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血脂,吃油越少越好?錯!營養專家的正確飲食降脂法,簡單實用

btv養生堂 發佈 2020-04-13T12:57:41+00:00

高血脂是一個隱匿的「殺手」,因為平時不痛不癢,在早中期很少有外在的表現,卻是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危險因素,一旦病發,最常見的結果是腦中風、冠心病、肢體缺血甚至壞死等,非死即殘的病例數不勝數,由此誘發的心腦血管疾病死亡人數,每年遠超300萬人。

高血脂是一個隱匿的「殺手」,因為平時不痛不癢,在早中期很少有外在的表現,卻是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危險因素,一旦病發,最常見的結果是腦中風、冠心病、肢體缺血甚至壞死等,非死即殘的病例數不勝數,由此誘發的心腦血管疾病死亡人數,每年遠超300萬人。

很多人覺得自己平常蠻注重飲食健康的,炒菜油放得很少,肉吃得也不多,飲食上已經儘量做到清淡了,想不明白怎麼會得了高血脂?

本期BTV養生堂頭條專欄,特邀北京安貞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醫師、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夏萌,為你解讀血脂與脂肪的關係,教你科學降脂,吃出健康。

正確理解血脂

血管中有很多東西,包括血漿、蛋白、血脂。血脂,顧名思義,指的是血漿中的脂質,它不是一種單一的成分,而是包括了甘油三酯(脂肪)和類脂(膽固醇、磷脂等)。其中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是誘發血管堵塞的重要原因,長了斑塊之後堵塞就會引起血栓,導致生命危險。

血脂化驗單上有很多項指標,查看血脂異常主要是看化驗報告中的其中四項,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每一項都有自己的參考值。

甘油三酯是我們體內含量最多的脂類,主要存在於血液和脂肪組織中,是構成機體能量的一部分,但甘油三酯過高之後會影響血脂的堆積。40歲以上的男性、絕經後的女性、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病家族史等甘油三酯易高人群,需重點關注血脂!

高血脂是個在早期階段沒有任何的症狀表現的疾病,只有到比較嚴重時,才會間接引起血管部分堵塞,出現頭暈、無力、胸悶、胸痛等症狀,正因為高血脂這種無聲無息的特點,平時要多關注血脂指標。

血液中的甘油三酯≠食物中的脂肪

近幾十年,由於食物的極大豐富和飲食結構的改變,甘油三酯的合成和攝入都大大增加,甘油三酯成為危害心腦血管的罪魁禍首之一,所以現在很多人害怕脂類物質,恨不得一點油水不沾。

其實,食物中的脂肪(甘油三酯)對人體是很重要的,可以為我們人體提供必需脂肪酸。如果必需脂肪酸缺乏的話,可能引起生長遲緩、生殖障礙、皮膚受損等,還可引起肝臟、腎臟、視覺神經等的損傷。

食物中的脂肪(甘油三酯)可促進脂溶性維生素A、D、E、K的吸收。有些植物營養素也需要油脂,比如大家比較喜歡吃的西紅柿炒蛋,其中西紅柿裡面的番茄紅素屬於脂溶性的營養素,經過食用油的烹調可被人體吸收利用。

由於脂類不溶於水,需要以脂蛋白的形式才能在血液中流動。當你進食後,大量脂類物質進入小腸的粘膜,在這裡匯集形成「乳糜微粒(脂蛋白)」,然後經淋巴管再到靜脈系統,這些營養素很快就流向全身各處細胞。

一頓飯過後,形成的乳糜微粒大約在血液中移動三四個小時。如果飯後不到12小時抽血,有可能查到經口攝入的油脂,這些油脂以乳糜微粒的形式出現。但是空腹12小時之後,乳糜微粒已經被細胞吸收,所以一般空腹抽血是查不到的乳糜微粒。

也就是說,正常情況下抽血檢查出來的甘油三脂並不是吃進去的,而是只能查到肝臟合成的脂肪。

血液中的甘油三酯水平,可通過飲食進行控制

肝臟合成的脂肪,可以來源於食物中的脂肪以及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只要能量攝入過多,又沒有被消耗掉,多餘的熱量很多都會被轉化為甘油三酯。比如肝臟可以把攝入的主食、水果、酒等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快速地轉化為肝臟的脂肪。

肝臟儲存脂肪多了會造成脂肪肝,所以肝臟要把這些多餘的脂肪移到其它地方去,在往外轉移的過程中,被你查到了。如果甘油三酯高,至少告訴你肝臟合成脂肪比較多,攝入的碳水化合物太多或者喝酒太多。或者消耗能量比較少,不愛運動。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即使很少吃油、很少吃肉,血脂依然降不下來的原因。因為血脂異常的人,對脂肪太過警惕了,投入了太多的關注,而放鬆了對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的控制。

高血脂的人想有效控制和降低血脂,一定不要掉進飲食的誤區中,不然越是調整飲食,血脂越難降到正常範圍。先找准原因,再合理調整飲食才是降脂的關鍵。

BTV養生堂專欄,聯合北京安貞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醫師夏萌的《吃的科學/解碼血脂》已經上線,指導課專門針對高血脂、有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等人群定製。

聽完這門指導課,你不但能夠以最快的速度,了解血脂高、腹部肥胖的真正原因,還能快速掌握減肥、降脂的飲食方法。換一種新的營養觀念,助你養成受用一生的飲食習慣。

馬上點擊下面專欄訂閱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