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扒了扒影史票房榜,整理出最具「市場價值」的200位華語編劇

一起拍電影 發佈 2020-04-28T08:32:51+00:00

延續編輯部策劃的電影幕後系列,今天,一起拍電影參照華語影史票房榜,再次整理出高票房電影背後的200位編劇,跟大家一起盤點華語電影行業最具「票房潛力」的編劇都有哪些,透過他們,我們又可以窺見哪些行業現狀。

內容為王時代,編劇無疑是決定一部作品能否出彩的關鍵。

有人說,一個好的劇本可以成就80%的票房。但也有些作品,即使劇本不過關,口碑不盡如人意,仍然可以在市場撬動觀影熱潮。然而,我們也慶幸,行業可以出現很多逆襲而上,突破自身票房體量的黑馬電影,它們的成功更印證著一個優質劇本的市場力量。

劇本創作,看起來不過是講故事,但要講什麼、怎麼講都需要很多巧思。回顧電影創作始末,編劇一般也是創作周期最長的一環。很多項目,真正實地拍攝可能只需要幾個月,前期的劇本打磨卻要花費整個團隊好幾年的時間。


目前一線編劇的報價是五六百萬,具體成交價也有四五百萬。但相比於導演、演員,觀眾對編劇群體的認知還普遍較低,甚至只停留在電影不好看,想給編劇「寄刀片」的時刻。


延續編輯部策劃的電影幕後系列,今天,一起拍電影(ID:yiqipaidianying)參照華語影史票房榜,再次整理出高票房電影背後的200位編劇,跟大家一起盤點華語電影行業最具「票房潛力」的編劇都有哪些,透過他們,我們又可以窺見哪些行業現狀。


備註:

1.榜單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2.入圍編劇需至少擁有兩部電影編劇作品;

3.薛曉路、董潤年、田羽生、李非等由編劇轉型導演的創作者仍統計在內;

4.陳思誠、閆非、彭大魔等「自編自導型」創作者不在統計之列;

5.聯合編劇不在統計之列;

6.信息統計參考豆瓣、貓眼等網絡平台,如有差池,還請指正;

7.由於該編劇名單參照影史票房榜選取而來,因此像朱天文等老牌編劇未被統計在內,但他們仍是華語電影的榮光。


80後新銳編劇崛起,搭檔組合培養創作默契

儘管當下90後開始走向社會,逐漸成為職場主力,但在「論資排輩」的影視行業,占據頭部市場地位的還是資深編劇。榜單中,出生於上世紀50-70年代的編劇便占據著很大比重,以大廣、布魯魯夫為代表的90後編劇尚在少數。當然,入行多年、作品眾多、經驗豐富的前輩編劇或許更知道如何運作出一個優秀的劇本。

在這背後,80後新銳編劇悄然崛起。《讓子彈飛》里的危笑,《找到你》里的秦海燕,《繡春刀》系列裡的陳舒等等都是優秀代表。身為年輕一代,他們或許更懂當代觀眾喜好,了解觀眾審美需求,因而產出了諸多高票房作品。

▲從左到右:危笑、秦海燕、陳舒

為了更好進行劇本創作,很多編劇往往會搭建固定搭檔,培養創作默契。比如,冉平和冉甲男的「父女檔」,兩人曾一起創作出《畫皮2》《西遊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等作品,未來即將上映登場的《封神三部曲》也是由他們操刀。林詠琛、李媛、許伊萌三位女編劇則跟導演曾國祥兩度合作,推出《少年的你》《七月與安生》兩部優質作品,這期間,李媛和許伊萌還一起創作了《喜歡·你》的劇本。此外還有李晗和劉晗、於淼和李瀟的「夫妻檔」組合。

於淼轉型導演後執導的兩部電影作品——《來電狂響》和《大贏家》,背後也都有著李瀟的身影。類似的「編劇+導演」搭檔還有邢愛娜和寧浩、杜致朗和周顯揚、陳舒和林育賢等等。有意思的是,他們也大都是夫妻組合。去年,林育賢在接受我們採訪時還提到,因為跟陳舒的親密關係,兩個人幾乎無時無刻不在討論劇本,哪怕晚上休息的時候還會靈感突發,激動地想跟對方分享討論,也是一份難得。當創作融入生活,或許也是情感生活的調味劑。

從創作類型上看,很多編劇其實已經形成了個人鮮明的創作風格及類型。像前面提到的林詠琛、李媛、許伊萌便多以青春、愛情題材為主;很多香港編劇,如韋家輝、關皓月、梁禮彥更偏愛警匪、動作、犯罪類;打造出《戰狼》系列,以及《空天獵》等作品的董群、高岩、劉毅則是「軍旅電影」的代言人。

▲從左到右:林詠琛、李媛、許伊萌

此外,田羽生、大寬、大廣偏向喜劇情感類,蔡駿多以《京城81號2》等恐怖片為主;《熊出沒》大電影系列背後的蔣琳、萬秦、徐芸等等主要聚焦動畫電影領域;陳寶光、王興東則是「主旋律電影」的代表,創作出了《建國大業》《辛亥革命》等作品。當然,這種「創作風格」的形成或許也跟編劇本來的身份、所屬團隊與公司,甚至整個創作大環境偏好等的影響有關,像董群和高岩本來就是軍事作家,轉型編劇後自然也更傾向軍事題材領域。


話語權的博弈,

內容為王時代給編劇提出了更高要求

王小帥曾說,電影是一門影像的藝術,但文字構成的劇本是一個影像成型的基礎。一部作品要想成功,首先便離不開劇本的「地基」作用。但相比於國外不少國家推行的「編劇中心制」,華語編劇還處在略顯尷尬的位置,整個編劇行業也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

比如,對於大部分編劇而言,面對自己的創作作品,他們的話語權往往很低,無法擁有最終決定權,甚至還有人打趣地說,一個項目團隊中,從投資方到製片人再到演員,誰都可以說了算,就編劇說了不算。這也從側面凸顯著國內影視創作工業化體系的不健全。

實際上,影視行業本身就是一個需要「熬資歷」的行當,編劇更是如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資歷跟話語權是成正比的。


初進行業的小白更多是在做一些雜活,比如寫寫劇情梗概、情節片段,或者給層級高的編劇當槍手等等,很少會被安排獨立負責項目。即使真的參與了某個還不錯的作品,署名權可能也會被只負責把關項目的領導頂替。看似「不公」,但這幾乎是每個底層編劇的必經之路。

要想出頭,小白們可以跟隨學校或行業里認識的一些編劇老師,或者應聘到編劇及影視公司。大寬、大廣便是田羽生新聖堂編劇工作室旗下編劇,布魯魯夫來自徐崢影視文化工作室,葛瑞則屬於管虎的七印象。此外,開心麻花、喜多瑞等等也是當下國內較為有名的編劇團隊。

另外,有導演加持的公司,編劇一旦簽約就相當於是綁定了導演本身,編劇一旦簽約就相當於是綁定了導演本身,有機會參與導演的所有項目,甚至是與導演及公司有合作關係的其它項目。布魯魯夫便出現在了徐崢最近的兩部作品——《我和我的祖國·奪冠》《囧媽》的編劇名單中,《前任系列》《小小的願望》中也經常可以看到大寬、大廣的身影。


有了項目背書,這些編劇在未來的發展自然也會有更大前景,而從這些注重培養編劇團隊的導演們身上,我們也可以看到他們對編劇群體的重視程度。

另外,我們也經常在市場上看到很多劇本不過關,但在項目團隊、宣傳營銷,甚至是流量明星的帶動下,同樣贏得高票房的電影。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作品口碑不盡如人意的編劇依然可以湧入這份TOP200榜單的原因。但在行業市場馬太效應加劇、內容漸趨為王的時代,劇本的優劣越來越決定著項目的成敗,這也對編劇在未來的創作生產提出更高要求。


跨界成風,不想當導演的編劇不是好編劇

實際上,編劇的門檻很低。只要你擁有講故事的能力,甚至是邁入行業的人脈資源就都可以進入,體會一把當編劇的快感。

隨著當下IP改編熱潮的持續發展,很多作家或網絡寫手便紛紛跨界到影視行業,當起了編劇。榜單中便有14位作家位列在內。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契機是作家的文學作品要被改編成影視,因此,原作者便化身編劇,參與到項目的劇本創作過程。

比如,《我不是潘金蓮》里的劉震雲,《陽光燦爛的日子》里的王朔,《金陵十三釵》里的嚴歌苓,《戰狼》里的董群,還有《從你的全世界路過》里的張嘉佳,《何以笙簫默》里的顧漫等等都是如此。「既來之則安之」,轉型編劇後,很多作家也慢慢走上了編劇之路。寫出《失戀33天》的鮑鯨鯨便在後來為原創電影作品《閃光少女》及同名劇集創作了劇本。

▲從左到右:劉震雲、王朔、嚴歌苓、鮑鯨鯨

除此之外,像音樂人高曉松(《同桌的你》)、趙英俊(《港囧》),經紀人黃斌(《最好的我們》)等等也曾來到編劇行當,為電影創作貢獻出自己一份力量。

而在編劇本身的職業發展上,可以說很多編劇都擁有「當導演」的夢想,甚至很多人之所以成為編劇,就是在「曲線救國」,為了進入行業、積累人脈資源,為日後實現導演夢想努力積蓄。董潤年在接受採訪時便曾坦言從小就有一個導演夢,去年,他最終帶著自己執導的第一部作品《被光抓走的人》如願跟觀眾見面。

另外,像崔斯韋(《雪暴》)、吳楠(《狗眼看人心》)、李非(《命運速遞》)、章笛沙(《最好的我們》)、陳詠燊(《逆流大叔》)等等也都交出了自己的電影處女作。但回顧這些作品表現,不管是從口碑還是市場層面出發,很多都不太盡如人意。同樣為編劇出身的田羽生、薛曉路等,如今身為導演的影響力顯然已經超過了編劇,可謂成功在導演行列站穩了腳跟。

▲從左到右:崔斯韋、李非、章笛沙、陳詠燊

「轉型」總是容易的,對部分編劇而言,要想成為一名真正的導演,樹立口碑招牌,尚需要適應不同創作方式,把握不同創作節奏,才能給觀眾和行業帶來更多優質之作。而且,不管是編劇還是導演,准入門檻雖低,但那條衡量創作實力高低的水平線卻永遠「高高在上」,檢驗著前赴後繼的湧入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