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趙匡胤之死乃是千古謎團,他真的是被弟弟趙光義所殺嗎?

microphone吳 發佈 2020-04-21T00:49:39+00:00

由於李壽將此事引入《續資治通鑑長編》中,致使後世開始出現謀殺之說,並由此引發上千年的爭論,至今沒有明確定論。

關於宋太祖趙匡胤的死因,乃是一樁歷史疑案,被稱為"燭影斧聲"。由於李壽將此事引入《續資治通鑑長編》中,致使後世開始出現謀殺之說,並由此引發上千年的爭論,至今沒有明確定論。不過,根據各種資料的記載來看,我認為趙光義殺死兄長的可能性較小。

案發經過:趙匡胤突然駕崩,趙光義成最大嫌疑人

北宋開寶九年十月壬午(976年11月14日)夜,宋太祖趙匡胤大病,急召晉王趙光義入宮,摒棄左右之後秘密議事,關於兩人到底商議了什麼,史料並無記載,只說"左右不得聞"。

期間,有人看見宮內燭影搖動,趙光義仿佛有離座退避的動作,片刻之後,又聽到以斧子戳地擊物的聲音,並聽到趙匡胤大聲說道"好好做"。(各種史料記載各有不同,但意思大致相似)這也是此事被稱為"燭影斧聲"的原因所在。

當夜,宋太祖趙匡胤駕崩,宋皇后得知消息之後,讓王繼恩去請秦王趙德芳前來,但王繼恩離宮之後,卻徑直來到晉王府,將趙光義請入宮中。宋皇后見來人不是趙德芳而是趙光義,吃驚之下連忙對趙光義說道,"我母子性命,全託付給官家了"。(註:宋朝稱皇帝為"官家")

宋皇后

趙光義哭著答道,"共保富貴,勿憂也!"後晉王趙光義繼承皇位,史稱宋太宗,改元太平興國。由於趙匡胤與趙光義議事時奇怪的現象,再加上趙光義成為了此事最大的受益者,因此如果趙匡胤不是自然死亡,那麼趙光義無疑便成為了最為可疑的嫌疑人。

趙光義已是皇位的實際繼承人,因而並沒有作案動機

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杜太后病重,逐與宋太祖趙匡胤、宰相趙普立下"金匱之盟",即太祖百年之後由其弟趙光義繼位,再由趙光義傳給趙光美,最後由趙光美傳給趙德昭(宋太祖長子)。(亦有說趙匡胤傳趙光義,再由趙光義傳趙德昭)

杜太后影視形象

因當時北宋尚未完成統一,且當時趙匡胤的兩個兒子趙德昭(10歲)和趙德芳(2歲)年紀尚幼,為了防止主少國疑的悲劇再度上演,因而當時立下"金匱之盟"的可能性極大,而從史料記載來看,關於這個盟約是否存在的爭議的確較小,爭議較大的地方在於到底是三傳還是二傳。

開寶六年(973年)8月,一直主張父死子繼,反對趙光義繼位的宰相趙普被罷相,同年9月,時任開封府尹的趙光義被封為晉王,而"親王+京尹"乃是五代十國以來皇儲的標配。趙光義不僅完全符合當時的皇儲身份,而且大權在握,常年參與朝中事務,而當時的趙德昭和趙德芳不過是掛名的節度使和防禦使,不僅沒有實權,且從未參與朝政。如此判斷,趙光義極有可能是趙匡胤選定的既定繼承人。

趙光義"親王+京尹"的身份是儲君標配

可以說,趙光義雖未被明確立為儲君,但卻已經具備成為儲君的所有條件,且已經廣為人知。而從趙光義獲得"親王+京尹"的儲君身份,一直到趙匡胤去世之前,趙匡胤並沒有改立儲君的意圖,因此趙光義並無作案動機。相反,得知趙匡胤駕崩之後,宋皇后要求王繼恩召趙德芳入宮的舉動反而更為可疑。

趙光義到底有沒有作案時間,目前仍有爭議

這是該事件目前爭議最大的地方,而要分析趙光義有沒有作案時間,關鍵點在於趙匡胤駕崩之時,趙光義到底有沒有在宮中。然而,從各種史料的記載來看,這個爭議難有定論。

趙匡胤影視形象

1、有作案時間。北宋仁宗時期的僧人文瑩在《續湘山野錄》中,有"是夕,太宗留宿禁內"的記載。如果這個記載為真,那麼便可以證明趙光義當夜是留宿在宮中的,因此趙光義是有作案時間的。而蔡東藩的《宋史通俗演義》和李逸侯的《宋宮十八朝演義》這兩部野史小說都沿襲了此種說法。

2、沒有作案時間。司馬光的《涑水紀聞》則明確記載,趙光義當時並不在宮中,而是宋皇后要王繼恩召趙德芳入宮時,王繼恩才跑去告知了趙光義,並請其從速入宮。且趙光義聽到消息後的表現是"王大驚,猶豫不敢行",可見對於趙匡胤的去世完全沒有準備。如果這個記載屬實,那麼可以證明趙光義當時並不在宮中,自然也就沒了作案時間。畢沅的《續資治通鑑》,以及《四庫全書》《宋論》同樣力主這一說法。

趙光義影視形象

而在《宋史紀事本末》中,對於趙光義是否在宮中則沒有記載,只記載了趙匡胤召趙光義入宮,兩人秘密議事,之後趙匡胤駕崩之事。《宋史·太祖本紀》更是只簡單記載了趙匡胤駕崩的時間,其餘沒有提到一個字。

趙光義殺趙匡胤之事疑點重重,其實並不可信

自從謀殺說形成以來,雖然各種版本的故事將此事描寫的繪聲繪色,但仔細分析便不難發現其中的疑點:

趙光義極可能事後才通過王繼恩得知消息

1、趙光義當夜不該留宿宮中。根據司馬光和李壽等史學家的考證,宋朝的宮廷制度規定,除了皇帝和尚未出閣的皇子之外,其他男子是不允許夜宿皇宮的,極有可能是事後通過王繼恩才得知的消息。因此,趙光義當夜根本不可能留宿宮中,自然也就沒有了作案時間。

2、趙匡胤為何單獨召見趙光義。雖然無從得知趙匡胤當夜召見趙光義的原因,也無從得知兩人具體的談話內容,但從透露出來的隻字片語來看,病重的趙匡胤似乎是在交代後事,讓趙光義"好好做"。如果趙光義不是趙匡胤中意的繼承人,那麼此後必然會再度召見趙德昭或者趙德芳。而且,趙德昭和趙德芳從未直接參與朝政,如果趙匡胤要傳位兩人,豈能不召見顧命大臣行託孤之事?

趙匡胤從未對兒子進行培養

3、趙匡胤始終沒有培養兒子。如果說當時定下"金匱之盟"乃是因兒子太過年幼,為了防止主少國疑。然而到開寶九年(976年)時,趙德昭已經26歲,趙德芳也已經18歲,如果趙匡胤想要更換繼承人,怎麼可能不提前培養兒子,打壓趙光義,甚至為兒子建立起足夠的勢力,以確保其能順利繼位?歷史並非沒有留給他時間,可直到趙匡胤駕崩之時,趙德昭和趙德芳不僅從來沒有獲取實權,從未參與朝政,甚至沒有一個朝中大臣支持,這豈是趙匡胤這樣的雄主所能犯的低級失誤?

綜上所述,各種證據表明,趙光義極有可能是趙匡胤欽定的繼承人,正因有"金匱之盟"的存在,趙匡胤才始終沒有立太子,且未對兒子進行培養。因此我更傾向於趙匡胤是自然死亡,而並非趙光義所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