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擔心的事情已經發生了……印度疫情已經成了世界短板?

吳曉波頻道 發佈 2020-04-14T06:17:24+00:00

——印度總理莫迪文/ 巴九靈截至今天,印度結束了為期21天的全國封鎖。本篇作者 | 李夢清 | 當值編輯 | 李夢清責任編輯 | 何夢飛 | 主編 | 鄭媛眉

在病毒蔓延的黑暗之中,我們必須不斷朝著光明和希望前進。

——印度總理莫迪


文 / 巴九靈


截至今天,印度結束了為期21天的全國封鎖。


據印度媒體消息,封鎖將再延長2周,在是否延長封鎖的討論會上,莫迪表示「當前局勢使我們別無選擇」。


印度總理莫迪與多個邦首席部長開視頻會議


在莫迪「硬核」宣布「封鎖令」當天,印度確診病例僅536例,21天封城結束後,印度對外公布的累計確診為9240例,死亡331例(截至昨日17:00)。從整體數量上來說,遠低於美國、義大利、西班牙等歐美國家。


但專家普遍認為:印度疫情被嚴重低估。


小巴採訪了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林民旺,他表示:印度公布的疫情數據可信度較低,主要原因是核酸檢測做得太少。


一來,印度缺少大規模生產檢測試劑的能力,檢測試劑需要從國外大量進口;


二來,之前進行新冠肺炎檢測的價格較高,需要4500盧比(人民幣約為450元),現在印度最高法院已經要求免費檢測。


從檢測數量看,3月初,印度每日僅檢測幾十份,且對被檢測者的條件限定十分嚴格(比如必須有境外旅行記錄),檢測機構也非常有限;3月21日後修改了檢測標準,逐步增加到2000份/日。4月8日左右,檢測量才達到1萬份/天,預計本周可能增加到2萬份/天,未來有望到達10萬份/天。


也就是說,隨著印度檢測能力跟上來,確診數據很可能出現大幅度增長。


印度當前面臨的困境,除了檢測跟不上,更可怕的問題是——貧民窟的衛生防疫能力差,很多人將貧民窟出現確診病例視為最大的「定時炸彈」。


但目前最令人擔心的事情已經發生了——4月1日,孟買塔拉維貧民窟出現首例確診病例,這名確診男子當晚在轉院途中死亡,近期沒有出遠門或接觸已知感染者,以前有過腎臟疾病。


截至4月11日晚,塔拉維貧民窟內的確診病例數共28例,死亡4例。


塔拉維貧民窟


這意味著疫情擴散已經進入到社區傳播的階段了。


並且,塔拉維貧民窟是亞洲最大的貧民窟之一,占地僅2平方公里,卻有8.6萬套簡易房,共生活著100 多萬人。平均上千人共用一個廁所,超過70%的廁所沒有水。


目前,孟買市政府已封閉該貧民窟部分區域,由警方執勤,並派人對房屋「噴洒鹽酸」消毒,以及派出150名醫生對這裡的居民進行體溫排查。



從整個印度看,類似的貧民窟還有許多。據英國《衛報》援引印度首次對貧民窟人口進行的全面普查,六分之一的印度城市居民,也就是6400萬印度人口居住在貧民窟中。


防疫能力極差的平民窟,再加上印度極其薄弱的醫療系統,有人將印度形容為「病毒的培養皿」。


據世界銀行數據,印度的醫療保健支出僅占GDP的1.28%,印度每萬人僅擁有 8 名醫生,想想每萬人擁有41名醫生的義大利目前的慘狀,再想想印度的13億人口,以及衛生條件極差的貧民窟,小巴不敢想像印度疫情一旦暴發,問題將有多麼嚴重。


目前,印度政府也在努力行動,計劃將2萬節車廂改造成印度版「方艙」,目前全國已經有5000個車廂完成改造,可以提供約4萬張隔離病床。


印度版火車「方艙」


不過後續的使用效果令人擔憂,畢竟這裡沒有空調,而再過一段時間印度各地將進入40℃的高溫天氣,對於穿防護服的醫護人員和隔離醫治的病人來說,防疫難度會進一步增加。


除了以上問題,印度底層民眾對病毒的認知程度也很令人擔憂,比如網上流傳的各種奇葩防疫操作——喝牛尿、在牛糞里洗澡、喝恆河水等。對此,世界衛生組織(WHO)緊急情況計劃主任Mike Ryan表示: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人類對抗新冠肺炎能否取得決定性勝利,未來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印度控制該病毒的能力。


那麼,目前印度疫情發展到什麼程度了,在印度的中國人處境如何?印度將成為世界疫情的「震中」嗎?下面我們就來看看。


先說我自己在印度的經歷:


本人因工作需要於3月13日(印度宣布取消一切簽證當天)入境了,飛機上乘客不超過7個,一路戰戰兢兢生怕印度出入境管理部門不讓我和老闆入境,然而來了印度才知道已經回不了國。


空蕩蕩的飛機和機場

受訪者提供


目前正處印度全民封鎖期,商業活動全部停止,我們公司的客戶也不上班了,我們更是不敢出門,還好居住的小區有一個不間斷供應的超市,目前食物還算充足。


小區有不間斷供應的超市

受訪者提供


再來說我所見到的印度的境況是:


▶ 1. 恐慌程度逐漸上升,實際感染人數遠超報導數據。我在各個邦的印度本土朋友,打電話讓我注意安全,他們那裡情況很不容樂觀,甚至很多醫護人員都被感染了,他們也在詢問我中國的治癒率有多高,有沒有防治疫苗,深信有神靈的印度人也開始慌了。


▶ 2. 印度人民的防範意識在逐漸提高。1個月前我入境時,機場很多人都不戴口罩,現在基本上大部分人都開始戴口罩。


▶ 3. 印度政府正在努力打一場硬仗。比如,我入境時相關區域政府人員會電話詢問我是否需要幫助,食物是否充足;各個邦網都成立了應急組織,網上實時更新各個邦網動態,印度的投資網站也立刻出了很多關於應對新冠肺炎的報告;駐中國大使館也在購買大量的防疫物資。


從影響來說,印度是人口大國,大城市密集程度超乎想像,一旦疫情暴發,不光是印度的災難,甚至會輻射到整個亞洲乃至世界。


同時印度也是外貿的必爭之地,雖然不富裕,但乘以人口基數,市場非常大,一旦疫情暴發,對於中國的外貿而言相當於丟掉了一個大市場。


此外,印度近年來成為國際資本爭相投資的國家,就如當年改革開放的中國一般,原本現在正是印度經濟高速發展,外資湧入的好時機,但疫情下許多外資在印度的投資項目都處在停工狀態,經濟損失更是難以想像。


最後,我想說,身為一個中國人,在這場戰役中,我們贏得了世界的尊重,所有印度朋友都在和我說,你們政府很厲害。現在我真的想回國,但目前回不去,也希望國外的同胞們照顧好自己,相信身後有強大的祖國在保護我們。


印度政府實行21天全國封鎖,主要是為了減緩病毒傳播的速度,同時騰出時間去安排各種疫情管控的準備工作,如購買呼吸機、檢測試劑盒、防護服等防疫用品。


同時也藉機摸清疫情傳播區域,通過這21天的封鎖,基本摸清了整個疫情狀況,全國732個區中有400個區尚未出現確診的病例,接下來就可以根據疫情的嚴重程度逐步實行「分區施策」。

目前印度決定封鎖延長兩周,說明其政策的基本方向和目標不變,兩周後部分地區將可能慢慢地有限度地恢復生產和生活等。

封鎖措施一定程度上顯示出印度政府的管控決心,但印度民眾對此也有批評,主要在於政府初期未能及時做好準備和準確評估疫情,不僅封鎖的政策來得突然,也導致後續出現了大量問題。

比如當地一些流動農民工,在封鎖後根本沒飯吃,必須要回農村,甚至出現浩浩蕩蕩大部隊走回農村的場景。



根據印度勞工權益組織的估算,印度約有1.2億名農民工。很多人擔心流動的農民工中已經出現了感染者,他們回到農村後大量聚集,可能會間接導致疫情擴散,醫療系統薄弱的農村或許可能會成為疫情的一大暴發點。

同時,還出現了在網上傳播較廣的警察打人現象,以及有一些民眾沒有食物,要排長隊等待食物分發。


封鎖下的印度,不同階層民眾的差別非常大,窮人面臨生存難題,而不少官員、富人則開啟了休假狀態,不用工作,和家人團聚。

從封鎖效果看,我個人感覺印度目前還處於對防疫比較有信心的階段。尤其是很多印度人認為,單看官方數據,印度目前的控制效果還是挺好的。之前,印度不少媒體對中國的嚴厲措施頗有不同看法,但隨著印度疫情擴散,現在越來越多地認可中國的做法,比如建立「方艙」醫院等舉措。

鑒於目前印度疫情還處在不斷發展和變化過程,對「印度是否可能成為世界疫情的『震中』」這類問題, 不宜過早下結論。有理由相信印度的確診數還將大幅上升,但疫情狀況發展到像美歐那種「慘烈」程度的可能性也許不高,感染1.3億人的機率基本不可能。

此外,如果印度疫情大暴發,將對鄰國造成很大壓力。目前不丹、尼泊爾等國已出現從印度輸入的病例。當前印度周邊國家也採取了儘量切斷或減少人員往來等措施。


當前印度面臨的最棘手問題,除了檢測能力嚴重不足,還有其脆弱的經濟基礎。


官方數據顯示,人力車司機、流動產品小販、女傭、日工和其他非正規工人構成了印度經濟的支柱,約占總就業人數的85%。


這意味著,眾多印度民眾手停口停,一旦斷了生活來源很可能無法生存,而如果僅依靠政府救急,又會讓印度政府面臨巨大的救濟壓力。



印度既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和醫療資源,像歐洲國家那樣,不搞大規模封鎖,用醫療的手段解決疫情問題;也不能像中國這樣,對武漢採取長時間封鎖措施,直至疫情穩定才解除封鎖。


所以,結束21天全國封鎖後,印度決定延長14天,之後關鍵就看經濟和疫情哪個先挺不住。


總體來說,印度政府的決斷力還是很強的,但政策的決斷力並不代表政策的效果,最終決定疫情發展的是國家能力。隨著疫情的加重,有可能導致印度出現國家崩潰、社會崩塌、經濟倒退等後果。


但這次疫情所教會我們最重要的一課,是不要輕易去預言疫情的結果,不管是好還是壞。


就如1月底,中國疫情十分嚴重時,美國商務部長威爾伯·羅斯卻稱:新型病毒將有助於加速工作機會回流美國。現在想來,羅斯所言有多荒唐。因為這次疫情實在太特殊,就連預測模型都失靈了。


如果一定要說,我認為印度很可能會成為世界最大的單一疫區,這將是很可怕的事情,最終印度可能以非常慘烈的群體免疫收場。


在特效藥和疫苗出現之前,我們只能為印度祈禱,希望印度不要走到那一步。



本篇作者 | 李夢清 | 當值編輯 | 李夢清

責任編輯 | 何夢飛 | 主編 | 鄭媛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