國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連片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和諧共處。隨著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提速建設,人和大山、雨林將續寫新的故事。

(小標題)喊山

「嘣」,一記沉悶的聲音划過雨林。

這是梁宜文在2016年聽到的海南吊羅山最後的槍響。年過五旬、跟熱帶雨林打了30年交道的他心如刀絞,對著隱藏在大山裡的盜獵分子呼喊:「不要再打了!」

「嘣」,同樣的聲音,讓白沙黎族自治縣邦溪鎮的馴養員符大亮想起了30年前:一群群被譽為原野精靈的坡鹿,一度瀕臨滅絕。「除了心痛,別無他法。」

遍布海南9個市縣、世界上熱帶雨林和季風常綠闊葉林交錯帶上唯一的「大陸性島嶼型」熱帶雨林里,曾發出比槍聲更令人無奈的嘆息。

南渡江上游,陡坡上的高峰村位於海南熱帶雨林核心區域,白沙黎族自治縣發改委副主任吳松青每次爬上去都氣喘吁吁。「只有一條羊腸道,村民住在茅草房裡,遇上暴雨颱風,鄉幹部幾夜睡不著覺。」

「一間瓦房三石灶,一條野藤掛家當」的高峰村並非個例。雨林高山區域的許多村子,曾經都是「無電村」,看病難、上學難、生產難。人們只有打獵、伐林、割膠、燒山種稻,以維持生計。

「砍山、燒山,又困於山。」吳松青有次到一戶人家,見村民將一部手機綁在門樑上打電話,稍微一動信號就斷了,而更多人跟外界幾乎沒有任何溝通。有人嘗試過搬出大山。20世紀70年代,短暫遷到外地的村民們,又因為「生活不好」重回雨林坡地。

幾十年來,雨林和雨林中的人,都經受著生存拷問。

(小標題)護山

海南長臂猿,全球最瀕危的靈長類動物。1980年霸王嶺省級保護區成立時,僅存7隻。

1984年,霸王嶺烏烈林場的伐木工人陳慶,決定收起手中的斧和鋸,當一名護林員。為了讓長臂猿不再受侵襲,陳慶天天上山巡視。有時候聽到猿啼,他甚至湊近了,守候一天一夜,有次還被踏翻的石塊砸斷右腳骨。

當時護林員月薪只有80多元,但對於陳慶,保護長臂猿早已不僅僅只是一份工作:「林子被伐後,裸露、荒涼,長臂猿失去他們生存的地方。這種債,一輩子也還不完。」

2002年,科學家們從森林資源衛星影像中,發現海南中部山區的鸚哥嶺山地分布連片熱帶雨林。4000多種動植物生息繁衍的鸚哥嶺,急需進行保護研究。

第一支科考隊進駐鸚哥嶺時,自帶帳篷和鍋碗瓢盆。車陷在泥地里走不動,十幾個人就下車一起推。工作人員回憶,在保護站建站之初「沒經費,沒場所,沒車輛」,最大的困難是缺人——向全國多所農林院校發送招聘信息,只有26人報名,願意來的都是滿懷理想的「80後」。

幾十年護山之路,在人地相爭的矛盾中反覆打破和修復。海南熱帶雨林也有幸被圈在一個個分離的保護區內,得到喘息。2019年1月23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熱帶雨林保護邁出新的步伐。

吊羅山、黎母山、尖峰嶺、霸王嶺等國家公園片區,開始了電子圍欄和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體系試點建設;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組建成立;立法工作啟動……這讓中國監測長臂猿時間最長的陳慶發自內心感慨:「雨林有救了!」

護山,也不再是謀生的工作,而是「一份有尊嚴的職業」。

(小標題)離山

白沙黎族自治縣縣城往南約20公里的銀坡村,是海南首個實施生態移民搬遷的自然村。層林疊翠下,一幢幢黎族風格小別墅整齊布列在空曠的平地。住在這裡的人,早幾年還是「大山深處的居民」。

搬!要想保護雨林、脫貧致富,人就得離開大山。

「沒有打不完的獵,沒有砍不完的樹。」老支書符貴春還記得,2017年38戶人家集體搬入當地政府建好的新村時的場景:干群宰牛喝酒,抱在一起,淚灑篝火。

搬遷之後,保護站的職工和村民共同制定了森林資源管理村規民約,還將許多村民發展為護林員。工作人員麥嚴說,大家一起建旱廁、豬圈,發展生態養蜂、林下套種。銀坡村的新居民,每戶領取一畝水田,每人配有十畝橡膠林,鄉親們不再「日曬三竿起床,落日餘暉喝酒」,收入翻了幾倍。

吳松青說,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後,高峰村剩下的118戶今年也即將搬離雨林核心區域,人為破壞雨林的行為將明顯減少,保護區也將得到休養生息。「村民們原來享受的生態補償政策不會斷檔,新的搬遷政策還將帶來新的福利。」

今年3月23日,《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生態搬遷方案》印發,海南宣布將在2021年底前,完成核心保護區內白沙、東方、五指山、保亭4個市縣的生態搬遷工作。11個自然村共計1885人將告別大山,拿到新生活的「鑰匙」。

(小標題)賞山

今年4月,腐生性草本植物「尖峰精靈燈籠」在海南熱帶雨林首次被發現;早在2019年底,11種特有蘭科新種被發現;隨後,瞼虎屬新種「中華瞼虎」出現在雨林多處岩石上。

在植物分類學專家劉國道看來,新物種的不斷出現,是海南島熱帶雨林生態環境良好的表征。「海南熱帶雨林這座物種基因寶庫,未來可能還有更多物種等待挖掘。」這座廣受讚譽的「寶庫」,目前已記錄有野生維管植物3577種,脊椎動物627種,其中生活著8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在更多護林員、監測員和科研人員眼裡,雨林更是公眾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新模式的一扇窗口。

這幾天,霸王嶺監測隊員張志城常常可以看到十幾隻長臂猿同時在林間覓食和嬉戲,「它們不再害怕或牴觸我們了,只要輕手輕腳,隔著兩三米都沒問題。」他覺得,未來雨林群山之間,又能重現「猿聲啼不住」的景象。

資深馴養師符大亮負責巡視的邦溪坡鹿保護區,已經擴大到5000多畝。他親眼見證了坡鹿「復活」:「邦溪的鹿曾幾乎被打光,幾十年心血終於換來如今的坡鹿成群,以後再不需通過照片去認識這些原野精靈了。」

在鸚哥嶺,動植物博物館即將開放使用,它將成為海南熱帶雨林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30多名平均年齡32歲的大學生投身保護站,開展動植物監測、研究和救護。

而整個雨林核心區外,已規劃了特色小鎮、美麗鄉村及眾多旅遊項目,環熱帶雨林500公里的高速旅遊公路也在建設中,數百名村民還組建起基層管護團隊,雨林不但得到保護,還能成為國內外遊客賞玩的一道風景線。

「離開了大山,心還是要守著大山,遠遠看著就好啊。」銀坡村老支書符貴春說。(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