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獅獎《小丑》:從「標籤效應」剖析一個精神重疾「怪咖」黑化史

不規則星球 發佈 2020-04-14T06:08:38+00:00

01.一個精神重疾「怪咖」的黑化史傑昆·菲尼克斯主演的2019年上映的漫改英超電影《小丑》在76屆威尼斯電影節一舉多得金獅獎,並多次蟬聯北美票房榜冠軍,全球累計票房超10億美元。


01. 一個精神重疾「怪咖」的黑化史

傑昆·菲尼克斯主演的2019年上映的漫改英超電影《小丑》在76屆威尼斯電影節一舉多得金獅獎,並多次蟬聯北美票房榜冠軍,全球累計票房超10億美元。電影本身具有非常豐富的開放性情節和爭議性,包括在電影上映時,因其內容的特殊性,部分院線周圍都加強了安保,甚至增派警察巡邏。

故事發生在七八十年代的哥譚市,一個擁有擁有喜劇人夢想的、患有顛笑症的小丑扮演者與同樣充滿病態的母親相依為命。他本質純良、隨身攜帶證明自己疾病的卡片來向路人解釋自己毫無來由充滿滑稽的大笑,他努力工作充滿嚮往有朝一日登上《莫瑞·富蘭克林秀》的舞台,他按時接受心理諮詢治療、吃著7種混合藥物,他耐心地照顧病重的母親,毫無嫌隙,但社會並不尊重他的努力,也無視他生活的艱難困苦,只一味任由現實生活對他施以重壓,毫無憐憫。

在多方精神、心理壓力的蹂躪下,我們甚至很難分清哪一件事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同事蘭道爾的背叛?是母親的謊言?是幻想愛情的破滅?是假想「父親」的那一拳?我們無從得知。

在《小丑》上映前先行的短片中一個角色光影重疊的鏡頭中,似乎暗示小丑本身是一位人格分裂患者,外表的亞瑟,左手執筆,是在社會中摸爬滾打的卑微的需要社會認可的最底層普通人,內心的亞瑟,右手持槍,是一位天生暴力、冷酷、決斷的小丑,而電影詮釋的就是在二者對抗、共生、分裂的關係下,飽受社會摧殘的亞瑟如何喚醒內心最邪惡的小丑,在無數的背叛、欺騙的催化劑中,一步步被黑暗面爭奪了精神的控制權。

02.亞瑟是如何被「標籤效應「小丑化的,解讀「標籤效應」的含義

「標籤效應」是指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後面引起的。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心理學家在招募的一批行為不良、紀律散漫、不聽指揮的新士兵中做了如下實驗:讓他們每人每月向家人寫一封說自己在前線如何遵守紀律 、聽從指揮、奮勇殺敵、立功受獎等內容的信。結果,半年後這些士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真的像信上所說的那樣去努力了。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標籤效應」。

影片中的亞瑟是如何一步一步被貼上『小丑『的標籤的?

1.來自母親的標籤:「happy、私生子、被家暴的領養兒童」

假設被亞瑟強行搶走的母親潘妮留在阿卡姆精神療養院的檔案是是真實的,亞瑟的母親就是整個影片中最殘忍的存在,假設那份檔案是假的,就將這部影片推向了另一個悲劇。

母親前後給亞瑟貼上了3個標籤,這3個標籤左右了亞瑟的一生和從始至終情緒的漲落,也導致了自己死在兒子手下的悲慘結局。

「你和你母親的關係,決定你和世界的關係」。

——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靈格

第一個標籤是「happy」,母親一直以happy為暱稱來稱呼亞瑟,亞瑟在參加戲劇俱樂部的表演時,介紹人是這樣報幕的:「下一個表演者,認為自己是一個終生居住在哥譚的人,從小就被告知「他的人生目標是給這個寒冷、黑暗的世界帶來歡樂和笑聲。」母親潘妮一直在告訴亞瑟:要始終擺出一張笑臉,你的使命就是讓世界充滿歡笑。於是亞瑟成為了一名小丑扮演者,每天在人前擺弄著不屬於自己的笑臉,成為貫穿整部電影的角色。

第二個標籤是私生子,從亞瑟記事起,母親一直在給哥譚市最富有的精英階層的代表托馬斯韋恩寫信尋求幫助,亞瑟知道母親曾是韋恩家的傭人,直到拆開一封母親的信才得知,原來自己是父親就是那個最有權勢、即將競選哥譚市市長的托馬斯韋恩。亞瑟內心充滿複雜,一方面是知道「父親」竟然是將自己化為小丑隊伍的始作俑者,一方面是對親人的渴望和期待。但當他上面求證表明身份時,卻被管家冷漠地告知自己的母親患有幻想症,曾經被送往阿卡姆精神療養院治療。不甘心的亞瑟再一次來到擠滿權貴和上流人士的韋恩大廈慈善晚宴中與托馬斯韋恩對峙,再次被證實母親患有幻想症,亞瑟除了得知自己其實是被領養的孩子,還被自以為是的「父親」狠狠地揍了一拳。

第三個標籤是「被家暴的領養兒童」,亞瑟在阿卡姆療養院真的找到了母親潘妮的檔案,並從試圖掩飾的檔案管理員手中搶走了檔案,得知自己是的確是被母親領養的孩子,並且母親親眼看著自己被男友家暴卻不管不問,最終導致腦部受傷,精神出了問題。

母親給亞瑟貼的這3個標籤,一個讓他成為了她想讓他成為的人,一個讓他重新燃起了希望,一個讓他徹底絕望。

2.來自上層權貴的標籤:

在地鐵中,亞瑟恰逢3個「華爾街精英」戲弄女性的場景,當女性向亞瑟投來尋求幫助的眼光時,亞瑟並未起身,長期受壓迫和欺負使他惶恐、膽怯, 他不敢站起來發聲,卻控制不住自己因害怕而發出的顛笑聲,3個男子以為他在挑釁,在他拿出自己證明病情的小卡片之前把他打倒在地,最終激發了亞瑟內心的小丑,亞瑟拿出同事蘭道爾給他的槍,用左手結束了這場鬧劇。

當隔日托馬斯韋恩在電視上公開發生時,給包括亞瑟在內的社會上所有底層人士貼上了懦夫、冷血、遊手好閒的廢物、跳樑小丑等標籤,而給譁眾取寵的以3個「華爾街精英」為代表的人貼上了幸運者、成功人士、創造美好生活的人等標籤。

《了不起的蓋茨比》中有這樣一句話:「每當你想批評別人的時候,要記住,這世上並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擁有的那些優勢。」

可惜他們並不懂。於是,被貼上標籤的人徹底憤怒了,在大街上發表偏激、恐怖的言論,製造混亂、破壞,這也成了托馬斯韋恩夫婦被射殺的導火索。

3.來自社會的標籤:

在亞瑟為了自己和母親艱苦謀生時,卻被街頭的混混搶奪了廣告牌,並引致角落中拳打腳踢,他們肆無忌憚第叫他「小丑」。

當蘭道爾第一次因為丟了廣告牌而被老闆霍伊特約談時,霍伊特告訴亞瑟別人都因為他那愚蠢的笑聲認為他是個「怪胎」,在他身邊會感到不舒適,並且在被同事蘭道爾陷害時遭到了解僱。

當亞瑟在脫口秀表演舞台上因為緊張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時,被莫瑞當作「笑料」拿來在節目中取笑,以博得觀眾的掌聲,甚至在邀請亞瑟上台參加節目前,還在播放他窘迫的脫口秀事件,而一切的始末,都是為了利用他「小丑」的標籤製造節目效果,用毫無下限的羞辱和自以為是的幽默來踐踏別人的尊嚴,而原本被亞瑟用來自殺的槍口,最終對準了莫瑞·富蘭克林。

亞瑟用了一場幻想出的愛情來博得正常人的認可,當他以為自己和鄰居家的單身媽媽產生一場美好、溫馨的愛情時,亞瑟在一場大雨走進了鄰居索菲的家中,才發現原來自己對於索菲而言的標籤不過是「住在走廊盡頭的人」,自此唯一的安慰也徹底破滅。

當亞瑟第一次強殺3個「華爾街精英」後,社會中便產生了無數帶著小丑面具的信徒,他們為亞瑟貼上了「小丑」的標籤,這標籤象徵著反抗、破壞、毀滅和重生。亞瑟本身只是為了自己的生存和疾病和反抗,卻被一群別有用心、暴力傾向的暴徒裹挾,被他們的標籤簇擁成了反派的「領袖」,徹底淪陷。

他並非天生就是惡魔,曾經也不過和你我一樣,是一個孤獨無助、走投無路的普通人。

當亞瑟只是一個遵紀守法與世無爭的社會邊緣人物時,沒有人曾注意過他的存在,也沒有人在華他的生死,而當他被貼上打破秩序無視規則的標籤時,反而成了引人注目的罪犯和英雄。

這來自三方的壓迫導致亞瑟一步步將自己的身份標籤化,將人生推向了不可見底的深淵。

而被亞瑟用右手寫在記錄本上的那句話:「我的死能讓我的人生更有價值「,則是他為自己貼上的標籤。作為一種宿命的悲觀論,這句話原本是想通過死亡來解脫自己的人生,活著時沒有被關注,自殺是唯一一種充滿主觀性、主動權的自我選擇。他原本只是想在眾人面前了解自己的生命,活著沒能擁有的一切,就用死亡來實現吧。

03.「標籤效應「為何會影響「個體自我意識的自我認同」

讀小學時,班裡有一個老師非常頭疼的「差學生」,因為成長在父母家暴的環境下,男孩性格非常的乖張不羈,不學無術,做盡壞事,在所有人眼裡,他的標籤就是「差生」,總被安排在後門的角落自生自滅。班裡丟了東西,大家總會第一個回頭看他。甚至有一天,他在後面發出「嘔吐」的聲音,大家回頭看時都唏噓不已,認為他是為了逃學裝出來的。我始終記得,他的表情由不被信任的不甘變成憤怒,最後低下了頭,一聲不發。

心理學認為,之所以會出現「標籤效應」,主要是因為「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是「好」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給一個人「貼標籤」的結果,往往是使其向「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的教授羅森漢恩博士於1972年進行了著名的羅森漢恩實驗,後來也被稱為「假病人實驗」。

羅森漢恩博士招募了一位二十多歲的研究生,三位心理學家,一位兒科醫生,一位精神病學家,一位畫家,一位家庭主婦等8位人員扮演精神病人,所有的假病人都告訴精神病醫院的醫生,他們幻聽嚴重。但是除了這個症狀以外,他們所有的言行完全正常,並且給問診者的信息都是真實的(除了自己的姓名和職業外)。

結果,他們8人中有7人被診斷為狂躁抑鬱症。被關入精神病醫院後,這8個假病人的所有行為都表現正常,不再幻聽,也沒有任何其他精神病理學上的症狀,但是卻沒有一個假病人被任何一個醫護人員認為是正常人。當假病人要求出院時,由於他們已經被貼上「精神病」的標籤,醫護人員都認為這些病人「妄想症」加劇。

精神病院的醫務人員甚至發明了一些精神病學上的新術語來描述這些假病人的嚴重「病情」:假病人與人聊天被視為「交談行為」,他們甚至認為假病人做筆記都是一種精神病病情的新發展,以至於「做筆記」被護士當作病人的病狀以「書寫行為」記錄在他們的病歷中。

羅森漢恩的研究有力地揭示了診斷標籤的危險性——標籤效應:一旦醫護人員認定某一個人患有精神分裂症,就會把他的一切行為和舉止視為反常。

「社會偏見屢見不鮮,它長得如此碩壯,即使是它的受害者也很快就把它看作理所當然的事情」

—法國小說家,劇作家馬塞爾·埃梅

當一個人被貼上了標籤,包括自己在內的所有人都會以標籤的印象來看待自己,認為自己就是那個被大眾認可的形象,影片中亞瑟非常渴望被認可,因此每一個標籤對他而言都是一種成功的塑造,而這也加劇他內在的人格分裂,長期被負面標籤引導,就會產生消極的自我印象管理,做出與自己標籤相符的行為。於是他徹底成為了一個失敗者、怪胎、小丑、反派……成為了那些別人想讓他成為的人。

「我原本以為我的人生是一齣悲劇,但其實它是一齣喜劇」。

當亞瑟第一次站在韋恩大廈內看著幕布上的默片時,大廈外雜亂無章,戴著面具的市民們在抗議,大廈內的精英們一片祥和安逸,無視著場外喧鬧的一切,漠視著底層市民的抗議和痛苦,笑看著螢幕上喜劇大師卓別林主演的《摩登時代》。《摩登時代》本身表現的是美國20世紀30年代經濟蕭條時期,通過卓別林飾演的工人形象對底層工人階級表達同情和對醜化資本形象,卻被台下的資本家們當作一部真正的喜劇來觀賞,站在觀眾中間的亞瑟,他的人生也被這群掌握社會百分之八十財富的精英們貼上了「喜劇」的標籤,於是他真的將自己的一生過成了一部充滿悲劇色彩的喜劇。

04.如何利用「標籤效應「實施積極的自我暗示

著名的心理學家和個體心理學派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他的研究個體心理創傷中指出:「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由於悲慘的、缺少關愛的童年,亞瑟一生都在強烈渴望被社會認可,渴望社會給予他想要的標籤,如果被混混搶走廣告牌時有人出手相助,如果公交車上的母親能夠不那麼充滿敵意,如果心理諮詢師能認真用心地聽亞瑟的心聲,如果蘇菲真的和亞瑟成為朋友,如果藍道在亞瑟出事時沒有先發制人賊喊捉賊,如果莫瑞不把亞瑟的顛笑症當作笑料,如果韋恩能伸出援手幫助亞瑟……如果以上任何一種情況發生,也許都會改寫這場悲劇。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時無辜的。

但沒有人有伸出援手改變亞瑟命運的義務,上層社會的人們壓根看不到他的需求,同階層的人同樣飽受生活的摧殘,沉迷於苟且偷生和得過且過之中,無心互相關愛憐憫沒更無法給予亞瑟想要的關懷。

而在一個人失敗和挫折之中,自我拯救和積極暗示至關重要。如何利用「標籤效應」進行自我引導:


1.打破思維定勢。

思維定勢是指按照積累的思維活動經驗教訓和已有的思維規律,在反覆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較穩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維路線、方式、程序、模式,被標籤化的人們長期受「標籤效應」的束縛和牽引,同時受社會影響而對某些人事持有穩定不變的看法,形成固定的思維定勢。

例如一個經常被人誇獎好孩子和被教育誠實為本的兒童很少會做出曠課、逃學、欺騙父母的舉動,因為他潛意識裡已經被動形成了一個模範的定勢,如果不是外界刺激,他自己很難走出這個圈子。

思維定勢一旦形成,就很難打破,當某個人被貼上標籤後,就會被動地產生認知上的偏差,久而久之形成慣性思維。

因此,被標籤化的人最需要的就是打破自己的思維定勢,撕掉「負面標籤」,甚至可以選擇性地篩選過去的經歷累積的經驗和認知,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儘量減少思維定勢的負面影響,不要讓標籤為自己畫地為牢。

2.提升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由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於20世紀70年代首次提出,其概念是指人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當人們被貼上正面的標籤或充滿自信時,就會產生對自我能力和事情結果的積極設想,反之,就會產生負面的情緒和消極對待,降低「自我效能感」,阻礙個體積極解決問題。

自我效能通過影響人們的行為選擇、動機、問題解決和情緒狀態來發揮「標籤效應」的作用。在負面標籤的暗示和催化下,在個體的行為選擇中,就會趨向於迴避自認為沒有能力完成的事情,即使無法避免,也會降低動機水平,心態的不自信會直接導致努力程度的降低,影響行為效率。

當面對困難和挫折時,受正面標籤影響,「自我效能感「較高者會更加專注如何更好地解決問題,保持活躍積極的心態,而受負面「標籤效應」影響的低效能感者則無法全身心投入問題解決的過程,受消極情緒影響,無法激活其認知、思維及潛在靈感。

3.摒棄自我標籤。

只需7秒,就能從外表構建出對一個人的偏見。

——可口可樂

2015年,中東可口可樂在齋戒月期間策劃了一場「撕掉標籤」的活動。他們邀請了6位互不相識的陌生人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中圍桌而坐,輪流描述自己的興趣愛好,在黑暗中,他們彼此毫無拘束、交談甚歡,而當燈光亮起時,每個人都驚呆了。

如果不是提前做了交談和溝通,沒有人能想到文質彬彬的眼鏡男卻是重金屬愛好者,而滿身紋身的男人竟然參加過TED talks的演講,甚至有人表示:「我要是在街上碰到紋身男,都要嚇哭了好嗎,誰敢說話啊」。

作為一個擁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我們最不應該做的,就是打造自我標籤,你只需要過自己想過的人生,走自己想走的路,不必用標籤給自己設限,更不用因為擔心別人的感受而讓自己束手束腳,更不該讓標籤成為自己止步不前的理由。

被人理解是幸運的,但不被理解未必不幸。一個把自己的價值完全寄託於他人的理解上面的人往往並無價值。

——周國平

人生從來無關於一個「好」或者「不好」的標籤,那只能定義過去,不能代表現在,更不能證明未來。摒棄自我標籤,才能不被世俗的言論和眼光裹挾,卸下靈魂的負擔,才能在充滿希望的未來大步流星地向前。

4.積極心理暗示。

你是否聽過這樣一個實驗:將一個人關在密室中蒙上眼睛,並用冰划過他的手臂,同時製造出水滴聲,讓人以為他的血在流失,後來這個人真的死在了密室中。

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

而積極的心理暗示能讓人由內而外地自信,當你在進行長跑時,通過不同的小目標來將大目標分割開來,並按時自己每次只完成一個小目標,如此一來,耐力跑就變得相對容易,而如果你一直暗示自己這就是一場長跑,那一定是一場一場艱辛的過程。

人在追求成功時,對自己的自我安慰,或者設想美好的目標和場景就是一種自我暗示,能為人提供動力和挫折的耐受力,保持更加積極健康的精神狀態。

5.自我接納和肯定。

影片中,亞瑟對於愛情的美好憧憬和對於自己在脫口秀舞台上成功表演的幻想從另一方面來看,就是一種自我接納和肯定,如果不是現實接二連三的打擊,亞瑟的人生也未必會誕生一場悲劇。

每個人都有不完美,最重要的是接納自己,自我排拒會直接導致精神痛苦,亞瑟的痛苦除了來源於現實的排擠和壓迫,還來源於因為無法接納患有顛笑症的自己,無法接納自己畸形的人生。

真正的接納自己,是在懂得不消耗的前提下,正確處理悲觀情緒,梳理現實,不盲從恐懼外界的標籤,聽從內心深處的發聲。

寫在最後:溫水中青蛙才會在不知不覺中葬身釜底,沸騰油鍋里的青蛙會奮力一跳,並帶起熾熱的火花。打破秩序、燒殺搶掠有悖於他的初衷,一無所有的亞瑟在標籤的脅迫下一步步走向了悲劇的黑洞,他的每一次奮力掙扎帶著血腥和殘酷,而那些無形的標籤,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