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病機——陰陽失調

素樸學堂 發佈 2020-04-14T06:24:41+00:00

陰與陽兩者之間相互制約、相互轉化,既對立又統一,維持著動態的平衡,這是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基本條件,人從出生這一刻開始,生命狀態就是一種陰陽相互制衡的穩定狀態,人不生病依賴的就是陰陽之間的相互制衡。

今天和大家一起學習第二個基本病機——陰陽失調。中醫常說陰陽一調百病消,調和陰陽乃療愈大法。醫聖張景岳曰:「醫道雖繁,然一言以蔽之,曰陰陽而已。」陰與陽兩者之間相互制約、相互轉化,既對立又統一,維持著動態的平衡,這是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基本條件,人從出生這一刻開始,生命狀態就是一種陰陽相互制衡的穩定狀態,人不生病依賴的就是陰陽之間的相互制衡。一旦陰陽失調,平衡被打破了,人就會生病。

陰陽失調是指機體在疾病的發生髮展過程中,由於各種致病因素的影響,導致機體的陰陽消長失去相對的平衡,從而形成陰陽偏勝、偏衰,或陰不制陽,陽不制陰的病理狀態,同時,陰陽失調又是臟腑、經絡、氣血、營衛等相互關係失調,以及表里出入,上下升降等氣機失常的概括。由於六淫、七情、飲食勞倦等各種致病因素作用於人體,必須通過機體內部的陰陽失調才能形成疾病,所以,陰陽失調又是疾病發生、發展的內在根據。在中醫學的病機理論中,陰陽的消長失去協調平衡,是對人體各種功能性和器質性病變的高度概括。

如果說我們上節課學習的邪正盛衰決定疾病的虛實變化,那麼陰陽失調就決定疾病的寒熱變化。在用陰陽失調來說明病機變化的時候,重點是來分析疾病過程中出現的或寒或熱的病機問題。

陰陽失調的病理變化,比較複雜,我們尋其根本可以分為陰陽的偏勝、陰陽的偏衰、陰陽的互損,陰陽的格拒以及陰陽的亡失等幾方面。


「陰陽偏勝」


陰或者陽的偏盛,主要是指以邪氣盛為主要矛盾的病理變化。即性質屬陽的邪氣侵入人體,可形成陽偏勝;性質屬陰的邪侵入人體,形成陰偏勝。《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陽勝則熱,陰勝則寒」,明確地指出了陽偏勝和陰偏勝病機的臨床表現特點。

當然我們反覆強調陰和陽是相互制約的,陽長則陰消,陰長則陽消,陽偏勝必然會制陰,從而導致陰偏衰,陰偏勝也必然會制陽,從而導致陽偏衰。所以,《素問·陰陽直敏大論》又說:「陽勝則陰病,陰勝則陽病」,這是指出了陽偏勝或陰偏勝的必然發展趨勢。

1、陽偏勝

陽偏勝即是陽盛,是指機體在疾病過程中,所出現的一種陽氣偏盛、功能亢備、熱量過剩的病理狀態。一般地說,其病機特點多表現為陽盛而陰未虛的實熱證。形成陽偏勝的原因主要由於感受溫熱陽邪,或雖感受陰邪,但從陽化熱,也可由於情志內傷、五志過極而化火;或因氣滯,血瘀、食積等郁而化熱。

病理變化是表現為熱。這個熱是說證候特徵是實熱。以熱、動、燥為它的主要特點。動是指病理表現的現象,陰主靜,陽主動,所以陽偏勝症狀和體徵有動的傾向,脈數、心煩、躁擾;燥是有傷津的表現,煩渴、便干、苔黃。

陽盛則陰病。陽盛的時候,機體津液一定會受到損傷。但是這種損傷尚未達到陰虛,陽盛則陰病,叫做津虧,津傷,不叫陰虧,陰傷,陰虛。

比如石膏治療陽明經證,那是典型的陽盛則熱。症狀為身大熱,口大渴。熱盛必傷津,津傷所以渴,但是這個津虧沒有達到陰虛的程度,不能用養陰藥,仍然是用石膏,既清熱,清陽明經熱,又能保護津液。就這一味石膏,集中體現了陽盛則熱的病理機制。

2、陰偏勝

陰偏勝即是陰盛,是指機體在疾病過程中所出現的一種陰氣偏盛,功能障礙或減退、產熱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謝產物積聚的病理狀態。一般地說,其病機特點多表現為陰盛而陽未虛的實寒證。陰偏勝的原因多是感受寒濕陰邪,或過食生冷,寒滯中阻,陽不制陰而致陰寒內盛。

它的病機特點叫做陰盛而陽未虛,就是陰寒過盛,損傷了人體陽氣,但沒有達到陽虛的程度。表現的證候屬性叫實寒證。我們之前講寒邪的時候,講寒為陰邪,易傷陽氣,表現為一派寒的病理變化,以全身和局部有鮮明的寒象為特徵。除了寒還有靜和濕。以靜為特徵,表現為安靜,抑制狀態,舌淡、脈遲、蜷臥。以濕為特徵,是指寒邪過盛,人體的津液生成輸布,排泄受到損傷,出現水濕停聚的現象,變現為泄瀉、水腫、痰液清冷。

陰盛則陽病,同樣道理,陰偏盛,陰盛必須損陽,但在這種條件下,人體的陽氣損傷的程度尚沒有達到陽偏衰,陽虛的程度。所以在臨床治療陰寒證,實寒的時候,也要注意保護人體的陽氣。

「陰陽偏衰」


陰或陽的偏衰,是指「精氣奪則虛」的虛證。這裡所說的「精氣奪』,實質上是包括了機體的精、氣、血、律液等基本物質的不足及其生理功能的減退,同時也包括了臟腑,經絡等生理功能的減退和失調。機體的精、氣.血、津液和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及其生理功能,均可區分為陰、陽兩類屬性。在正常的生理情況下,它們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互根互用及相互轉化的關係,維持著相對平衡的狀態。如果由於某種原因,出現陰或陽的某一方面物質減少或功能減退時,必然不能制約對方而引起對方的相對亢盛,形成「陽虛則陰盛」、「陽虛則寒」(虛寒)、「陰虛則陽亢」、「陰虛則熱」(虛熱)的病理現象。

1、陽偏衰

陽偏衰即是陽虛,是指機體陽氣虛損,功能減退或衰弱,熱量不足的病理狀態。一般地說,其病機特點多表現為機體陽氣不足,陽不制陰,陰相對亢盛的虛寒證。形成陽偏衰的主要原因,多由於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飲食失養和勞倦內傷,或久病損傷陽氣所致。

陽偏虛它表現出的證候屬性,一是虛,二是寒,稱之為虛寒證。由於陽氣的虛衰,陽虛則不能制陰,陽氣的溫煦功能減弱,經絡、臟腑等組織器官的某些功能活動也因之而減退,血和津液的運行遲緩,水液不化而陰寒內盛,這就是陽虛則寒的主要機理。由於陽氣的虛衰,陽虛則不能制陰,陽氣的溫煦功能減弱,經絡、臟腑等組織器官的某些功能活動也因之而減退,血和津液的運行遲緩,水液不化而陰寒內盛,這就是陽虛則寒的主要機理。

陽虛則塞,雖也可見到面色晄白、畏寒肢冷、舌淡、脈遲等寒象,但還有喜靜踡臥,小便清長,下利清谷等虛象。所以,陽虛則寒與陰勝則寒,不僅在病機上有區別,而且在臨床表現方面也有不同,前者是虛而有寒;後者是以寒為主,虛象不明顯。

五臟系統皆可有陽虛,但是在機體的陽氣當中,腎陽虛對陽偏衰的發病機制起到決定性作用,脾陽虛在臨床上也很常見,原因是脾陽根於腎陽,腎陽為人身諸陽之本,脾陽要賴腎陽的溫煦,這兩者先、後天的關係決定了腎陽已虛,直接受累的就是脾陽。所以我們治療陽偏衰,常常是從溫補脾陽,培補後天著手。到疾病的中期以後,就要注意溫補腎陽。這是根據陽偏衰這樣一種機制在臨床領域的應用。

2、陰偏衰

陰偏衰即是陰虛,是指機體精、血、津液等物質虧耗,以及陰不制陽,導致陽相對亢盛,功能虛性亢奮的病理狀態。一般地說,其病機特點多表現為陰液不足及滋養,寧靜功能減退,以及陽氣相對偏盛的虛熱證。形成陰偏衰的主要原因,多由於陽邪傷陰,或因五志過極,化火傷陰,或因久病耗傷陰津所致。

陰液不足,一般以肝腎之陰為主,尤其以腎陰為諸陰之本,所以,腎陰不足在陰偏衰的病機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由於陰液不足,不能制約陽氣,從而形成陰虛內熱、陰虛火旺和陰虛陽亢等多種表現。臨床上會出現一系列的症狀比如五心煩熱、骨蒸潮熱、盜汗、咽干口燥、舌紅少苔,脈細數無力等,這些就是陰虛則熱的表現。

陰虛則熱與陽勝則熱的病機不同,臨床表現也有所區別。陰虛發熱是虛而有熱;陽勝則熱是以熱為主,虛象並不明顯。


「陰陽互損」


陰陽互損是指在陰或陽任何一方虛損的前提下,病變發展影響及相對的一方,形成陰陽兩虛的病機。

1、陰損及陽

陰損及陽是指由於陰液虧損,累及陽氣生化不足或無所依附而耗散,從而在陰虛的基礎上又導致了陽虛,形成了以陰虛為主的陰陽兩虛的病理狀態。

比如說,某個人在工作中出了大量的汗,若時間很長,這時候會有什麼感覺呢?那肯定是全身無力,相當乏困,只是想休息和喝水,無力乏困就是陽氣耗損的現象,想喝水就是人體自身的調節能力,以補充人體所消耗的水液。若長期是這樣,水液補充不足的情況下,又會發展成什麼樣呢?那肯定是形體消瘦,兼有身體乏困。

2、陽損及陰

陽損及陰是指由於陽氣虛損,無陽則陰無以生,累及陰液的生化不足,從而在陽虛的基礎上又導致了陰虛,形成了以陽虛為主的陰陽兩虛病理狀態。

陽氣不足,則臟腑功能狀態必然衰退,從而引發精血津液等物質的不足,而物質的虧乏,則更能進一步導致氣化功能的地下,如此惡性輾轉交虧,其結果必累及腎陽腎陰同虛。再用個不太恰當的例子解釋一下,例如一個人,本身無能力管理一個企業,自己的交際人脈又不多,聽他話的人不多,這樣這個企業會出現什麼情況呢?肯定是企業虧損,虧損後更無力下發工資,這樣更會引起企業人才的流失,這個企業的名聲也越來越壞,外力的支援更會沒有,最終的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陽損及陰臨床表現是寒為主,熱為次。在治療上,張景岳根據陰陽互根的理論,對陽損及陰的治療採取陰中求陽,就是重在補陽,補陽虛,同時又稍輔以補陰的藥物來陰中求陽。


「陰陽格拒」


陰陽格拒是陰陽失調中比較特殊的一類病機,包括陰盛格陽和陽盛格陰兩方面。形成陰陽相互格拒的機理,主要是由於某些原因引起陰或陽的一方偏盛至極,因而壅遏於內,將另一方排斥格拒於外,迫使陰陽之間不相維繫,從而出現真寒假熱或真熱假寒等複雜的病理現象。

1、陰盛格陽

陰盛格陽是指陰寒之邪壅盛於內,逼迫陽氣浮越於外,使陰陽之氣不相順接,相互格拒的一種病理狀態。陰寒內盛是疾病的本質,但由於格陽於外,在臨床上出現面紅、煩熱、口渴、脈大等假熱之象,故稱其為真寒假熱之證。

它表現出來的全身的陰寒現象表現在什麼地方呢?就是四肢厥冷,下利清谷,脈微欲絕,表現它全身非常典型的一派陽虛至極,陰寒內盛的現象。另外,由於陽氣虛日久,陰盛於內,逼迫陽氣浮越於外,還可以見到陽氣浮越於外的症狀:身熱、面頰泛紅。身熱是人雖然感覺身體熱,但還想蓋衣被,這是一種假熱。面頰泛紅,是虛陽外越出現的假熱徵象,面色總體上是白的,而只在面頰上有紅臉蛋。

陰盛格陽也包括戴陽證。陰盛格陽指陰邪偏盛把陽格拒在外,而戴陽證是陰邪偏於下,把陽格拒於上。陰盛格陽和戴陽往往在疾病過程中會同時出現。

2、陽盛格陰

是指邪熱內盛,深伏於里,陽氣被遏,鬱閉於內,不能外達於肢體而格陰於外的一種病理狀態,陽盛於內是疾病的本質,但由於格陰於外,在臨床上出現四肢厥冷、脈象沉伏等假寒之象,故稱為真熱假寒之證。

陽盛格陰,它表現出的假寒,僅僅表現為手足部位,手腳發涼。中醫有一句話,講裡邊的熱,和外邊的寒,叫「熱微厥亦微,熱盛厥亦盛」。也就是說裡面陽氣陽熱閉郁得越厲害,手腳涼得越厲害。

比如小孩發熱,發高燒,出現肝風內動,同時通常有手腳發涼。這小孩的角弓反張,定是肝風內動,熱極生風。手腳發涼,體溫又高,用中醫陰陽失調來解釋,就叫陽盛格陰,叫「熱深厥亦深」。這就是為什麼現代臨床醫生常常小孩發高燒,手腳發涼,吃安宮牛黃丸,吃紫雪丹的原因。


「陰陽轉化」


在病機學中,陰陽轉化是指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陰的病理變化和陽的病理變化,在一定的條件下,所形成的相互轉變的病理變化。包括由陽轉陰和由陰轉陽,這種轉化在證候上表現為表證與里證,寒與熱證,虛證與實證,陰證與陽證的互相轉化。


1、由陽轉陰


由陽轉陰是指在疾病過程中,在一定條件下,陽證轉化為陰證的病理變化。疾病的本質本為陽氣偏盛,但當陽氣亢盛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向陰的方向轉化。如某些急性外感性疾病,初期可以見到高熱、口渴、胸痛、咳嗽、舌紅、苔黃等一些熱邪亢盛的表現,屬於陽證。由於治療不當或邪毒太盛等原因,可突然出現體溫下降、四肢厥逆、冷汗淋漓、脈微欲絕等陰寒危象。此時,疾病的本質即由陽轉化為陰,疾病的性質由熱轉化為寒,病理上稱之為「重陽必陰」。


2、由陰轉陽


由陰轉陽,是指在疾病過程中,在一定條件下,陰證轉化為陽證的病理變化。疾病的本質為陰氣偏盛,但當陰氣亢盛到一定程度,就會向陽的方向轉化。如感冒初期,可以出現惡寒重發熱輕、頭身疼痛、骨節疼痛、鼻塞流涕、無汗、咳嗽、苔薄白、脈浮緊等風寒束表之象,屬於陰證。如治療失誤或因體質等因素,可以發展為高熱、汗出、心煩、口渴、舌紅、苔黃、脈數等陽熱亢盛之候。此時,疾病的本質即由陰轉化為陽,疾病的性質則由寒轉化為熱病理上稱之為「重陰必陽」。


「陰陽亡失」


陰陽的亡失,包括亡陰和亡陽兩類,是指機體的陰液或陽氣突然大量地亡失,導致生命垂危的一種病理狀態。

亡陽是指機體的陽氣發生突然性脫失,而致全身功能突然嚴重衰竭的一種病理狀態。

亡陰是指由於機體陰液發生突然性的大量消耗或丟失,而致全身功能嚴重衰竭的一種病理狀態。

亡陰和亡陽,在病機和臨床徵象等方面,雖然有所不同,但由於機體的陰和陽存在著互根互用的關係,陰亡,則陽無所依附而散越。陽亡,則陰無以化生而耗竭。故亡陰可以迅速導致亡陽,亡陽也可繼而出現亡陰,最終導致「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生命活動終止而死亡。

亡陰亡陽的區別如下表:

現代醫學上所說的休克,不管什麼原因,就中醫看來屬於亡陰亡陽範疇。所以中醫治療休克,用四逆湯,生脈散。生脈散是補氣養陰,治氣陰兩虛的,偏重於救陰,救亡陰,本身也有補氣的作用,同時扶陽。而四逆湯,或者人參四逆湯,治亡陽,同時照顧保護人體的陰液。假若單純回陽,單純救陰,把握不好這個度,就有可能使陰陽離決,最後推向陰陽離決。

邪正盛衰和陰陽失調,共同揭示了病例變化寒熱虛實的本質,寒熱虛實是疾病病例變化的一般規律,或者說是根本規律。因此,嚴格地說,邪正盛衰和陰陽失調才是疾病的基本病機。


@頭條小助手 看後記得點擊關注,後續內容更好看!對文章有什麼看法可留言或者私信堂主,覺得對您有所幫助,可以轉發給身邊朋友看一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