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道教道教在中國道教的地位和角色

吳足道 發佈 2020-04-29T08:20:50+00:00

明朝建立以後,道教承宋元舊制,分為正一、全真兩大派系,官方發給不同的度牒。 在明代,還可以值得一提的是明永樂四年成祖敕令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纂修《道藏》。

明朝建立以後,道教承宋元舊制,分為正一、全真兩大派系,官方發給不同的度牒。明朝皇室因鑒於世居龍虎山張陵後裔在道教中的影響,一方面肯定了元代授正一道教主的地位,但又革除「天師」稱號,改授為正一嗣教真人。在明代皇帝中,特別崇奉道教的明世宗(朱厚熜1522—1566年在位),他自號「玄都境萬壽帝君」,躬親禮齋,許多道事士被授予「少保」、「禮部尚書」等官銜,參與朝政。明代歷世還在京師設置道籙司,在各府設置道正司,在各縣設置道會司,將道教事務列入朝廷行政管理的範圍。


明朝正一道的政治地位居道教各派之首。早在1361年朱元璋攻占南昌時,正一道第42代天師張正常就曾譴使拜謁,密告「符命」,與朱氏接上關係。明朝開國後,張正常於洪武元年(1368年)入朝禮賀,明太祖封他為正一嗣教真人,賜銀印,秩視二品。洪武五年,又敕令張氏永掌天下道教事。從此正一天師便上升為道教各派首領,其地位較元代正一天師統領江南道教更高。張正常以擅長符水治病術聞名,羽化於洪武十年(1377年)。其子張宇初嗣位後,襲封正一嗣教大真人,領道教事。此後明朝歷代天師皆沿例襲封大真人,掌管天下道教。張宇初博學能文,撰有《道門十規》。該書吸收全真道性命雙修及嚴守清規戒律之宗旨,指出道士應遵守的10條戒律,以之推廣於道教各派,意圖整頓道教。他還撰有詩文集《峴泉集》,對道教思想宗旨及修持方法多所發揮,堪稱宋元以來最有學識的正一天師。張宇初還曾奉敕設醮建齋,重建龍虎山上清宮。


明太祖認為禪宗與全真道「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習」,無助於倫理教化,故重視正一而貶抑全真。因此全真道在明代政治地位下降,教團發展受限制,其勢力遠不及金元時代。


全真道自元代以來,七真門下各自開派,形成7個支派。其中丘處機所開龍門派勢力最強。該派傳至明代,出現以戒律密傳的「龍門律宗」。此宗以丘處機門人趙道堅為第一代律師,趙傳張德純,張傳陳通微,陳傳周玄朴。周玄朴是龍門第四代律師,受法於洪武丁卯(1387年)。周玄朴後傳於張靜定、沈靜圓,龍門律宗此後分作張、沈二支流衍。


明世宗時,有龍門第4代弟子孫玄清(1517——1569年),得山東嶗山李顯陀、鐵查山通源子及斗篷張真人之傳,頗有道術。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至京師白雲觀坐缽修煉,祈雨有驗,詔賜「紫陽真人」之號。孫玄清門下形成「金山派」,亦稱嶗山派,屬龍門支派。


明代著名的道士還有張三丰、邵元節、陸西星等。其中最為有名的道士是張三丰。其人生卒年代不詳,曾在湖北武當山(一名太和山)修道,後離武當山隱居。太祖、成祖均曾譴使尋覓,不遇,乃營修武當宮觀。道教從而有南派之武當道,據《諸真宗派總簿》載,武當道派有自然派、三豐派等傳衍近代。明英宗天順三年(1459年),張三丰被封為「通微顯化真人」。


邵元節(1459——1539),字仲康,號雪崖,江西貴溪(一說安仁,即今江西餘江)人。 居龍虎山上清宮。師事範文泰、李伯芳、黃太初。不應寧王朱宸濠之召,放浪形骸於江湖間。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征之入京,召對便殿,頗得世宗賞識,達十五年之久。邵元節雖位極人臣,但他謹小慎微,很少干預朝政,專心禱祀。著有《太和文集》。


陸西星(1520——1606)為明代內丹東派開創者。字長庚,號潛虛子。揚州興化(今屬江蘇)人。擅文詞,兼工書畫。因屢試不中,乃棄儒入道,入山隱居。自稱得呂洞賓真傳,著書立說,闡發內丹之旨,遂開內丹東派,被後世道士尊為內丹東派之祖。著有《方壺外史》八卷,包括經典注釋及丹法十五種,《南華附墨》八卷。近現代一些學者考證,著名神怪小說《封神演義》的原作者實為陸西星。
在明代,還可以值得一提的是明永樂四年(1406年)成祖敕令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纂修《道藏》。正統九年(1444年)英宗繼承成祖之志,詔通妙真人邵以正督校《道藏》,次年(1445年)編成《正統道藏》5305年卷,凡480函。至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第五十代天師張國祥奉命續補《道藏》,凡32函,180卷,名《萬曆續道藏》。與《正統道藏》合計共5485卷,512函,即現存之明版《道藏》。成為道教史上現存最完備和最重要的經籍總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