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大學者王國維,出生於浙江海寧鹽官,外貌與思想反差太大

懶游的故事 發佈 2020-05-01T11:36:10+00:00

浙江海寧鹽官素有「中國潮鄉」的美名,「浙江之水,濤山滾屋,雷擊霆碎,有吞天沃日之勢」,這是2000多年前,莊子到此觀潮賞景,留下的關於錢塘潮最早的文字記載。

浙江海寧鹽官素有「中國潮鄉」的美名,「浙江之水,濤山滾屋,雷擊霆碎,有吞天沃日之勢」,這是2000多年前,莊子到此觀潮賞景,留下的關於錢塘潮最早的文字記載。

鹽官的歷史因潮而起,潮是古城的命脈和靈魂。在千年潮水的激盪下,古城也創造出文化的高峰。古城的南側是孔廟和學宮,經常有學子穿過欞星門,到這裡來祈福學業有成。

這座孔廟是南宋初年,中原士族遷入後修建的。他們在這裡興學重教,營造出「一街三書院,五里六樹屋」的文化盛景。

歷史上,范仲淹、馮夢龍、林則徐、胡適等大批學者在觀潮之餘,被邀請到這裡講學授課。在歷代先賢的引導下,鹽官先後走出了300多名進士,近代湧現的文人大家也燦若繁星。哲學家陳確、數學家李善蘭、詩人徐志摩、翻譯家穆旦以及武俠小說家金庸。他們踏著不同時代的年輪,隨著滾滾錢江潮,譜寫出屬於自己那濃重的一筆。

古城西側,一座兩進的小院,是國學大師王國維的故居。王國維,字靜安,清光緒三年出生於鹽官。這座宅院是他九歲時父親王乃譽修建起來的。在這裡,王國維生活了13年。後來,每年都會回來小住。在他的口中,這裡被親切地喚作「西城小屋」。

王國維的形貌和性格,是有一定反差的。從外觀看,這個打扮看上去古貌古心,但是他的思想其實包含很多先進的內容。他年輕的時候,跟維新派的一些人物交往過密。王國維七歲時,開始拜師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父親王乃譽是清末著名的畫家,他開放的思想讓王國維從小就有機會接觸到新事物、新知識。

他父親託人到上海去買一些比如說刊登改良思想這些言論的報紙。他都買來後,第一個就是給王國維看。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為王國維日後的學術研究打下了紮實的基礎。當年,這位年輕人在苦讀之餘,也會去錢塘江邊走。走。和所有古城人一樣,家鄉的潮文化深深地影響著他。

當時,沿塘有一幫弄潮兒。弄潮兒就是潮來了以後,泥沙積下,但是有許多的魚蝦。這時,如果你有勇氣的話,你搏擊浪潮,就有可能收穫滿滿。王國維就經常去看弄潮兒勇敢的舉措,無形中,對他追求新學和刻苦鑽研學術,起到了潛移默化的效果。錢塘江畔弄潮兒的身影,讓王國維從小就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收穫,就要站在離海潮最近的地方。

甲午戰爭之後,他目睹國勢的衰敗,萌發了「自奮新學」的念頭。他放棄了科舉考試,到上海半工半讀。正是在上海,他接觸到了歐洲的文化和思想,這讓他眼界大開。「發前人所未能發,言腐儒所不敢言」,王國維的思想里始終激盪著家鄉澎湃的潮湧。

幾十年間,他潛心研究康德、叔本華、尼采,並與先秦諸子及宋代理學相結合。不僅成為中國美學的奠基人、中國史學新時代的開創者、宋元戲曲學的開山之祖,更是把甲骨學、敦煌學、簡牘學,開闢成一個專門的研究領域,並為世界所認可。王國維在學術上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壯觀天下無」的文化之潮,梁啓超稱他「不獨為中國所有,而為全世界之所有之學人」。

走在王國維故居里,一張張老照片,一本本飽含心血的著作,一幅幅金文和甲骨文拓片,讓他的後輩們肅然起敬。

年輕時,王國維曾在觀潮之後,寫下一首《蝶戀花》,「說與江潮應不至,潮落潮生,幾換人間世」。故鄉的海潮聲,曾伴著他走遍天南海北,讓他在學海中乘風破浪,踏浪而行。

關鍵字: